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党建共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探究
2014-02-05彭田宝
彭田宝
高职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较高的优秀分子,其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周围普通同学对党的认识和看法,他们的先进性表率将对大学生群体起到辐射和引领作用,他们的成长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实现。
一、高职大学生党员培养的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日趋成熟与完善,都能做到程序规范,严格坚持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培养学生党员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在一些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滞后。
(一)专职负责高职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的人员太少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学生党员主要靠理论教学的思想政治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思政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一般归属于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或称教研部),或与全校公共课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公共体育等共同归属于公共基础部,而学生是按照专业归属于不同的院系,因此,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沟通不多。加之思政教师承担了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教学对象众多,教学任务重,使思政教师除有限的课堂教学外,很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教育交流。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主要依托于二级院系的辅导员队伍。而作为专职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繁多的学生管理事务性工作,如奖励、助学、惩处、应急等,在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上,主要注重于完成规定程序,缺乏进一步的细致教育引导和深入研究。
(二)高职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理论性强,党训效果不理想
在学校组织部门的主持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党训体系,授课对象为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授课人员主要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教学业务能力的学校主要领导干部、党务部门的负责人和思政教师。但党训体系仍不能满足党员培养的需要,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1)党训次数少,大班教学情况使得教学纪律难以保证,教学效果难免受到影响;(2)教授内容覆盖面不宽,每轮培训由4~5次讲座和少量的实践组成,每个讲座约2学时,对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有限,不能满足学员思想转化的需要;(4)考核方法约束作用不够强,多数党训班的结业考试以开卷为主,总评成绩由平时出勤、课堂表现与结业考试成绩组成,成绩合格即发放结业证,这就造成了只要学员参加了党训,就基本能拿到结业证书的现象,学员大可不必花业余时间去学习课堂上尚未涉及的内容,即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未能领会也对结业几乎没有影响。因此,现有的党训不能解决参加培训学生的诸多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受训学员无论是对党的认识还是政治理论水平都还处于一个较低层次,这必然影响到党员发展的质量。
(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党员培养成效不明显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考察、培养和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学生党支部来承担,由于高职院校为三年制教学模式,少数高职大学生发展成正式党员至少要到三年级,造成了学生党支部中正式党员少,主要是由辅导员和高年级的学生党员组成,开展的组织活动大多是理想信念教育、文体活动等方面,而大多数教工党支部的教师党员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对重要的培养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较为忽视,也缺乏有效发挥作用的平台,以至于学生党员培养与专业教育各行其是,缺少交叉交融,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
二、校地党建共建培养高职大学生党员的可行性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和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决定了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必须开放办学,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高职院校就近与周边街道、社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既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在校地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校地党建共建将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既可解决街道社区党建中所缺乏、高职院校却丰富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和科研资源,又可以为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党员提供党校兼课教师和校外培养联系人,和党员培养实践平台。[2]
(一)校地党建共建为社区建设和高职大学生党员培养共享人才资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变迁,社会管理从单位制、街区制向社区制转变,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点转向社区,城市社区肩负着众多服务功能,如文化宣传、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治安、就业、卫生、防疫等,街道社区可以利用高职院校优秀的大学生和教师做一些常规性工作如档案整理、志愿服务等,或者利用师生的专业特点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质量,如人员培训、科学文化普及等。街道社区居民中的党员,特别是离退休居民中的党员同志时间充裕、经验丰富,有选择的聘请他们充实党课教学校外兼课教师和党员培养联系人,将大大提高党训效果,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的指导与研究。[3]
(二)校地党建共建为社区建设和高职大学生党员培养共享环境设施资源
校地在环境设施资源上各有优势和不足,双方可以优势互补。高职院校可以将图书馆、校内实训基地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合理地向地方街道社区党员开放,城市社区利用学校的运动场馆、教室、礼堂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传播精神文化的主要阵地,为开展高职院校党员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如,高校在开展党员活动时,限于空间的制约,往往视野不够开阔,活动开展缺乏活力。通过党建共建,高校可以充分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同社区党组织一道组织开展各种党员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困等活动,在对党员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帮助社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校地党建共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
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街道社区与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上高度一致,共同按照有利于学校专业和企业对接的标准,将辖区内的企业进行归类,搭起校企合作的桥梁,为高职大学生党员培养与专业教育提供融合平台。高职院校党组织选派技高业精的党员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和专业技能融入学生党员培养,加强实践育人,强化高职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校地党建共建培养高职大学生党员的途径
高职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绝大多数毕业后奔赴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让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街道社区、走进基层奉献才智,了解社情民意、感受改革发展成就,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需要校地双方共建沟通机制,制订活动计划,通过互聘党课讲师、开展党日活动和志愿服务,组建科研队伍研究现实课题等途径创新高职学生党员培养。
(一)校地双方共建沟通平台,建立长期互动机制
校地双方由于工作内容上的不同,对党员培养认识上存在差异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以学校为主,主动与地方沟通,建立联系互动机制,如学院党委与地方党委签订共建协议后,各院系党总支部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党员培养需要,进一步与地方街道、社区、企业联系,寻求共建落脚点,建立更为具体的合作协议。根据共建协议和合作协议,健全例会制度,校地双方和结对共建双方的有关党组织负责人定期会商,探讨党建共建情况,协调处理共建难题,并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汇报,及时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
(二)有计划的安排志愿服务和岗位锻炼
在校地党建共建活动中,对于学校来说,以优秀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把较为固定的岗位锻炼和可以灵活安排的志愿服务相结合,提高锻炼的效果。社区居民年龄、素质、家庭情况差异很大,服务诉求各不相同,而学院学生专业背景、课时安排、工作能力等也各不一样,校地双方在共同梳理结合点的基础上,确定学生锻炼的工作岗位,约定岗位锻炼时间和预期效果。在合作中,发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相对集中、举办文体活动经验丰富、理论素养和文明程度较高等特点,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与学校近邻的横塘街道党委自2009年开始签约党建共建以来,一方面,充分利用街道辖区内的软件硬件资源,积极为学院学生的各类社会实践、创业创新活动等提供空间和平台;另一方面,在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开展为民办实事的志愿者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如送文艺节目进社区,举行“杜绝酒驾”、消防禁赌禁毒、预防艾滋病等街头宣传;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派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组织社区中心小学生夏令营等,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三)利用地方社会资源,提高党训效果
地方借助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备及优质的师资力量,对来自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各部门的后备干部、优秀青年骨干,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培训、辅导。而高职院校党校培训中,可以利用地方的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街道城镇历史的变迁等,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学生党员培养、考核过程中,增加社会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开拓学生视野,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学会正确地做人做事,学会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四)服务企业,共研课题,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校地党建共建过程中,发挥双方产业和教学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围绕党建热点、社会难点和重点问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技术攻关,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街道社区每年确定研究课题,组织师生和地方对接,有较宏观的选题如物价上涨对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的影响、政府公共服务缺位与错位等,双方拟定调研提纲分工协作,安排学生走进企业、农村、街头菜场、政府机关等,随机采访、座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相结合,获取第一手丰富的调查资料后,进行归纳分析,撰写调研报告;也有较为具体微观的项目,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企业——苏州天地彩钢制造有限公司遭受金融危机重创,贸经系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带领师生团队,帮助该公司走上电子商务征程,助推该企业业绩每年以30%的比例稳步增长。[4]
[1]孙培生,丁思勇.加强高职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2]邬海晔.地方高校与社区共建的措施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3]张春,顾正祥,桑雷.高校与社区党建共建的路径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海燕.借力电子商务,跻身全球网商30强[N].苏州日报,2013-12-20-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