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疗法探析※
2014-02-05刘应科曹桂霞石君慧
刘应科 曹桂霞石君慧 杜 娟 梁 琳
(1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儿科,北京 10003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北京 100029;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小儿捏脊,又名 “小儿捏积”、 “小儿提背”、“小儿捏背”,是一种采用提、捏为主要手法,作用于脊背部位,具有调阴阳、和脏腑、疏经络、理气血、培元气、健脾胃等功效的一种按摩手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捏脊疗法肇始于晋唐,《肘后备急方》载:“使病人伏卧,……捏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详尽描述了捏脊手法、力度、部位、疗程等。捏脊疗法,因 “男女授受不亲”及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人文环境,而受限于宋元,更衰退于明清,然瑕不掩瑜,其确切的临床疗效使得该手法复兴于今朝,现该法在临床应用广泛[1],尤其在儿科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85种疾病中被广泛使用。有学者[2-5]曾就其机理做过探索,但更多的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询。小儿捏脊疗法属于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理论体系能较好的指导手法的运用,然其一度受到冷落,对其中医机理探求的医籍及文献极少。笔者通过查阅医籍及文献,结合本人体悟,认为小儿捏脊疗法主要通过调节经络,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具有以局部带动整体的特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气血、经络等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捏脊疗法正是通过皮部、督脉、膀胱经、华佗夹脊穴等共同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本文拟从中医理论角度探析小儿捏脊疗法的中医机理,旨在完善并系统形成中医理论指导。冀求更好服务临床,提高临床疗效,不端之处,恳请斧正。
1 调理皮部
小儿捏脊疗法的作用部位为背部正中皮肤,通过随捏、随按、随拿、随推、随捻、随提、随放等复合式手法刺激皮部。 《素问·皮部论》云: “皮有分布”,又言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书中认为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明确阐明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肤表面的反应,其范围循经而不全拘泥于十二正经,分布范围广,构成了人体完整的脉络网。故而,通过刺激皮部能够达到调理全身之功效。
从发病角度而言, 《素问·皮部论》认为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经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可知,皮部是反映疾病和接受治疗的门户,病邪最早是经皮部而侵袭人体的,继而冒犯经络,最终祸及脏腑。小儿捏脊疗法通过刺激皮部,促进病邪从皮部出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通过激发卫气,加强皮部门户的防护,达到增强免疫能力,治疗未病的作用。正如《灵枢·经脉》所言: “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此即, “内病外治”、 “未病先防”,小儿捏脊疗法正是其运用的具体体现。
2 调理督脉
脊柱为督脉循行之主干,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 (《灵枢·经脉》),又见证于 《难经·二十八难》之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主风府,入属于脑”。其与肾、脑、心及胞中有密切联络, 《素问·骨空论》曰: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贯脊属肾……上入络脑”。通过刺激脊柱体表,能够达到调理肾、脑、心等脏腑的功能。
从阴阳理论来看,脊背属阳,督脉当属阳经,其与六阳经有密切关系,手足三阳经经气皆会聚与此,因此,被称为 “阳脉之海”。其能统摄调理全身阳气,维系全身之元阳。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督脉为人体气血的总督,督脉不通,则诸脉不通。故而,捏脊疗法重在通过调理督脉而达到提振阳气,使得阳经之气血达于阴经,阴经之气血达于阳经,使在里之气血达于肌肤,在表之气血达于脏腑,全身气血条达,腑腑调和,经络疏通,疾病得愈。
3 调理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脊柱两旁,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联络,为一身之巨阳,头背部乃诸阳经统率诸阴经汇合之处。全身经脉之气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这一途径是经过经别的出入离合完成的。足太阳膀胱经接纳、转输各经之经气,而又经过经脉、经别的汇合,交会穴的通达,使得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特殊的联络作用,在整个经络体系中成为中心经脉。它与五脏六腑皆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从某种意义上讲,足太阳膀胱经是五脏六腑的统领联络经脉。故而,刺激膀胱经,能够振奋阳气,调理诸经之气血。
足太阳膀胱经又是各脏腑俞穴之所在, “迫藏近背”,与各脏腑密切相关,捏拿刺激各脏腑的俞穴,既能使脏腑气血阴阳和胃肠功能得以调节,也能使积滞在胃肠内的积食通过大肠排出体外,从而清除胃肠内的积滞。其主筋所生病者,对 “腰脊痛”、 “腰背痛”效果较佳。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脊背部是主管人体脏腑的植物神经分布的区域,通过刺激这些神经的体表分布,可影响内脏神经体液从而调节相应脏腑的机能,此亦证明刺激膀胱经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4 调理经外奇穴
夹脊穴为第一胸椎至第十七胸椎下,脊旁开0.5寸,凡34穴,从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连通的点。其联络途径,要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络为基础,并且这种联络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只具有经络的循环往复,而且借助于气街径路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其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为夹脊穴与脏腑联络提供了基础条件。
夹脊穴和背俞穴一样,作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脏腑形态,医治脏腑疾病。从夹脊穴与经络、脏腑之间的特殊联络可以看出,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和经络脏腑直接互相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靠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理枢纽穴作用。故而,通过捏脊调节夹脊穴,能够对许多内脏病及疑问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现代医学认为华佗夹脊正是人体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的起始部位,故按摩该部穴位,实有调节脾胃、理气活血、消积导滞之功,可促进脾胃运化,协调脏腑功能,从而使厌食之症消失。
小儿捏脊疗法是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的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刺激背部皮部,而传导于督脉、膀胱经、华佗夹脊穴等,进而与各经脉五脏六腑发生联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主要的机理是通过调节经络,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具有加强正气、治病求本、治疗未病、内病外治等特点。其重点在振奋阳气,主要通过调节三阳而达到提升阳气,一者,脊为背部,捏其表皮,属阳;二者,督脉,阳脉之海,总管全身阳经,属阳;三者,膀胱经,太阳经也,亦属阳,堪称 “三阳开泰”,共奏身体之泰安。又重点为调理气血, 《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的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气滞则血瘀。脊背为五脏六腑阴阳之会,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捏脊疗法通过捏拿患者的脊背,推动全身气血之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来达到防病治病之功效。可见,其有完备的理论指导。
小儿捏脊疗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现临床上采用捏脊疗法之医者,均无一统一标准,多根据个人之理解及经验施行之。窃以为,据理施行,因人施治,保证疗效即可,毕竟临床疗效是金标准。但,务需强调一点,通过捏脊疗法,一定要达到一种良性刺激,治疗时按摩手法要轻柔、均匀,指力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过轻则气血难以调动,疗效较差,过重则损伤肌肤,甚则气血逆乱,徒生他乱。
综上所述,小儿捏脊疗法,中医理论完备,可操作性强,临床应该广泛采用之将其发挥光大,为更多的患儿服务。
[1]梁忠培,崔瑾,龙奉玺.捏脊疗法古代运用探析[J].光明中医,2011,26(5):983-985.
[2]陈宏仁.捏脊疗法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探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0,23(3):226.
[3]周运峰,焦凡,雷洋.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的机理探讨[J].中医学报,2011,26(6):760-761.
[4]李铁浪,赵锋,张泓,等.捏脊疗法对脾虚证家兔血清胃动素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2):87-89.
[5]张锐,王联庆,李雨升,等.捏脊疗法对脾虚家兔血浆胃泌素的影响[J].按摩与导引,2004,2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