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的意蕴、生成与获得

2014-02-05琴,梁琳,高

职教通讯 2014年10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职业技能

罗 小 琴,梁 琳,高 涵

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的意蕴、生成与获得

罗 小 琴,梁 琳,高 涵

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就是有着无限边界和丰富内涵的显性技能、中介技能和隐性技能集合的广泛技能。泛职业技能生成过程包括显性技能—中介技能—显性技能、隐性技能—中介技能—显性技能、隐性技能—中介技能—隐性技能、显性技能—中介技能—隐性技能;泛职业技能获得过程包括情景感知、规则模仿、项目导向、岗位练习、稳定内化和设施开放。

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技能生成;技能获得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程序性能力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存有大量的显性和隐性技能。如果说显性技能是“冰山一角”,而隐性技能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之间通过中介技能进行转化,本文称这三部分技能的集合为“泛职业技能”,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是实现能力共享和能力创造的开始和源泉。

一、泛职业技能的意蕴

为了避免因对概念的模糊不清而使得其研究结果出现偏差,故在对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生成与获得研究之前,十分有必要对泛职业技能的内涵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思考。要了解其内涵,必须把握“技能”、“职业技能”、“泛职业技能”等相关概念。

何谓“技能”?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对“技能”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1)技能属于知识范畴。在认知主义的广义知识观里,认为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都属于程序性知识,将知识,技能,策略都统一划分到知识范畴。(2)技能是活动方式或动作方式。比如把“技能”定义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1];“人已掌握的活动方式叫技能”。[2](3)技能是行为和认知活动的结合。比如:“运用知识和经过练习达到会操作的水平”[3];“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4];虽然对“技能”的定义各异,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上三种说法中发现,其定义都有相通之处,可将“技能”的特点归纳为:(1)主体是人。掌握技能的主体必须是人,而不是动物。(2)技能的掌握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人天生没有技能,必须通过后天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训练才能获得。(3)技能与知识密切相关。技能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相关储备知识的多少以及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技能获得的速度与质量。知识储备丰富,知识掌握得较好,运用能力较强就能促进技能的掌握,反之则延迟或阻碍技能的获得。(4)技能的获得需要反复练习。技能的获得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一气呵成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把相关技能基本知识和操作动作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叫做技能。通过上述分析,所以我们认为“技能”是人在一定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相关训练方式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外显的肢体操作动作和内隐的认知活动方式整合而成的活动系统。

何谓“职业技能”?心理学上认为“职业技能”是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练习或实践而形成的操作系统或行为模式”。[5]职业技能是技能的一个分支领域,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按职业需要练习形成的技能。其特点为:(1)练习的反复性,职业技能需要在入职前和入职后进行反复训练和运用。(2)活动性,职业技能由一系列外显的肢体动作及内隐的认知活动方式组合而成的,不管是动作还是认知思维都具有活动性,是动态的。(3)规则性,职业技能是有一定活动规则和标准的,要想掌握职业技能就必须遵循其规则和标准。以前,人们觉得职业技能单指动作技能,其实这种对“职业技能”的理解是不完整的,职业技能不仅包括动作技能还包括认知技能和心智技能。鉴于此,本文认为“职业技能”是指人们以职业需要为目的,通过后天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练习而掌握的知识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总和。

何谓“泛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就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海面以上可见的部分即为显性技能,而深藏在海面以下的部分即为隐性技能。我们认为,对于冰山来说,不管是露出的显性技能还是深藏的隐性技能都有无限的边界和丰富的内涵。我们这里所说的泛职业技能源于对美国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关于“技能标准”定义的认知。根据NSSB的定义,技能标准由工作导向组成部分(work-oriented component)和工人导向组成部分(worker- oriented component)组成。[6]工作导向组成部分主要描述了针对特定工作所必要的条件,是一种针对职业的目标指标;工人导向组成部分主要描述了为了确保能够完成工作,个体所需要拥有的知识和技能。[7]这里的工作导向组成部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隐性职业技能,工人导向组成部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显性职业技能,在这基础上我们认为隐性技能和显性技能之间是通过中介技能来进行转化的。由此推论,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就是有着无限边界和丰富内涵的显性技能、中介技能和隐性技能的集合。泛职业技能是对应于核心能力的一种全新的能力形态,是高度个人化的能力,根植于特殊的环境之中。泛职业技能对于个体的影响非常复杂,它既能成为促进个体良好发展,提高个体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阻碍个体正常发展,导致个体行为效率降低甚至是为零的根源。

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具有以下特征:(1)广泛性。它包括隐性技能、中介技能和显性技能。隐性技能是无法用语言陈述的技能,也就是只可意会和行动但不能言传;中介技能,亦称转换技能,即是说能够将隐性技能转换为显性技能的有一点专业背景的技能,主要是中介思维和中介实体;显性技能是在学习和活动中已经显露出来的技能。(2)转化性。即隐性技能通过一定的中介技能可转化为显性技能。(3)可塑性。泛职业技能不是核心能力,而是作为一个职业人具备的适应社会和工作的技能,通过工作岗位历练,可进一步提升其纯度和精度。泛职业技能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一个职业领域,任职于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就需要了解相关的职业背景,并掌握一定的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和自我技能。通用技能一般指从事任何行业都必须具备的技能,比如人际交往技能;专业能力指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自我技能是指学生掌握了的内化成自己的各种技能。这三种技能主要是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之间通过中介技能不断转化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并且这三种能力又能促进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之间的转化。

二、泛职业技能的生成

泛职业技能的生成过程是隐性技能和显性技能通过中介技能相互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8]这里的中介技能主要是语言,思维,工具。

(一)显性技能—中介技能—显性技能

在这种模式中,高职学校教师会将职业教育的各种显性技能,包括学习技能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专业标准和专业道德等传授给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用语言,或者是边讲解边演示的方式来传授。这是一种可以用语言陈述技能学习过程的,最常见的技能传递方式。其特点为:(1)教学的渐进性,即这种显性技能的教授与学习都是必须循序渐进,按照技能本身具有的活动规则和标准来进行,比如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到实践操作。(2)传授的便捷性,这种便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可以实现个体对群体的传授,节约教师资源;另一方面是教师可以使用便捷的网络工具,有效地促进这种模式的转化。(3)学习的易接受性,即这种转化模式下技能的学习是容易接受的,因为学生可以看得到规章制度,专业标准,专业道德要求的文字材料,可以听得到教师的语言陈述,可以模仿教师技能传授的操作流程,一步一步达到技能的获得。

这种技能生成模式的主要障碍有两点:(1)对语言表达有要求,这需要教师语言表达准确,简洁,并且要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有些老师在这方面就难以达到要求。比如一个技艺高超的巧匠,他只会说方言,那么他的技能就不便于广泛传播。(2)分散性,显性技能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通过零散的分解的动作将其串联起来才能学会,这样如果一个环节没有学会就会阻碍整个技能学习的进程。

(二)隐性技能—中介技能—显性技能

隐性技能是个体拥有却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或无法用语言传授的技能,通常以个人技术经验、技术诀窍等形式存在。由于这种技能有时是技能学习的关键点。学习泛职业技能就需要突破隐性技能的缄默性,将其转化为显性技能来学习。这样从隐性技能到显性技能的生成就需要通过中介技能来转化。在这里的中介技能主要指教师的个体经验、直觉、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学生的领悟能力等。教师在反复实践中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尝试用语言传授,直到深刻地概括和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使高度个性化技能以形式化的方式与他人共享,这样就实现了隐性技能到显性技能的转化。这种转化的特点是:(1)需要实现隐性技能的可表达性,即要转化隐性技能必须通过语言能够表达出来,是一种学生学会了也能够直接传授给别人的技能。(2)转化的反复性,即这种技能转化无论是“教师”总结经验还是学生学习技能的过程都是需要反复练习与反复思考。

这种技能生成模式的主要障碍有三点:(1)不愿表达。比如拥有高技能的木匠不会轻易将其技能传给他人,以免削弱其行业竞争力。(2)难于表达。由于隐性技能自身的特点,在思考,总结,表达时存在很大的困难。(3)失真表达。由于隐性技能不愿表达和难于表达的特点,再加上隐性技能拥有者的表达能力有限等因素,往往会使词不达意,或者言不由衷,这样就不能将隐性技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隐性技能—中介技能—隐性技能

在上一层隐性技能到显性技能转化过程中,如果隐性技能拥有者经过思考也无法用语言传授时,要实现隐性技能的传授就只能通过这些中介技能:“教师”的动作演示,学生个体经验、直觉、洞察力、思维、模仿能力、以及反复的沟通和实践。这种生成模式是一个把“教师”的隐性技能传授给学生,又成为学生的隐性技能的过程。转化的特点为:(1)传播的缄默性与动作性。即隐性技能转化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是缄默的,这种转化过程是通过具体操作动作来实现的。比如,一个师傅教徒弟在机器上占孔,当操作的精确度是无法言传时,只能是师傅做,徒弟模仿,这样经过反复实践学生获得这种技能,而学生掌握的这种占孔技术也是隐性的,只有经过又一轮的隐性技能到显性技能的转化才能突破其缄默性。(2)获得的默会性。即学习者是经过不断揣摩“教师”的技能动作,并反复思考最后悟出技能瓶颈的解决方法。

这种技能生成模式的主要障碍有两点:(1)不可语言表达,这样不利于技能的广泛传播;(2)缺乏系统性,由于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样就不利于技能的分享与提升,不能得到多方建议就难于形成系统性较强的技能。

(四)显性技能—中介技能—隐性技能

这种转化是一种技能内化与技能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所获得的显性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经验、想象、思维、认知能力等逐步提炼,领悟形成自己的隐性能力。这种生成过程的特点是:(1)技能的熟练性,即只有对显性技能非常熟练,对其深刻理解,才可能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化;(2)获得的创造性,即学习者必须在已掌握的显性技能的基础上思辨、重新归纳、整合、创造新的技能元素、并反复实验与实践,经过一个内化和创造的过程生成新的技能。

这种技能生成模式的主要障碍有两点:(1)对学习者的要求高,不仅要求学习者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的态度还要拥有各种较强的相关中介技能;(2)对学校硬件资源要求高,即学校要有比较好的实践基地、实践指导老师、以及学生有相对较多的自由时间等,泛职业技能通过以上四个过程不断地循环转化来实现其生成。

三、泛职业技能的获得

泛职业技能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获得过程也具有一定特殊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泛职业技能。

(一)情景感知

情景感知即是在学生获得技能之前,对职业的整体感知阶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将要从事职业的相关背景和所要学习的具体职业技能实地操作情景。[9]让学生在对自己所选的职业有一个整体感知,同时,学校在这一个阶段也可以实行专业重选制度。学生在了解自己入校前所选专业的整体情况后,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里有权更换专业。这种情景感知阶段能够使学生认同自己所选专业并有了学习技能的准备心理,有了这种认同感后,学习起来就会顺利很多。这种情景感知遵循了兴趣导向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很多同学却不是十分清楚了解自己的兴趣,通过情景感知阶段,至少可以通过排除法来形成对个专业的感性认识,然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兴趣。因此,这一阶段的具体做法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给学生讲解职业背景,专业性质等,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实训基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具体的工作岗位去观察、体验,交流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二)规则模仿

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一个规则学习的过程,技能是按照规则进行的一系列连续动作的整合。学习技能一开始就是要按照教师所教授的规则循序渐进地流程化模仿。只有通过了规则模仿阶段然后反复地练习,这样达到娴熟阶段后才能进行新技能的创造。所以规则模仿是泛职业技能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规则模仿,学生可以学到大量的显性技能。在规则模范过程中,不是学生单方面地按规则模仿,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模仿行为做出有效地反馈。有研究表明,适当地减少反馈频率和延缓反馈时间更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反馈的频率、提供反馈的时机与任务的性质有关。在模仿阶段,无论是错误动作还是正确动作出现的时候,教育者要能按照实际生产、加工中的标准根据任务的性质来安排指导和反馈,给个体一个领悟和思考的时间,使得个体在技能获得的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练习过程中的动作或活动方式的变化,这样会更有助于技能形成和掌握。

(三)项目导向

项目导向即教师传授技能时可以将传授内容项目化,和学生之间是一个项目团队,师生一起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显性技能、中介技能和隐形技能在整个项目中得到施展和提升。即使再小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将其设计成一个项目来进行学习,这样是一个泛职业技能全方位学习的过程。

(四)岗位练习

岗位练习即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安排学生直接到学校、企业或其他地点的工作岗位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岗位练习,学生能够实际操作所学技能,并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很多高职学校对岗位练习的理解常常局限于企业岗位练习,并且要求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之后才能去实习岗位。这种岗位实习是有缺陷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工作岗位,或者建立特定的校内实训场所,比如开设学生自主餐厅,让学习餐饮业的学生自己经营。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岗位实践。

(五)熟练内化

熟练内化即个体根据自己思维方式、能力、态度、经验等的不同在学习技能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握技能,并形成特殊的自我技能。而不是只有在教师或他人指导下才能完成的动作操作。每个人的技能内化过程是不同的,所以传授者应该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快速获得技能。

(六)环境开放

学校需要做到环境开放,让学生有自由训练的条件。在泛职业技能的获得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反复的操作实践等,这样学校就需要给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潘菽,荆其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53.

[2][苏]B·A·克鲁捷茨基.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86.

[3]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1.

[4]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5.

[5]昊江.职业技能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22.

[6]National Skill Standards Board.Built to Work:A Common Framework for Skill Standards[M].Washington,DC,National Skill Standards Board,2000.

[7]王良,周明星.美国技能标准:组成、框架与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8]周明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08.

[9]周明星,刘晓.现代职业技能的意涵、习得与养成[J].教育研究实验,200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提升途径”(项目编号:XJKO11QZJ006)

罗小琴,女,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4)10-0066-04

book=80,ebook=261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职业技能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