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社区中医治疗与康复
2014-02-05于东辉
于东辉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永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青岛266041)
面瘫的社区中医治疗与康复
于东辉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永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青岛266041)
面瘫;中医药疗法;针灸推拿;中医康复护理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Bell麻痹。中医学的“口眼喎斜”、“吊线风”、“卒口僻”均属此范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常遇到面瘫患者,在此,就面瘫的病因、临床表现、中医治疗与康复加以探讨。
1 面瘫的病因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中医多数认为是脉络空虚,感受风邪,或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使面部经筋失养、肌肉纵横不收所致。西医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痉挛,使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而致病。
1.1受凉面部长时间受到冷风的刺激,会导致面瘫发生。
1.2情绪因素当一个人的情绪长时间无法释放或压力过大,无处排泄压力时,会导致面瘫。
1.3病毒感染病毒侵袭神经导致面部神经损伤会导致面瘫。
2 面瘫的临床表现
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皱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嘴歪向健侧为主要特征;挤眉、闭眼、露齿、鼓腮障碍,咀嚼时食物常残留在病侧的齿颊之间。恢复期患侧面肌痉挛,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均减退。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起病迅速,于数小时至1~2天内达到高峰,大多1~2周后开始好转,2个月仍不见好转者预后差。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以至于3个月不能恢复者,则会留下后遗症,故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3 面瘫中药治疗
3.1中药汤、丸剂一般分以下四种证型辨证论治:
3.1.1风寒阻络治以祛风散寒、解表通络。小续命汤加减:麻黄6g,桂枝10g,杏仁10g,白芍10g,防风10g,川芎10g,白附子(先煎)6g,僵蚕10g,全蝎5g,甘草3g。若汗出者,去麻黄,加黄芪、白术;舌质紫暗者,加红花。丸剂有散风活络丸每次服1~2丸,每日3次。
3.1.2风热阻络治以祛风清热、解表通络。大秦艽汤加减:秦艽10g,川芎10g,白芷10g,黄芩10g,桑枝15g,蝉衣10g,金花藤15g,银花藤15g,羌活6g,僵蚕10g,全蝎5g,甘草5g。若舌质紫暗者,加红花;口角流涎者,加胆南星、白附子。
3.1.3风痰阻络治以祛风、化痰、通络。用牵正散加减:白附子(先煎)6g,僵蚕10g,全蝎(去毒,生用)3~5g,胆南星5g,石菖蒲10g,羌活6g,防风10g,川芎10g,甘草3g。若面部麻木者,加金银花藤、丝瓜络;舌质紫暗者,加红花,水煎服。本方病属痰热及阴虚肝阳上亢者忌用,孕妇慎用。另方中白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丸剂有千金化痰丸每次服6g,每日2~3次。
3.1.4瘀阻面络治以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冲服)0.1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全蝎5g,僵蚕5g,丝瓜络5g,金银花藤15g。若神疲气少而舌质暗淡者,加黄芪;肢冷尿清而舌不红者,加桂枝、细辛;口干咽燥而舌暗红者,加桑葚、麦冬;口角流涎而舌苔白腻者,加胆南星、竹茹、白附子;伴面肌痉挛、抽搐者,加蜈蚣、地龙。丸剂有血府逐瘀丸每次服9g,每日2次。
3.2中药外治法牵正膏:白附子30g,防风30g,僵蚕20g,细辛10g,全蝎20g,白芥子20g共研细面,每次用3克,醋调捻摊在小圆布上,贴敷于患侧下关穴,胶布固定,每贴3天,一般3贴见效。
牙皂散:猪牙皂200g,研细末,取适量以陈醋调如糊状,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之间,每日换药2次,10天为1疗程。
塞鼻散:枯矾、川乌、辛夷各等分,研末,加麝香少许,用纱布包如枣核大,左歪塞右鼻,右歪塞左鼻,2小时取出,每日3~4次。
4 面瘫中医针灸推拿治疗
对于面瘫西药一般用营养神经的维生素B1治疗,疗效不太明显。中医可通过针刺、艾灸、面部推拿等方法,提高神经兴奋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加速局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治疗原则面神经炎多以温经散寒、祛风通络为原则,而外伤性面瘫则以活血祛瘀为首务[1]。
4.1体针
4.1.1取穴风池、翳风、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颧髎、合谷、下关。
4.1.2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人中沟歪斜,加水沟;头痛、酸痛、脉浮等表证,加大椎、外关。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4.1.3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
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作2~3个疗程的治疗,此疗法适合面瘫患者在急性期过后采用。
4.2灸法本病无论初期、后期均可用艾灸配合治疗[2]。
4.2.1取穴一般取患侧面部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
4.2.2方法可用中等或小艾柱,每次选2~4穴,每穴灸5壮,或在颊车、翳风、完骨等穴用隔姜灸,也可选下关、颊车、颧骨等穴用艾条温和灸。
4.2.3艾灸的注意事项艾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但操作起来容易烫伤病人脸部,所以在对病人施灸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施灸时要思想集中,以免艾条移动,离开穴位;②体位要舒适、自然;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以病人感觉舒适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和小儿,艾条距离穴位要稍远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施灸完毕30分钟内,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而加重病情。
4.3按摩疗法
4.3.1点揉头维穴太阳、迎香、牵正诸穴,以拇指或中指,每穴点揉20秒钟左右。深透力要强,力量要适中。
4.3.2推天门穴自两眉心至前发际呈一直线。操作时患者仰卧,医者站于患者头侧方,两手以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于患者前头部;然后用两手拇指腹面自眉心向上交替直推至前发际,约30次。
4.3.3推坎宫自内眉梢至外眉呈一直线。操作时医者用双手对捧患者头,以双拇指腹面从印堂穴分推20次左右。
4.3.4按揉患者头鬓医者以右手拇指腹面自患者之患侧牵正穴始,呈Z字型至头维穴,来回6次。此法自耳上约沿足少阳胆经,至风池穴3次。
4.3.5指摩法以拇指腹面分别自大迎穴、地仓穴、颧髎穴按摩至颊车穴,各摩6次,而后再以双手食指腹面,从太阳穴经耳前、颊车穴、顺摩至下颌骨前3次,整个按摩手法即告结束。
5 面瘫的中医康复护理
5.1心理预防与康复常人平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积压情绪,有情绪就要合理地发泄出来,以预防面瘫的发生。已发病的患者,大多突然起病,不仅外观形象受损,同时造成饮食、语言障碍,导致患者心情紧张,担心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多与其交谈,使患者清楚认识自己的病情。最终达到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
5.2饮食起居患者应多休息、减少外出、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吹风及感冒,宜用温水洗脸,热毛巾敷患侧面部,外出戴口罩,每天可咀嚼口香糖3~5次,每次15~30分钟,避免咀嚼过度导致咀嚼肌疲劳。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多食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禁烟酒,忌生冷及辛辣食物,餐后注意口腔卫生。
5.3面部康复护理与锻炼在恢复期电针治疗结束后配合使用大小鱼际按揉患侧面部5~10分钟,由内向外提捏患侧上眼睑3~5次,手法以轻柔和缓、患者舒适为度,每天可进行2~3次;恢复期还应鼓励患者练习病侧面肌的各种随意运动,如皱眉、闭眼、张口、鼓腮、吹气等锻炼。不能闭眼的患者应防止病侧暴露的角膜受到伤害或感染,注意眼部清洁卫生,避免粉尘等的侵入,不用脏手帕擦泪,擦拭眼泪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每晚入睡前可使用眼药膏,以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角膜炎。
总之,及时正确的中医治疗与康复护理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重要措施,面瘫患者病程长,恢复慢,通过疏导患者,建立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各种并发症,对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期实践表明,我社区采用上述康复护理,配合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面瘫肌功能的恢复,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病程。
[1]祝才银.针刺治疗外伤性面瘫36例[J].中国针灸,2002,22(9):606.
[2]赵国磊,吉中强.社区中医药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90-193.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6.077
:1672-2779(2014)-06-0120-02
苏 玲 本文校对:宋烈彩
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