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双语教学关键要素的实施途径研究

2014-02-05徐冯璐

职教通讯 2014年9期
关键词:双语外语教材

徐冯璐

高职双语教学关键要素的实施途径研究

徐冯璐

国际化大背景下的高职双语教学符合社会对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现实中,高职双语教学在学生、师资、教材、环境和教学控制等关键要素中面临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紧扣高职双语教学的特色内涵,充分考虑到现有条件,对高职双语教学关键要素的实施途径进行细化研究。

高职;双语教学;关键要素;教育国际化

在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涉外业务越来越频繁地开展,“职业技能+外语+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得到市场的青睐。国际化迫切要求高职教育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外向型技能人才。高职双语教学既顺应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又能满足个体永续发展的需要。然而,双语教学作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全新领域,无论从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手段,还是教育科研方法,都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现有关于高职双语教学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从高职特点出发对双语教学微观要素的研究少之甚少,缺乏对双语教学实施途径系统、深入、细化的分析。本文拟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以高职双语教学实践困境为切入点,立足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特点,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出发,找准特色化教学内涵,探索高职双语教学关键要素实施的可行化途径。

一、高职双语教学关键要素的实践困境

目前,高职双语教学在学生、师资、教材、环境和教学控制等关键要素的实践中面临一些困境。一是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恐惧”外语,觉得外语很难、自己外语水平很差,而且认为外语只是那些要出国的人或者做外贸的人才会用上,与自己要从事的职业没关系。二是高职双语教师整体上数量不足,业务素质较低,专业教师往往表达驾驭语言能力不够,无法促成积极的课堂思维和师生互动,外语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不能精确掌握专业技能要领,在教学中一般重语言、轻专业技能。三是各高职院校使用的双语教材难易不均、良莠不齐,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优秀双语教材非常匮乏。四是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高职院校才刚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中普遍有忽视语言教学的倾向,外语教学中强调的语言自然习得和沉浸式环境体验在现实中都没很好做到。五是教学控制。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做法带有较大随意性。有的是以中文为基本专业授课语言,辅之外语专业术语并予以简单解释。这其实就是在原先普通专业课基础上让学生零碎地认识了几个外语专业词汇;有的是从教材、授课语言、作业等采用外语,学生普遍抱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很难将学生专业知识理解透,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高职双语教学关键要素的实施途径

(一)生源选择

双语教学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教学的创新形式,是培养国际化高职人才的必然。然而,双语教学不能对所有学生开展。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是否能持续有效进行。因此,生源选择是双语教学的基础。首先,要选拔外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如通过CET3或CET4或学校专门组织的语言能力测试考试),没有达到外语基本水平要求的学生原则上不能上双语课。对个别学习意愿强烈,而且将来有较明确的涉外职业工作目标的学生,如果语言暂时不符合要求也可以有条件接纳,但必须帮助学生拟定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计划和提高语言水平的时间表。其次,对语言条件好的学生,鼓励他们申报双语课程,如加学分、优先提供就业推荐、发双语证书等。鉴于高职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激励应以正面为主,尽量少用负面激励和惩罚措施,以免学生产生过重压力和畏难排斥情绪。再次,在引导鼓励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自愿报名。另外,应建立基于“平等、开放”教育理念的灵活进退机制。为了教学秩序稳定,一般事先预设好试验期,试验期后对双语课程进行申退或补报。对那些不再有学习意愿和动机的学生,允许他们退出;而对那些改变了态度或者经过努力达到语言要求的学生,允许他们进入。最后,双语教学生源组织上还可采取校企合作订单模式,以涉外企业招聘后委托培养的学生组建班级,根据涉外企业或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涉外业务能力。订单生源已有过用人单位前期筛选,能力素质相对较好,而且就业目标已明确,学习动机更强。此外,从现实岗位要求出发设计个性化双语课程,更能提高双语教学的实用性。因此,订单学生是双语教学合适的目标对象。

(二)师资队伍

高职双语教师可由三类人员组成:具有一定外语基础(至少具有CET6级及相当水平或有两年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具有相关学科第二专业文凭或相关学科工作学习经历的外语教师和学科专业领域的外籍教师。值得注意的是,纯外语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才能纳入双语师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做到做实“引进”、“激励”、“培训”、“合作”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引进与激励。以高薪等优惠政策聘请海内外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如具有较强语言水平的非语言类专业人才、有双学位和一定专业倾向的语言类专业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和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外籍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专项资金支持双语课程建设,加大对双语教师业绩激励的力度,在课酬、奖金、福利等物质待遇和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资格荣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成立专门的由相关专家组成的双语教学督导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听课监督评价教学效果,提出整改方案并建立双语教师课堂教学档案作为业绩考量基础。除了一般教学评价中生评教、教评教之外,双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一定要有相关专家行家参与,对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才能对教师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开展双语教学公开课、双语教学观摩课等形式,能促进双语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相互监督、相互激励。可以尝试美国双语教学中的做法,鼓励双语教师持证上岗,即取得“双语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才能上双语课,才能享受双语教师的相关待遇。

2.培训与合作。培训应该是有配套保障、政策支持、持之以恒的常态化机制。高职院校可以与国内知名语言培训机构(如上外、北外以及新东方等)加强合作,建立双语师资国内培训基地,定期让教师到定点的语言机构进行语言听说强化训练;也可以拓展加强与国外院校甚至是有关国外企业单位的合作和交流,建立双语师资国外培训基地,有目标、有计划、有管理,分批有序地输送双语教师到国外访学进修。此外,要特别重视语言专业背景的双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大多高职院校在校内外都有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可作为师资培训资源,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挂职锻炼、企业实习等方式,加强双语教师特别是语言专业教师从事涉外职业的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广泛的合作,盘活双语师资。如教师间合作,专业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教师与语言类教师结对子,取长补短;中外合作办学中,可邀请外籍教师加盟教学团队,或请国外专家教授来院讲学等;校企合作中,邀请资深涉外专业人才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定期来院进行讲座讲学。

(三)教材建设

高职双语教材结构体系应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而且要体现语言、文化与职业岗位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语言技能、跨文化沟通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的均衡发展。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易度应符合高职“够用为度”的标准。就我国目前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不能单单依靠自身力量。首先,高职院校应同企业联合,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确保教材内容编排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特色,而且实用、适用、时新。其次,高职院校应同出版商加强合作,利用出版商在图书资料信息、知识产权、版权和出版发行运作方面的渠道和信息资源,推动双语教材的编撰、使用和推广,形成共赢的互助合作机制。再次,高职院校应通过国际合作办学的契机,引进国外职业院校相关的优秀教材,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节选和改编(如有条件可以和国外相关专家一起合作完成),在保留原版教材纯正的用语、丰富的案例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们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的教材。最后,国内高校可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相互合作,整合优势双语教学资源,共同参与高职双语教材开发建设。

(四)环境建设

双语教学的环境建设不能只限于几句课堂用语,而是一项从显性到隐性、从课内到课外、从整体到微观的系统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开拓型思维和跨文化职场交往能力,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文化冲突和交往障碍。

1.视觉环境。精心设计双语实验室、双语课堂、双语校园、双语寝室、双语餐厅等视觉环境,让双语气氛渗透到课堂内外、角角落落。尽量在校园主要教学设施及公共场所贴上双语标签,使学生对外语产生视觉上的亲和力。

2.听觉环境。加大对听力软硬件资源的投入,除了在课堂上高频地采用有声双语材料外,校园应开设专门的双语电台频道,在每天固定的闲暇时间播放外语歌曲、故事、格言名句或VOA、BBC等国外知名电台节目。学生可通过校园外放设备来听,也可通过收音机调频接收,使学生逐渐从听力上培养对外语的认知和感觉。

3.文化环境。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国际文化大讲堂或组织西方重大节日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风俗,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意识和交流能力。

4.心理环境。在高职双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宽容、期待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双语教师应以和善、友爱的形象和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在平时教学中多正面激励、积极的暗示、艺术化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之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5.职业情景环境。不仅要营造面向全部学生、旨在提高校园语言氛围的大环境,还要针对双语课程特点,创建微观仿真双语职业实训环境,从岗位设置、项目工作流程、职业环境布置、业务资料、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与真实涉外职业岗位接近,让学生置身于典型工作情景中,在仿真职业环境体验和职业角色扮演中自然积累双语业务沟通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教学中母语的使用

要根据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学生外语水平以及所教内容的特点,来充分控制教学中中文的使用,也就是说,既能以外语为媒介促成学生职业语言习得和职业技能掌握,又不会因外语而构成交流和理解障碍。可行的做法是,在涉及职业交流、日常交际、岗位实务操作等内容和相对容易的知识点,要尽量用外语表述;而背景知识、专业知识难点重点的解释时可适当用中文讲解。要积极采用除了中文讲解外其他能提高双语课堂交流效率的方法,如用外语讲授时,教师可用板书、符号、图示及体态语言,帮学生间接领悟外语表述的含义;采取小班化授课,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情景角色体验法、互动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任务和互动交流中加强语言领会和知识理解。

G712

A

1674-7747(2014)09-0036-03

徐冯璐,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 陈国平]

猜你喜欢

双语外语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