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探讨
2014-02-05林利胜王雪城
林利胜,王雪城
基于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探讨
林利胜1,王雪城2
(1.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学科评估体系的建立对学科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学科评估建设中存在的办学资源不足、指标体系缺乏前瞻性等问题,促使基于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尽早提上日程。为达到全面评估学科建设成效的目的,评估体系在施行过程中应注意结果绩效和过程绩效同时兼顾,全方位构建评估指标以及兼顾绩效评估的成效和效率等问题。
投入——产出比;重点学科;绩效评估
重点学科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质量好坏关系到高校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乃至高校的办学质量。而基于投入——产出比的新型绩效评估体系,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对投入——产出比的新型绩效评估体系的深入探究,有助于建立一套合理、公正而又科学的学科评估体系,同时有利于强化学科建设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努力提高学科建设质量[1]。
一、当前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评估存在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硕果累累,而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目前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一般包含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一级指标[2]。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指标体系只从静态反映学科的发展情况,没有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学科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波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的评估体系只看到学科的发展近景,不能预计学科的未来发展,因此评估结果无法为学科建设者提供某一段时间内学科的动态发展趋势以及从纵向提供学科发展的有用信息。而建立高质量的重点学科是一项长久的攻坚战,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学科当下的发展,关注学科在未来的发展愿景则是重中之重。
其次,在当前高校办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办学资源常常是高校竞相争夺的重点。面对当前办学资源有限这一大难题,高校必须从经济学角度重新思考内部资源分配问题。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产出效益最高的学科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而重点学科的建设存在投入多,效益低,成效慢等问题。当前的评估体系无法测量出投入——产出的效益比例,绩效评估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造成资金、资源投入的浪费。一边是资源不足,一边是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如何协调二者以期达到合理分配便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指标体系缺乏前瞻性、可持续性和动态性。从现实操作层面来说,为了追求学科评估的速度,在缺乏一定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的情况下,学科评估者往往只是将学科概况与各项生硬的指标体系对号入座进行评分,好似我们使用计算器,将各种信息输入机器,即可快速得出评估结果。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各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适用性。“计算器”显示的“数据”,很难对学科建设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由此可知,当前重点学科评估的整个过程,缺乏一定的定性评估成分,也没有一定程度考量学科未来动态的发展区域,未能真正发挥学科绩效评估的最佳功能。
二、基于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
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是指学科评估主体采用相关研究方法,事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进而对某一范围内的学科建设对象,按照投入与产出的实际情况,从纵向角度科学合理的评估学科建设成效,从而为学科建设利益相关者或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高校重点学科投入——产出绩效评估体系,是通过采用合理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全程跟踪调查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产出情况,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对,从而对重点学科一定时期内的建设情况给予全面评估报告。
采用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是高校面对内部资源短缺,国家甚为关注重点学科建设质量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迫切需要采取的措施。首先,采用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从投入与产出的动态角度全面监控学科建设的情况,并且在评估过程中,及时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给予反馈。再者,新型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关注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极大地增强学科发展的后劲,有助于学科深层次的思想、理念发展的延续,实现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此外,采取这种动态监控、及时反馈、全程跟踪的评估策略,可加强学科建设负责人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杜绝学科评估后无人过问、推卸责任等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许多高校存在的学科建设资源不足的情况,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这是所有高校都必须不断思考的研究课题。采用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在一定时期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淘汰机制。根据投入与产出比进行资源的有机分配,在一定期限内,对学科的投入与产出比进行监控,投入与产出比较高的学科,将获取更多的学科建设资源,相反那些经常投入与产出比较低的学科,就会在这种机制下退出资源的角逐的平台,久而久之便会被淘汰出局。这既有利于合理、科学优化分配学校有限的学科建设资源,也有利于重点扶持优势学科,从而快速提高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三、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应用的注意点
(一) 在评估结果绩效的同时,兼顾学科建设过程绩效。
在应用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时,经常会忽略对学科建设过程的绩效评估,而过于注重考查不同学科评估对象在结果绩效上的有效性。因此,在应用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体系时,首要任务就是要注意在评估结果绩效的同时,兼顾学科建设过程绩效。结果绩效评估是对一段时间内按照学科评估的指标衡量学科建设的完成情况,其涉及到更多的是数据的比对、分数的计算等。而过程绩效评估,则能弥补单纯结果评估的不足,突出对学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难点等执行情况的测量,如落实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去向,以及掌握学科突发状况的应变策略。除此之外,过程评估也有利于及时对学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全程监控,形成良性的评估反馈系统,发挥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二) 全方位构建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学科绩效评估的方向标,而是否建立一套全面、科学而又合理的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影响到学科评估能否有效进行,乃至影响到学科建设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构建全方位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体系迫在眉睫。在建立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在指标体系中增加定性指标的权重,适当减少定量指标,注重对学科建设的目标、理念、规划等定性指标的评估。在合适的情况下可将定性指标融合进量化指标中,突出量化指标对学科建设目标、理念、规划等的考量,从而体现学科建设绩效评估的整体性、全面性、可持续原则。
(三) 兼顾学科建设绩效评估的成效和效率
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成效,即学科建设在一段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另一个是效率,即学科建设投入与产出比之间的比较。二者没有孰轻孰重,作为绩效评估的关键,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效率影响着高校学科建设在一定时期内成果转化的水平,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系统内部运作是否顺畅的重要指标。
总之,建立基于投入——产出比的新型重点学科绩效评估体系,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动态决策依据,实现重点学科建设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为重点学科建设者提供全程成果反馈,推动学科发展的调整和完善,是对重点学科一定时期内建设情况的全面动态评估机制。
[1] 李化树. 论大学学科建设[J]. 教育研究,2006(4):85-88.
[2] 李娟,李晓旭,程兰芳.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新型重点学科评估体系的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22-25.
(责任编辑:马圳炜)
Reflections on Establish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Key Subjects Based on Input—Output Ratio
LIN Li-sheng1, WANG Xue-cheng2
(1.Graduate Schoo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Fujian 350117;2.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Fujian 350117)
Establishing the subject evaluation system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Now, the evaluation construction of subjects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a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 lack of foresight of index system, and so on. That urges us to establish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key subjects based on input——output ratio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achieving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oth the result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performa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full range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put—output ratio; key subjec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2014-04-22
林利胜(1979—)男,福建泉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1673-1417(2014)02-0096-03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4.02.0020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