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江苏社会生态——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恩格斯社会合力理论为视阈

2014-02-05夏东民夏莹

职教通讯 2014年10期
关键词:江苏江苏省体系

夏东民,夏莹

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离不开江苏特定的社会生态,特定的江苏的社会生态催生了江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研究江苏社会生态与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更好地形成江苏社会生态合力,更好地促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更好地促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优化发展。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社会生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这三大领域的相关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社会生态概述

社会生态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的社会学概念,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影响社会事件形成、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要素。社会生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领域,在影响社会事件过程中通常是通过诸要素的协同作用,驱动并催化着社会事件的形成、变化与发展。社会生态诸要素的协同作用亦是恩格斯历史发展合力理论在社会事件形成、变化与发展中的实践体现。1890年,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社会事件的形成、变化与发展与社会生态的各相关要素密切相关,作为社会事件的形成、变化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态各相关要素的影响,社会生态相关要素的存在与互动驱动着社会事件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社会生态各要素的合力现象亦从社会学视野解读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由各部分组成的且经常处于变化的有机体,他在《资本论》序言中明确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错误观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明确提出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有机体,批判性地指出蒲鲁东用形而上学的观点认识复杂的社会构成即有机体,将社会关系简单化、机械化、抽象化了。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一切关系同时并存、交错和依赖的有机性乃是一个前提,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为此,马克思说:“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意识形态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3]在马克思理论视阈中,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包含着多类要素、多个领域、多种现象的层次性的、系统性的、总体性的关系范畴。“社会有机体理论是用以说明整个社会发展全貌及社会机体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个体、部分与部分、个体与个体的各种关系、各种联系方式以及它们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这些联系、构成社会有机体及其运动的环节和中介,就是人的需要和社会实践这两个历史范畴。”[4]由此,社会之所以被视为一种有机体,有着特殊的内涵:(1)社会与生命有机体一样,具有多层次性、系统性、整体性以及似生命的成长性。(2)社会有机体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方面,社会有机体有人的参与,不是机械的统一体,而是充满矛盾运动的活的机体,其系统性、层次性、整体性以及似生命的成长性都是基于实践性的基础而展开的。(3)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实践性,社会有机体具有其独特的动态性、矛盾性、历史性、发展性、总体性。社会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必要条件,在社会有机体结构中通过各相关社会要素的协同作用影响着社会事件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因此,社会生态对社会事件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具有催生、催化性及协同、驱动性。

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江苏特定的重大的社会事件,自然也必然会受到江苏社会生态各要素的影响,江苏政治、经济、文化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催生并驱动着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开辟着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二、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政治生态

在江苏社会生态诸要素中,政治生态要素是首要之要素,它体现着政府的意愿与谋划、意志和决心,在政府功能十分强大的江苏,政治生态对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作用同样十分强大。江苏政治生态要素通常体现在政府的关注度、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

(一)政府关注度要素

我国政府最早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概念是在2002年,即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完善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解读,即“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江苏省政府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始终高度关注、大力推进,从而为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生态。江苏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探索特殊领域和专业五年制高职发展,支持高级技工教育发展,2011年起试行中职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完善五年制高职专升本制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规模;实训基地、课程和师资向普通中学开放,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衔接贯通。”[5]

2012年5月11日,江苏省政府在常州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副省长曹卫星在会上强调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新阶段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需求、终身发展、有机衔接的内涵特征,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色、高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机制,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良好环境条件;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与校企合作;强化中高职沟通协调机制,推进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无缝衔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从规模为主向质量规模并重转变;强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保障机制,探索职业学校用人制度,千方百计扩大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支出的比例,使职业教育投入与其自身特点、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相适应。”[6]这展示了江苏省政府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建设要求、实现路径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的高度重视及推进决心。

201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3]85号)中提出了构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提出要“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举办应用型科技大学。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中高等职业教育联合培养,推行中等职业教育‘2.5+0.5’、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继续升学渠道。到2015年,建成10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20所高水平现代化技工院校;到2020年,建成18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30所高水平现代化技工院校,中高等职业学校95%左右的专业课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7]

在经费保障方面,江苏省政府舍得投入,主要体现在:(1)大幅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投入,2011年,江苏省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上投入131.82亿元,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5926.79元,比上年增加 1706.04元,增长40.42%,其中,职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7058.30元,比上年增加2502.95元,增长54.95%。[8](2)大幅度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2013年,一般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由普通本科的0.7上升到0.8;省级示范院校由0.75上升到0.9;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执行普通本科标准;在此基础上理科再乘以系数1.1,工科乘以系数1.2,农村乘以系数1.5,医药乘以系数 2。[9](3)“十一五”期间,中央和江苏省级财政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0亿元,建设了500个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另外,中央和江苏省级财政还投入4.3亿元建设资金,用于9所省级示范高职院和15所国家示范高职院的建设。[10](4)为引导高职院校特色发展,2012年,江苏省级财政投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7200万元,示范校建设经费5000万元,学生技能大赛经费800万元,老师培训经费1000万元,专业群建设经费4000万元,等等。[9]

江苏省长期以来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态度与决心,为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领导与组织基础,为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政策法规要素

任何社会事件的良性培育与社会实践的顺利推进需要有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否则难以为继、难有作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之所以取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江苏省相关政策法规的形成和完善。

早在1999年8月,江苏省就颁布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2010年9月,江苏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应当适应本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改革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发展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促进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建立、完善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并确定“高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高等职业学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学制不得低于五年。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可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或者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阶段继续学习。”“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必须逐步增长。”[11]《实施办法》将江苏省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与措施法规化,明确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规定了职业教育经费筹措的渠道,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13年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要求,要求各类教育要协调发展与互通衔接,并确定其目标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比例和规模规划合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互通,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建立健全,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2014年1月,在江苏省教育改革推进会上提呈的《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阶段,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做中学、做中教’。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校内实训课程教学。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培养模式。健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机制,深化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并提出,要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诸如此类的政策法规,为江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体制机制要素

近年来,江苏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制与机制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建设方面,江苏省重点加强了宏观管理体制的建设。2006年,江苏省政府颁发《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成立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宏观管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意见的通知》,明确省教育厅负责全省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具体负责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省劳动保障厅具体负责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和管理。全省县级范围内技工教育也已基本归口教育部门管理。从而完善和加强了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力度。2010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成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章程》,深化校企合作制度。此外,江苏省还创建了职业教育督导检查体系,2010年印发《江苏省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督导标准》,着重对县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督导,确保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得到落实。

江苏不断加强对职业院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职业院校质量与水平的提高。(1)制定《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意见》,科学规范学校设置,进行布局合理调整,对达不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学校,采取合并、撤销等方面进行调整。职业学校数由2000年的880所,调整至2010年的482所,校均规模由900人提高到2800人。同时,突出骨干学校建设,组织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创建,全省建成101所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17所中等职业学校立项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完善职业学校社会合作制度,推动建立职业学校二级管理体制。(3)建立健全学生和学籍管理制度,于2011年修订《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全省统一学籍管理表格式样,确保招生数据和学籍信息真实可靠。(4)建立健全办学经费保障机制,于2010年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全省确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最低标准为2800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500元。此外,2010年,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实施办法》,明确国家助学金和免费的审批发放流程,设立专门助学管理机构,严格审核资助对象,组织检查和审计,确保国家资金规范使用。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制建设方面,江苏省创新了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的沟通衔接机制,构建了诸如“3+3”、“5+2”、“3+2”、“3+4”①等一系列中高职、应用型本科甚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直通车、立交桥;2011年,试点高等职业院校注册入学制度,2013年,试点注册的高职院校达到37所,15家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试点单独招生。此外,江苏省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印发《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专业管理制度,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办法》,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指导与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并先后3次制定示范专业建设意见,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成452个中职、10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组织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单独评审、开通正高级职务评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印发《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研究制定24个项目的技能大赛分析报告,着手开发10个大类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信息资源,推动实践技能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2]

三、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经济生态

在江苏社会生态诸要素中,经济生态要素是基础性要素,它体现着发展社会事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江苏,经济生态对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作用亦十分明显。江苏经济生态要素通常体现在江苏经济发展成果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诉求方面。

(一)经济发展成果要素

江苏省是我国沿海的经济大省,也是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2年,江苏省的GDP从0.24924万亿元急剧升至5.4058万亿元,人均 GDP从430元大幅升至68347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江苏省在仅占1.06%的国土面积和5.87%全国人口的条件下,创造出全国10.41%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长期位列全国第二。在全世界经济体中,江苏省经济总量已跃居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第19位[13];2013年,江苏省 GDP更是达到了59162亿元,人均GDP增至7460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6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此外,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江苏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占比达80%以上,这是江苏化危为机的有力支撑,也是稳定增长的最大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江苏依靠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有效抗击了国际市场波动,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近年来,江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保持了良好运行质态和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全国领先,走出了一条实体经济支撑强劲、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011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万亿元、利税突破1万亿元,实现增加值2.5万亿元,总量位居全国榜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6万亿元、占工业比重达35%以上,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占工业比重超过25%。[14]2011年,江苏作为制造业第一大省,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8大工业行业中,有6个跃升“万亿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6%,近5年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在东部沿海省份中提升最快,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15]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推动,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中显示,江苏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增长53.2%。[13]另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中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的总体格局略有变动,但是,前7名地区的排名稳定,没有变化,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和天津。2001年至2013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一直位列区域创新能力的前4名。在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中,苏、粤、京、沪又各具特点。江苏凭借卓越的商业氛围、企业创新环境和长三角经济体的联动,巩固了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在2009年至2013年连续五年保持在第1名。[16]江苏省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实体经济的发展传统与优势、科学技术的支撑与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江苏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包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社会诉求要素

江苏省经济的高速增长、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江苏的各类人才资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便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党中央对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大军的培养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和诉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17]随着江苏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劳动技术大军的诉求日益迫切,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关注度和推进度日益增强。

就江苏省制造业而言,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江苏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江苏制造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2005年5月,江苏省蓝领技术人才的需求首次超过营销类人才,跃居需求榜首位。“江苏省职介中心共举办招聘活动13场,有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2136个,进场交流23458人次。与一季度相比,4月份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发生了重要变化:蓝领技术人才首次超过了营销类人才。排在岗位需求榜前三位的分别是技术类、服务类、销售类岗位,这三大紧俏岗位的需求占到总需求量的67.7%。其中,技术类岗位的需求占到总需求的28.6%,服务类占到24.3%,贸易销售类占到 14.8%。”[18]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也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提出诉求,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提出要求。据有学者对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分析的调研报告,中职毕业生流向行业的情况:流向制造业、旅游商贸业、财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交通建筑业、IT业、创意业行业、医药卫生业及其他分别为47.5%、13.4%、11.5%、8.1%、5.4%、5.2%、2.5%、1.4%、5.0%,而高职毕业生流向这些行业则分别为29.2%、10.2%、9.5%、15.3%、2.6%、3.9%、8.7%、2.5%、18.1%;中职和高职毕业生流向岗位的情况:中职毕业生流向操作岗位、技术岗位、营销岗位、管理岗位、其他岗位分别为66%、10.6%、6.8%、6.4%、10.2%,而高职毕业生流向这些岗位则分别为 36.6%、19.8%、15.2%、13.9%、14.5%。[19]调研结果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在行业与岗位需求上是有差异性的,因此,要适应江苏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构建完整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直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别的职业教育,更多更好地培养各级各类劳动技术大军和管理人才队伍,同时,充分地打通职业教育体系内在的立交桥、直通车,以更好地满足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诉求,贡献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资源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江苏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离不开各级各类劳动技术大军的支撑、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的贡献,而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得益于江苏省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四、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文化生态

在江苏社会生态诸要素中,文化生态要素是关键性要素,它体现着发展社会事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在注重人文环境营造的江苏,文化生态对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作用亦十分重要。江苏文化生态要素通常体现在促进社会和谐、顺应社会心理方面。

(一)促进社会和谐要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促进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是当下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和文化生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不开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离不开坚持改革开放。同时,离不开心系民生、聚焦民生、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与方向问题。而“职业教育是一项涉及面极广、关乎社会、经济各领域、并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教育”[20],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正是以民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如江苏省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约80%来自农村,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各类技术骨干,拓展劳动技术大军,这既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又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为解决江苏省民生、民富问题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与物质条件。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多为贫困家庭的子弟,需要政府的更多关爱。2009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21]并承诺要“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一千五百元,惠及百分之九十的在校生。”[21]也就是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江苏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两个率先”的实现。同时,又可保障和解决困难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使江苏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得以免费就学,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并且,鉴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较高的现实,使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在就业上有更多的机会,这既可满足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帮助相当一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通过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扩大就业渠道来解决家庭困难的问题,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部分群众尤其是困难家庭的民生问题,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是江苏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两个率先”,构建江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是江苏经济提升与发展的推进器、社会建设与治理的稳定器。

(二)顺应社会心理要素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学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亦是共产主义运动所追求之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大致包含两个层面:就逻辑内涵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3]这是人的自律状态及道德水准的高度实现。在此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真正自由和人的彻底解放。从历史观审视,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及历史发展之最终结果。据此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23]从理想和终极目标的价值判断,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的双重内涵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达到完全统一。然而,从唯物史观的视阈解析,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的双重内涵的统一是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进行积累的,而不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一蹴而就,渐进和积累、发展和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轨迹。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元素之构成,也是当下社会主义社会追求之目标、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之内容。

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同样存有人的解放意识和愿望,同样关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尤其是关注子女的发展机会,人民群众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及就业问题直接关乎着家庭的幸福安康、稳定和谐。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构筑江苏省各层次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直通车,为江苏省的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提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选择权,拓展和增加发展的机会,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人民群众子女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人民群众子女受教育选择权的解放,在职业教育领域彰显了江苏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体现了在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注重推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后现代精神实质。这对江苏的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无疑是一个福音,是一种莫大的人文关怀,是一项切实的为民惠民利民措施,它顺应了江苏社会文化心理的诉求,顺应了江苏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关爱人的成长、服务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现代人文精神。同时,也顺应了江苏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理念。

注释:

①“3+3”为3年中职+3年高职;“5+2”为5年高职+2年本科;“3+2”为3年高职 +2年本科;“3+4”为3年中职+4年本科。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604.

[4]杨思基.社会有机体理论新论[J].齐鲁学刊,1991(5):112-114.

[5]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EB/OL].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02110040054&cata_id=N007,2011 -12 -02.

[6]江苏招生考试网.江苏加快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http://www.js-edu.cn/Html/201205/14/20120514171115.htm,2012 -05 -14.

[7]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3/5/29/art_4267_121106.html,2013 -05 -29.

[8]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江苏职业教育报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96.

[9]王怡波.江苏高职:政府给力职教发展的样本[N].中国青年报,2013-05-06(T01).

[10]江苏省教育厅.江苏教育年鉴201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49.

[11]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决定[N].新华日报,2010-10-08(5).

[12]翟帆.江苏完善制度构建现代职教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1-03-01(7).

[13]人民网江苏视窗.江苏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第 19 位[EB/OL].http://js.people.com.cn/html/2012/08/18/147605.html,2012 -08 -18.

[14]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新闻发布暨省企业转型升级签约仪式[EB/OL].http://www.jseic.gov.cn/hdpt/xwfbh/xwfbhjqyys/,2012 -05 -08.

[15]陆峰.为江苏实体经济发展鼓劲添力[N].新华日报,2012-05-11(1).

[16]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出炉[N].科技日报,2013-12-04(3).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8.

[18]杨臖,谢虹.4月份江苏省技术类人才需求跃居首位[EB/OL].http://www.jmnews.com.cn/c/2005/05/09/17/c_589877.shtml,2005 -05 -09.

[19]朱新生.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分析——基于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9):24.

[20]夏东民.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路径论析[J].职教论坛,2011(1):84.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908,890.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126.

猜你喜欢

江苏江苏省体系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数读江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