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4-02-05潘亚儿
潘亚儿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秉承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等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现状下,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如何构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内化在职业技能活动中的一种特有的素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1]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同时,却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认识不够到位,认为思政教育即可代替素质教育,不愿拿出学分、不愿投入人力、财力用于职业素质教育,以致出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缺位现象。
(二)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理论认知到感悟内化、从实践体验到行为固化。因此,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涵盖理论认知、养成训练、实践提高等三个方面,应涵盖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建立全方位的顶层设计。[2]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孤立化地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要么仅仅通过开设素质类课程来加强理论认知,要么单单通过开设素质训练项目来加强实践训练,在时间规划上往往放在大学一年级,未能有效渗透至高职教育全过程,职业素质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系统。
(三)对职业责质教育的内容设计未能突显职业性特征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要求突出职业性,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职业素质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大都以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社会实践等内容为主,未能充分融入职业元素,职业针对性不强。
(四)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不够
职业素质教育应涵盖在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应以简单的课程设置或日常社团活动来代替教育。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内容比较单一、陈旧,教学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够;缺乏持久有效的训练载体或训练平台;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考核缺乏进行科学设计,存在着表面化现象;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意识尚未达成共识,氛围也尚未形成;职业素质教育与教学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设计、管理机制等方面创新性不足,急需进行深入研究。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实施的基本内容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或创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习惯,其外在表现为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重视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将课堂的内在教化与实践的外在行为约束相结合,依托思政类课程以及“责任教育大讲堂”等引导学生树立承担责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仪等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校各项社团活动、各类实践活动、企业顶岗实习等严格纪律,加强外在行为的约束。同时,应针对专业特征和行业需求着重培养职业道德品质,如财经商贸类应着重培养诚信品质、建筑园林类应着重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各专业应根据职业道德规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它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是伴随着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3]在高职教育中,除了在第一课堂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任务之外,还可通过特定的训练项目进行强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身心素质
职业身心素质是从业者从事职业劳动的基本条件,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除了具备强健的体魄,高职院校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应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和心理类选修课等心理素质教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各类心理社团活动为补充、以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力军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以行业、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择业观和从业态度、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勇气,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
(四)职业发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从业者在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具备的素质。[4]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学会认识职业。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企业经济法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激发学生爱专业、爱职业的情感;(2)学会科学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在了解自我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能对自我职业进行科学探索及定位,培养人生规划意识;(3)提高就业能力。能灵活应用各种求职技巧,实现就业;能适应社会、结合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有效发展自身的职业,培养职业发展意识;(4)培养自主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采取积极倡导、有效指导、正确引导的方针,让学生掌握创业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与热情,树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责任教育”为核心、以“模拟公司”为实施平台、以“金牌员工”为培养目标,建立“三课堂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制订了《关于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实施意见》,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已初见成效。
(一)以第一课堂为理论认知基础,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十分注重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以通用必修课为主、通用选修课为辅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在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平台中设立了“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通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责任教育、国学修养、健康与安全、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指导等五大教学模块组成。其中,职业素质核心能力模块以体验式活动项目为载体,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团队协作、管理情绪、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等能力;职业发展指导模块包括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三部分,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责任教育和国学修养模块主要以“责任教育系列讲座”“国学大讲堂”等为内容来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丰富国学知识。课程以讲座、网络自主学习、训练、竞赛和实践等为主要教学形式。同时,在通用选修课中,开设了国学类、人文类、思政类、体艺类、心理类、创新创业类、职业发展规划类等7大类素质模块选修课程,实现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构架。
(二)以“模拟公司”为实施平台,构建职业素质日常养成实践体系
在第一课堂实现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学院十分重视职业素质日常养成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公司制平台素质养成”必修课,以各二级学院成立的“模拟公司”为实施平台,开展常态化的日常养成训练。如各二级学院以成立的彰显学院专业特色的“集团公司”(如卓越公司、E港集团等)开展各项训练,班级即为所属学院的分公司或部门,学生即是“公司员工”,老师是“董事长”,班长是“经理”,同学成了“同事”关系,学生的日常表现成为考核“公司”经济效益的指标,上课变成了“上班”。模拟公司从基本框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运行模式、场景布置等逐步接近于真实企业,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班级里就可以感受企业管理的浓厚氛围。各“模拟公司”结合专业特点,依托公司的日常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技能节等活动,在校期间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常态化训练,努力做到日常养成行为固化,培养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素质。
(三)以顶岗实习为实践平台,制订职业素质体验的社会实践方案
学院充分利用第三学年“2+1”、订单式、顶岗实习等模式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机会,根据行业专业特征,科学制订职业素质体验的社会实践方案。要求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除了要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的同时,还要求进行职业素质的实践体验,同时将学生在企业中的职业素质具体表现列入实习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职业素质培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实现三个课堂联动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四)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为考核内容,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
科学、合理的职业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第一课堂“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课程中,采用以“分散考核、集中计分”为原则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根据各教学模块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小论文、视频学习心得、实践性体验项目的团队和成员现场表现考核、生涯规划比赛表现考核等。在第二课堂“公司制平台素质养成”课程中,根据训练内容建立了体现模拟公司运营特点和专业特点的综合业绩评价考核指标内容。第四学期末,学院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心会同各二级学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质教育合格证书”,并授予课程相应学分。学生毕业当年,既具备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还具有职业素质教育证书,三个证书共同构成对学生学业的完整评价,有效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五)以教学、学工、企业为三线管理机制,构建全员共育职业素质的师资队伍
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职业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学院非常重视队伍建设,在第一课堂理论认识部分,主要以各教学模块的专业教师为主,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认知教育,同时学院要求职业素质教学内容融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标准、融入第一课堂,所有任课教师即为负责职业素质教育第一课堂实施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第二课堂日常养成训练中,主要以学院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心、学生处、团委以及各二级学院书记、副书记、专职辅导员等学生线管理人员为主,开展日常养成训练;在第三课堂实践提高训练中,在“2+1”顶岗实习、工作室制、社会实践等校企合作的第三课堂实施平台中充分融入企业元素,建立了一支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实现了教学、学工、企业三线管理、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37-38.
[2]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74-75.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社会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5.
[4]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