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之内驱力的思考

2014-02-05赵翠玉

职教通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内驱力校企院校

赵翠玉

1918年,美国人伍德沃斯提出“内驱力”一词,内驱力是指激发事物产生行为的内部力量,也称之为动力。高职院校发展至今,已经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1]因此,高职院校更体现在“职”字上,这一特性驱动着高职院校必须走出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来,“校企合作”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是“校企合作”主要内驱力。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内驱力分析

(一)国家政策倾斜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保障内驱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2012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充分的行动依据,即具备了国家政策上的保障内驱力。

(二)社会经济模式转型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应激内驱力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当前,社会在迈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迅速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能人才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技能人才是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而目前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社会经济模式转型,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作为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通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力资源支撑。可见,社会经济模式转型需求大量高技能型人才,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注入了内驱力。

(三)企业需要创造性的劳动者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然内驱力

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那些善于将创新和技能相结合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他们是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4]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具有了创造性地劳动,劳动价值量才会增长,社会才会进步。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现在的学生,将是社会创新力的源泉,决定着国家的国力。

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工艺、技术的训练和规范、标准的教育,也是培养企业劳动一线创造性劳动者的主要阵营。在单纯的学校环境中,学生倾向于知识点的理解,解决书本上的陈旧问题,学生缺少探索的思维能力,这就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通过学生到企业实践、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就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创新的素养。(1)职业院校的实践条件有限且与实际脱轨,缺少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较大困难。有了企业的参与,能准确界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技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学习、实践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企业大量的技术革新、技术研发实例,可以有重点地讲授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以企业的现实技术问题为课题,将优秀的学生纳入到企业创新科研项目中,让学生直接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这样可以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不仅能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能通过企业的需求鼓励刺激创新教育的深入,是完成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四)办学模式的拓展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继发内驱力

职业院校不同于高等院校,每一个专业设置必须契合某一个职业的特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企业参与,教育教学需要深入企业进行,而企业又需要学校培养急需专业人才。如何有效实现校企合作,真正体现双赢,以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采取了三大校企合作模式。

1.嵌入式——“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制订培养计划,并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以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基准,沿着教育教学链条向前延伸,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贴近企业的用人要求,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接受职业训练,提前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如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香港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常州公交集团公司、苏南万科物业服务公司、江苏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开设了城市燃气工程技术、城市交通运输、物业管理、建筑电气(新能源方向)四个订单式培养专业,通过本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大大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专业和课程建设,使办学更贴近市场。

2.合作式——“工学交替”模式。现行的学生顶岗实习是4+1模式,即在学校四年学习基础、专业、实训等课程,在企业顶岗实习1年。“工学结合”可以变换实习方式,即学习某专业课程时先到企业进行项目体验、然后完成学校学习、最后再进企业顶岗实习。另外该模式还可以输送专任教师到企业中进行挂职培训,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操能力。

3.共建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实训基地,但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问题,实训项目和内容老化,与实践脱节。通过该模式让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实行企业员工化管理,建立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过程,使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可以得到提升,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五)职业教育改革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的焦点[5],尤其是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全面推进,更是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教育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决定了“跨界性”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6],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普遍发展规律,使校企合作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校企合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态势,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探索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合作育人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共同发展机制,以创立高等职业院校品牌,实现自身内涵的提升和发展。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助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与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力量。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内驱力影响因素的思考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已凸显出了一定的内驱力,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内驱力不足,还有空间和余力来提升。影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内驱力发挥的因素主要体现在:(1)学校层面。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能力欠缺,改革压力与动力不足;高职院校自身的实力条件与优势明显不足,改革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着发起者、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使得院校负担过于沉重,难以持久坚持;合作双方缺乏有效的关系管理,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2)企业层面。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与员工培训意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3)政府层面。法律出台尚无明确有效的实施细节,宏观政策文件落实缺乏机制配套设计,缺乏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因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其内驱力充分激发出来,才能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0)2号.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4]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17-20.

[5]陆秀团,伍德雁.浅谈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2.

[6]高春庚,冯高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4-46.

猜你喜欢

内驱力校企院校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