王松龄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合并脉痹经验举隅
2014-02-05王松龄
庞 丹 王松龄
薪火传承
王松龄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合并脉痹经验举隅
庞 丹1王松龄2
(1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郑州450000;2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郑州450002)
介绍王松龄运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合并脉痹的临床经验,他经过文献研究与证侯研究将缺血性中风合并脉痹归纳为痰瘀互阻、经脉不通证、湿热伤阴,阳亢风动证、气虚血瘀、阳气不足证三个常见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并同时配合自拟中药熏洗剂外用以及中风防治灵丸口服,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名医经验;王松龄;中医药疗法;缺血性中风;脉痹
王松龄(1946~),男,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及学位指导老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河南省睡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发表论文66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的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他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中风病、癫痫、头痛、睡眠障碍等疾病诊疗,精于应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及其并发症,现将王松龄治疗缺血性中风合并脉痹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复杂,证候多变,大多数学者认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瘀塞脑络”为其病机关键[1]。动脉粥样硬化症[2]属于现代医学名词,目前多数中医专家根据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症状分别称为头痛、眩晕、胸痹等。经查阅历代文献,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王松龄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症应归属中医“脉痹”范畴。就脉痹的病因而言,有外因、内因之别,外因为感受风、寒、暑、湿及热毒等邪气,而以寒邪居多;内因为久病体虚或年高体弱,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及脏腑功能减退,均可致气血阴阳失调,内生寒湿、瘀血;且多内、外因相合而为病,即具有多样性、相兼性的特点。以下肢受累为例,多数医家较为认可“寒瘀闭阻经脉、痰湿瘀闭血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阻脉”的辨证分型[3]。关于缺血性中风合并脉痹治疗的报道较少。王师认为脉痹与缺血性中风的病机重点为“瘀”,瘀血贯穿缺血性中风与脉痹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他根据文献研究与证侯研究将缺血性中风合并脉痹总结归纳为痰瘀互阻经脉不通证、湿热伤阴阳亢风动证、气虚血瘀阳气不足证三个常见证型。
2 辨证施治
2.1痰瘀互阻 经脉不通证多形体肥胖,除中风症状外,可见患侧肢体疼痛、麻木或肢体功能障碍甚或发生偏瘫、截瘫或单瘫,手足不温、肤色青紫或苍白,同时可见入眠后打鼾,伴呼吸暂停,舌体胖大,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弦滑。治法:健脾化痰开窍,活血化瘀通脉。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清半夏、白术(大便干用生白术,大便溏用焦白术)、天麻、白芥子、茯苓、川芎、制穿山甲、红花、当归、地龙、川牛膝、香附。
2.2湿热伤阴 阳亢风动证除中风症状外,还可见患侧肢体麻木、疼痛明显,局部可出现肿胀,皮肤紫暗,间歇性跛行,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凉肝熄风,利湿通脉。方药:羚角钩藤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羚羊角粉、川贝母、钩藤、菊花、金银花、玄参、当归、生地黄、薏苡仁、苍术、川牛膝。
2.3气虚血瘀 阳气不足证除中风症状外,可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差食少、心胸刺痛或头痛、倦怠,患肢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或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常常活动后疼痛加剧,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发凉,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舌质淡黯,脉缓而弱。治法:温经散寒,益气活血通脉。方药:补阳还五汤合阳和汤加减。黄芪、党参、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炙麻黄。
3 特色治疗
王松龄自拟的中药熏洗剂(川乌30g,草乌30g,桂枝12g,防风15g,土茯苓30g,五加皮30g,川牛膝30g,黄芪60g,苏木15g,红花12g,木瓜30g,透骨草30g)适用于脉痹的各种证型。每日1剂,水煮两次合并滤液,保持40~46度水温,浴洗患处,每次半小时。
防治并举的中风防治灵丸:红参180g,三七90g,穿山甲90g,土鳖虫180g,地龙180g,水蛭90g,乌梢蛇180g,僵蚕150g,全蝎90g,蜈蚣90g,龟板胶180g,鹿角胶90g,制马钱子54g。制成浓缩水丸,每次3g,三餐时各服用1次。
4 验案举例
患者李某,78岁,既往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长期服用西药控制。2012年10月20日初诊以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小时为主诉,伴头晕,头疼,双下肢疼痛,麻木并已出现间歇性跛行,触之发凉。入眠后打鼾,时伴呼吸暂停。大便干,3日一行,小便次数多。平素易口干、口苦,舌体胖大,舌质瘀黯,苔黄厚少津,脉弦细略滑数,触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查体:一般情况可,神清,构音障碍,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稍高,左侧巴彬斯基征(+)。辅助检查:颅脑MRI提示:右侧基底节新发梗塞。查双下肢动脉彩超提示:①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②左侧股总动脉狭窄(轻度)。③双侧胫前动脉中度狭窄。
中医诊断:①中风病;②脉痹,辨证分型属湿热伤阴,阳亢风动证。
西医诊断:①脑梗死;②糖尿病;③高血压病;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治疗:因其属湿热伤阴,阳亢风动证,给予羚角钩藤汤合四妙勇安汤化裁。(具体药物:钩藤15g,天麻15g,川贝母12g,菊花12g,连翘12g,玄参20g,黄芪20g,当归15g,全蝎9g,生地黄12g,薏苡仁15g,苍术12g,川牛膝30g)。同时应用王师自拟的中药浴洗剂外洗及中风防治灵丸口服,先治疗7天。其他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病的西药治疗继用。
2012年10月27日二诊:患者言语稍清,肢体活动不利,头晕、头疼症状有所减轻,双下肢疼痛已明显减轻。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减少,眠后打鼾减轻。舌质瘀黯,苔黄稍腻,脉弦滑数,足背动脉触诊搏动较前有所增强。根据四诊合参,辨证仍属湿热伤阴,阳亢风动证,因此中药汤剂去菊花、连翘加忍冬藤20g,土茯苓15g,继服7剂。
2012年11月5日三诊:患者言语渐清,肢体活动不利好转,未诉头晕,双下肢疼痛感明显缓解,二便调,口干、口苦症状已无,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足背动脉搏动较前增强。查体:神清,构音障碍,左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左侧巴彬斯基征(+)。据其症状、舌脉,可见湿热已去,现以气虚血瘀为主,原中药汤剂去生地黄、玄参,黄芪加量至30g,当归加至20g,另加制穿山甲6g,川木瓜12g,炒山药30g,葛根15g,鸡血藤30g。继服14剂后停用。嘱其中药熏洗剂可继续应用2周,丸剂继服半年。
2013年5月21日复查,患者血压、血糖稳定,脑梗死未再发,双下肢活动自如,每次走500米无间歇性跛行发生,嘱其继续服用中风防治灵丸,以巩固疗效。
[1]李严霜,谢丽,李晓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42):91.
[2]祝美珍,王琳.缺血性中风的证治研究概述[J].广西中医药,2010,33(3):127-129.
[3]齐丽娟,于建国.动脉粥样硬化症从脉痹论治探微[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5):293-294.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4.014
:1672-2779(2014)-04-0029-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赵彦青
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