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神话、技术演进与慕课迷思(一)
2014-02-05臧志军
臧志军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人曾经历过长时间的革命,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所以很多人会赋予革命以某种价值判断,即革命的就是好的,而忘了革命其实只是对某种社会状态剧烈变化的客观表达。在这一点上,外国学者应该比我们更加清醒。近年来,有一批学者开始争论工业革命是否历史事实的问题。在他们看来,英国在十八、十九世纪曾发生过工业化,但并未达到工业革命的程度。他们的一个论据就是发明蒸汽机的神话。
今天,你可以拦住任何一个小学生,问他:蒸汽机是谁发明的?他的回答十有八九是“瓦特”。那么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历史史实还是由科学传说累积而成的神话?纽约公共图书馆里保存了一幅作于1850年的画,画面中水蒸汽不断从茶壶盖的边缘喷涌而出,而旁边的瓦特正在冥想,但茶壶和瓦特只占到画面的1/3,另外的2/3描绘的则是工业化之后的烟囱林立、遍地工厂的情景。这说明,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就相信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并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但较新的研究表明,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而只是一个改进者。世界上第一台利用蒸汽造成真空推动水泵的装置早在1698年就获得专利,38年后瓦特才来到这个世界。1705年,纽可门发明了活塞,造出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机。又过了60年,当瓦特奉命修理一台出问题的蒸汽机时,纽可门的蒸汽机已经在世界一半的地方得到了应用。瓦特发现纽可门的蒸汽机效率太低,他发明了分体凝汽室,使燃料消耗大大降低,蒸汽机开始真正实用化。到1884年,涡轮被发明出来,涡轮的圆周运动取代了活塞的往复运动,直到此时蒸汽机技术才基本稳定下来。因此,蒸汽机的发明无法归功于具体的某一个人,它的研制持续了200年时间。对中国古代技术赞誉有加的李约瑟看得更远,他在评价了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技工、欧洲的工具制造商的贡献后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称为“蒸汽机之父”,也没有一种文明可以独揽发明蒸汽机的大功。
如果一项技术的改进持续了200年,至少这个过程本身是难以被称为革命性的。依据同样的思考原则,一些历史学家们认为,所谓的工业革命实际也持续了20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将之称作革命有些名不副实。蒸汽机技术的历史告诉我们,与生物的进化相似,技术的进化也有一条遗传的链条,即使是如蒸汽机这样伟大的技术进步,也是一系列小的技术变革积累而成。以电力为能源的城市公共照明系统算是革命性发明吧,但在爱迪生试图为美国的街道安装由白炽灯组成的路灯时,许多欧美城市的夜晚早已被煤气灯组成的照明系统点亮了几十年,爱迪生的电力照明系统不仅延续了煤气照明系统的基本结构,甚至还仿照煤气照明系统把灯泡称作“燃具”(burner)。技术史专家已经为许多我们认为的伟大发明绘制了完整的从旧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的技术演进路径,这些路径所证明的就是所谓的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往往都只是人们乐于相信的神话而已,技术基本上不会像青蛙从一个荷叶跳到另一个荷叶一样跳跃前进。
不过,我们还需要从另一方面来看问题,尽管蒸汽机与磨坊的水车之间在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传承性,但谁都无法否认蒸汽机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远甚于水车,蒸汽机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完全服从人的意志的移动动力输出,改变了生产的形态和组织方式,使人类财富得到了爆炸性增长。所以就蒸汽机的功能、运用范围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而言,其革命性是无法否认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组关系的背离——技术进步是否具有革命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运用。
我们可以以教育领域中黑板的发明为例。与中世纪的教育相比,近代的最大教育技术进步可能要算是黑板的出现了。据说爱尔兰某地出产质地非常好的石板,这些石板在市场上经常卖出好价钱,人们买去倒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要给自家小孩上学用。每个小孩都会背一块石板(穷人家往往只能用木板),老师会把题目抄在每个学生的小石板上或者要求学生在小石板上练字或演算数学题,这样,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到了十九世纪末,有老师觉得太麻烦,就把一块大黑板挂在教室前面。这一小小的改变使老师再也无法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了,目前主流的课堂形态就形成了。所以黑板技术并非什么革命性技术,但对黑板的运用却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我们可以谈一谈眼下最时髦的一项教育技术了——慕课(Mooc),这四个字母的意思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许多人将慕课描述成前所未有的技术,是一场教育技术革命。清华大学有位老师热衷于慕课资源的生产,他的一篇文章《对慕课认识的六个误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许多人对慕课在技术上的革命性是有所质疑的:慕课就像“洋电大”,老师上课并录像然后发布给学生观看,学生则要完成相应的作业;慕课依赖于视频技术,与传统视频不同的可能在于这种视频倾向于由专业人员制作,更加精良;慕课所强调的互动性依托于现有的网络技术,其互动的深度与广度是否超过现有的网络社区是可以存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