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玩具观现状的研究

2014-02-05

淄博师专论丛 2014年4期
关键词:玩法研究者幼儿教师

高 瑾

(山东英才学院 学前教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4)

幼儿教师玩具观现状的研究

高 瑾

(山东英才学院 学前教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4)

幼儿教师玩具观是影响幼儿园活动甚至幼儿发展的关键因素,其玩具观正确与否体现了幼儿教师的教育观走向。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和自然观察法获取资料,从幼儿教师对玩具概念的认知、玩具属性的认知、玩具价值的认知、玩具管理和使用的认知四个维度去调查和分析了幼儿教师的玩具观现状,并得出幼儿教师玩具观现状的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幼儿教师对玩具的认识水平不平衡;二是幼儿教师对玩具信息的认识广度不全面;三是幼儿教师对玩具作用的认识程度不深刻。通过此研究,希望幼儿教师能认识到自己对于玩具看法的欠缺之处,重新定位玩具观,树立正确的玩具观。

幼儿教师;玩具观;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事物单从表面的角度看,它们总有着“模糊的正确”;但从复杂和深入的角度看,却处于矛盾丛生的状态。幼儿园中的幼儿是我们生活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重要“人物”,所以我们对有关他们的一切必须慎之又慎,更何况是关系幼儿成长中有着重要角色的玩具。幼儿园的玩具在一片“祥和”的景象下,却“涌动”着许多要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玩具数量不足,各园玩具多以购买成型玩具为主,用于补充玩具数量或者锻炼幼儿操作能力的自制玩具甚少。即便有自制玩具的幼儿园,其自制玩具的质量却有待商榷,如自制玩具不结实或者所用材料存在安全卫生方面的问题。其次,新旧玩具的更换速度慢,有的幼儿园一年到头就那么多玩具,很少看见有更换或添加新颖玩具。再次,各年龄班玩具分配的年龄差异不明显,大、中、小班玩具种类和层次基本一样。第四,玩具功能单一,在满足了幼儿暂时的兴趣后便被弃之不顾。以上是研究者近8年(2004年9月~2012年5月)在幼儿园观察中看到的现象,但也因研究者自身因素(如敏感度不高或对玩具的认识欠缺等)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把握幼儿园中存在的所有玩具问题。不过,研究者认为仅仅上述提到的问题就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幼儿生活的质量:某些幼儿为了争夺同一种玩具而大打出手;也有的幼儿借助损坏玩具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幼儿看到“鲜亮”的自制玩具忍不住想要去玩,但是这个自制玩具却经不起幼儿的摆弄散掉了等等。研究者认为要解决幼儿园中关于玩具的问题,就需要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一件事情的结果往往是多重原因引起的,但根本原因却是最“吸引人”的。

研究者认为,理念是指导实践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催生实践结果的最主要原因。而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玩具理念是影响其实践结果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者将幼儿园中存在的玩具问题很大一部分归责于幼儿教师所拥有的玩具观念。他们很可能是对玩具本身以及玩具对幼儿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足;他们也可能对玩具与儿童之间应有怎样的“互动”以及“互动”之后会产生何种结果的了解欠缺。至于具体是什么,这有待于针对幼儿教师这一群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方便性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南京市的四所幼儿园。在这四所幼儿园中,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选定的每所幼儿园中抽取三位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和访谈的方式获知幼儿教师在玩具的概念、玩具的属性、玩具的价值、玩具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认知以及利用信息,从各个层面反映幼儿教师的玩具观念。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教师对玩具概念的认知

对玩具概念的认知是反应玩具观的最基本因素。正确的玩具概念认知可以使幼儿教师对玩具有开阔的思路,进而也会影响其对玩具的实际“操作”。幼儿教师对玩具概念的认知,在本研究中主要体现在幼儿教师对玩具本质、玩具来源、玩具分类的认知。

本文中玩具的本质是指玩具的根本性质,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质。某一物体能否被称得上玩具,取决于它的特质与玩具特质的契合度。通过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幼儿教师认为玩具的本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即:玩具的所属、玩具的本质特性、玩具与游戏的相关性。玩具所属的结果是,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是玩具的主人,因为首先玩具是为幼儿设计的,它迎合的对象是幼儿;其次,在幼儿园中玩具就是让幼儿来玩耍的,它操作的主体是幼儿;再有,是幼儿的能力、需要、兴趣喜好使得某个物体成为了玩具,否则它空有玩具之名,而没有玩具之实。玩具本质特性的结果是,“娱乐性功能要强”,具体表现在该物体既能够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又能够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快乐。玩具与游戏的相关性结果是,幼儿教师认为玩具是用来“游戏”的,而游戏中必然会有玩具的存在,玩具与游戏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幼儿教师对玩具来源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玩具的配置方式和配置主体来体现的。玩具的配置方式是指幼儿园玩具是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幼儿园的,而玩具的配置主体是指由谁去通过某种渠道来获得幼儿园玩具。通过对配置方式以及配置主体的认知可以获知幼儿教师对玩具来源的渠道与内容了解有多少,进而间接反映出幼儿教师对玩具范围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是否考虑到各方应然主体性的参与状况。通过研究发现,所有被访谈教师都认为玩具的配置方式有三种,即购买、自制、材料收集。同时,他们陈述了幼儿园玩具配置是以购买为主,辅之以自制和材料收集,而且认为这种玩具配置的情形是合理的。关于配置主体,幼儿教师认为不同的配置方式有不同的配置主体:关于购买玩具的主体,十二位幼儿教师的说法是一致的:由幼儿园统一购买,在特殊情况下(如某班级开放课需要某种玩具或者材料而幼儿园又没有时)由班级教师辅助购买;关于自制玩具的主体,十二位幼儿教师中有四分之三的人认为应由幼儿教师和家长自制;关于自然材料收集的主体,十二位教师都认为这是教师和家长做的事情,在特定情况下(如课程活动的安排)可以由幼儿参与。

玩具的分类是指按照玩具不同的特点寻找统一标准来划分玩具,使玩具的呈现更有规律性,最终满足自己的实践目的。从幼儿教师对玩具分类的认识中可以发现其对玩具本身特点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在实践中投放玩具的方向是否清晰。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幼儿教师对玩具分类的认识主要围绕在两个方面,即玩具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内容。访谈调查中,有十位幼儿教师在表达关于玩具分类的情况时表现出了她们对玩具的分类标准不是很清楚明了。具体体现在幼儿教师以结构、配置方式、配置主体、游戏类型等不一致的标准统一分类玩具。在分类内容中,幼儿教师在对玩具进行分类的时候往往搞不清楚某个玩具到底应归入什么类别中,于是经常出现某玩具既可以归入这个类别,又可以归入那个类别,分类内容交叉、重复。

(二)幼儿教师对玩具属性的认知

玩具的属性是指玩具的性质及玩具之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只要认识了一个事物的各种属性,那么这个事物的轮廓就会慢慢呈现出来。本文中,研究者将展现幼儿教师对玩具属性的认识现状。根据研究者搜集的资料以及由访谈获得的信息,研究者将玩具的几个重要的属性归纳如下:结构化程度、年龄适宜性、玩法、“性别”等,其中对玩具年龄适宜性的认识是穿插在其他三个属性中的。

玩具的结构化程度是指玩具的可操作程度。玩具结构化程度的高低与玩具的可操作性程度的高低是呈负相关的:如果玩具的结构化程度高,那么其可操作性就低;而如果玩具的结构化程度低,那么其可操作性就高。提供给幼儿何种玩具才是适宜的,这与幼儿的年龄层次导致的能力大小、喜好需求、发展程度的高低以及玩具的可操作性的高低等密切相关。通过访谈发现,十二位幼儿教师对玩具结构化程度的认知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玩具结构化程度的理解,二是在玩具投放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玩具的结构化程度的因素。具体情况如下:(1)通过访谈调查,有五位幼儿教师在听到玩具的“结构化程度”这个词时就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尽管她们理解起来有时候有些狭窄,比如只想到幼儿的年龄与之的关系,或者只想到幼儿的表现能力与之的关系,但是至少她们能找到玩具的结构程度与幼儿之间如何进行对应。其他的幼儿教师在听到“结构化程度”这个词时表示并不理解,但是在访谈者对该词作出解释后,她们立刻作出了近似“合理”的回答。通过分析,研究者认为她们可能在日常工作中用了一个与“结构化程度”近义的词,所以在访谈者解释后能够做出恍然大悟的反应。(2)经调查研究发现,有十位幼儿教师在玩具投放时将玩具的结构化程度考虑在内,并同时兼顾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能力大小与玩具的结构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玩具的玩法是指玩具操作的方式表现。一个玩具在设计之初,玩具设计者就已经赋予了它的玩法,而且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上也明确标识着它的玩法。但是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所以即便是玩具设计者本人也有可能对其设计的玩具有未了解的玩法。因此,就玩具如何使用、如何操作,尽管有一些基本的表现,但是却有无限的发挥区域。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幼儿教师对玩具玩法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玩具有没有固定的玩法,二是什么样的法才是适宜的。具体情况如下:(1)通过访谈调查,有八位幼儿教师认为玩具都有固定的、基本的玩法,而幼儿在拿到某一玩具后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的、基本的玩法就可以了。同时,幼儿教师关于幼儿玩法的指导上也仅局限在这些基本的玩法上面。(2)经访谈得到,全部被访谈的幼儿教师都以道德、安全作为判断和衡量幼儿玩玩具时玩法得当与否的标准。具体来讲,道德标准是指幼儿在玩玩具时符合某种道德行为;安全标准是指保证幼儿及玩具的安全。

所谓玩具的性别是指哪种玩具适合男孩儿玩,哪种玩具适合女孩儿玩。这也与幼儿的性别倾向相关。对玩具性别意识重视与否体现了幼儿教师的育儿观以及在玩具投放时思考维度的宽度。通过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幼儿教师对玩具“性别”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玩具有无“性别”以及在玩具投放时是否考虑到“性别”因素这两个层面:(1)经研究调查,有五位幼儿教师认为玩具本身是有性别之分的,即有些玩具是适合男孩玩的,而有些玩具是专门为女孩设计的。玩具的“性别”与幼儿的性别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有六位幼儿教师认为玩具本身无性别之分,但是由于幼儿(有性别意识倾向的)有性别倾向偏好而选择不同的玩具使得玩具恰似有“性别”之分。(2)经调查,有十一位教师在玩具投放时并不考虑幼儿的性别也不考虑玩具的“性别”因素。

(三)幼儿教师对玩具价值的认知

在本文中,玩具的价值是指玩具对其之外的人或事物的功用。通过访谈发现,幼儿教师认为玩具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对玩具价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玩具对游戏的作用;玩具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

经调查发现,幼儿教师们对玩具在游戏中的作用取向作出了判断。第一,有四位幼儿教师认为玩具对游戏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当玩具的提供符合幼儿的需要、游戏的需要时,玩具能够推动和保证游戏情节的开展;相反,则阻碍游戏情节的继续发展。第二,有八位幼儿教师认为玩具对游戏只起促进作用,没有玩具,游戏将无法进行。第三,有两位幼儿教师还认识到玩具与游戏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谓一一对应的关系,是指何种类型的游戏就需要与其相对应的玩具。他们认为,游戏中的玩具是可以替代的,但却不可缺少。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幼儿教师认为玩具对幼儿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玩具对幼儿健康发展功能;玩具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功能;玩具对幼儿的社会发展功能;玩具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功能;玩具对幼儿的艺术发展功能。

(四)幼儿教师对玩具管理和使用的认知

玩具的管理和使用具体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玩具的选择、保管,以及玩具的投放和指导。

研究者经过访谈这几家幼儿园的教师,结果发现幼儿园班上的玩具基本都是由幼儿园派专人统一购买,然后再分发到各个班级上。幼儿园带班教师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去亲自购买。所以在玩具选择的这个问题上,研究者退一步用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去问幼儿教师,即如果幼儿园的玩具全部是由您去选择,您会考虑到什么因素?在玩具的保管上,具体表现问题为:玩具的开放程度如何?玩具在园后的安全、卫生是如何保障的?在玩具的投放和指导上,具体问题为:教师如何投放玩具且为什么?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会指导幼儿玩玩具,是如何指导的?通过对访谈和观察资料的分析,研究者大概获知了当前幼儿教师在玩具的管理和使用方式的认知状况。

到市场上如何选择玩具,或者在购买玩具、自制玩具或者收集玩具材料时考虑到何种因素,可以反映出幼儿教师本身对玩具各层次的认知。关于在购买或者选择玩具时应考虑到什么因素,研究者以1992年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的总则说明的部分内容为依据,即:玩教具配备有利于实施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玩教具的配备要考虑到当地和办园的经济条件;玩教具的配备数量要与班级幼儿相结合;注意玩教具的安全卫生等。由此,研究者对此作出总结归纳,认为在玩具选择时要考虑到三方面的因素,即:幼儿、幼儿园、玩具本身。通过分析调查资料,研究者获得了一些结论。在访谈的十二位幼儿教师中,有八位幼儿教师考虑到了两个因素,在这其中又有六位的幼儿教师考虑到玩具特性和幼儿特点这两个因素,有两位幼儿教师考虑到的是玩具特性和幼儿园条件两个因素;在剩下的四位幼儿教师中,有两位幼儿教师考虑了一个因素,分别是玩具特性和幼儿特点,有两位幼儿教师考虑了玩具、幼儿和幼儿园三方因素。

在玩具的保管上,在十二位幼儿教师中,有六位教师在每个游戏时间段内开放各自的区域玩具。如在区域游戏时间内就开放区域游戏材料而不开放户外游戏的玩具,在桌面游戏时间内就玩桌面的游戏材料而不开放区域游戏的玩具。这里边有两个限制,第一是游戏时间段,第二是区域。另外六位教师不论时间、地点全部开放玩具,并认为幼儿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在哪玩就在哪玩,可以跨区操作,可以相互替代。此外,在调查中,所有的被访谈教师都在强调玩具安全、卫生的重要性,并认为这是幼儿园工作的头等大事,同时在管理和使用中,配合园部或者自行对玩具进行清洗或消毒以保证玩具对幼儿的健康性。尽管幼儿教师认可玩具安全卫生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卫生知识的欠缺而做的不尽如人意。

在玩具的投放上,给幼儿投放多少数量的玩具,投放什么玩具,在什么时间、地点投放等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只要考虑到了某影响因素,那么在实践中就增加了按照某因素做事的机率。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发现,幼儿教师对玩具投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玩具投放的数量方面。研究者对幼儿教师关于玩具投放的数量影响因素考虑作出以下归纳:幼儿的人数、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类型及游戏区域的需求、幼儿园的玩具观管理制度是影响玩具投放数量的因素。

(五)对玩具指导的认知

对幼儿玩玩具的指导也是幼儿教师的一种教育行为。如果将玩玩具也列为幼儿园“课程”之一的话,那么这种教育行为同样能够反映幼儿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儿童观。一般情况下,对幼儿玩玩具的指导有这样一个流程: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指导、指导内容为何、指导过程的表现等等。

经调查发现,在幼儿玩玩具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玩玩具作出指导的目的主要在于保证幼儿和玩具的安全,而对于玩具的指导与主题或者课程内容的契合性并没有提及。在指导方式上,幼儿教师一般是以直接介入的方式去指导幼儿玩玩具,如新玩具出现后先做示范玩法而不是引导幼儿去玩;当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若出现“破坏”玩具的行为时,幼儿教师一般以经验类比的方式去纠正幼儿的行为。即:如果你是某个玩具的话,别人对你又咬又拽,你舒服吗?在指导过程上,幼儿教师的行为呈现出随意性,即有时是针对如何玩才能保证玩具和幼儿的安全,有时是抓住幼儿表现出的好的玩法给予表扬和肯定或者对不适当的玩法给予纠正,有时是指导幼儿的玩法倾向于教学目标的安排,有时只观察并不指导等。

三、讨论与分析

(一)在有关玩具的观念上,幼儿教师还须进一步提升对其的理解

关于玩具的概念,学者们对玩具的界定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讲,还是从微观的角度讲,都基本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玩具客观物质实体的讨论;二是对玩具范围的探讨;三是对玩具归属的商讨;四是对玩具本质特性的发现;五是对玩具与游戏相关性的探究。从幼儿教师对玩具本身的认识情况看,幼儿教师并没有提及到玩具的客观物质实体性,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她们认为这个特性是不言而明的事情。至于在三、四、五方面,虽然她们的判断未必是正确的或者深入的,但是至少她们已经顾及了。然而关于玩具的范围这一点,幼儿教师的观念表现的很模糊,并且这种模糊的状况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这对幼儿的成长而言是不利的。这需要幼儿园从外观上给予理论学习上的敦促。

关于玩具的结构化程度,幼儿教师对其的理解比较初步和浅显,在依据此特性并结合游戏类型以及幼儿的特征投放材料时表现的也比较生疏和单一。在面对玩具的玩法时,大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玩具的基本的、固定的玩法,很少去发现和创新玩具的“新表现”。关于玩具“性别”的事实是玩具本身没有性别之分,因为它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性别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玩具的理解却有着性别的倾向,这也本无可厚非。关键问题是,如何利用玩具的这种“性别”倾向,这是幼儿教师应该去好好把握的。

玩具与游戏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玩具可能因为游戏而使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游戏也可能因为玩具的“参与”而更加充实和灵动。但两者并不必然发生,这只是关系结果最好的一端。事实上,大多时候都处于一般状况的状态之下。然而在大多数幼儿教师的观念中都是非此即彼的情况。幼儿教师也认识到玩具对幼儿的成长有健康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科学素养发展的价值,但是基本也是在人云亦云,因为他们对于如何操作玩具使得幼儿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的“真相”知晓的并不全面。

(二)在针对玩具的“行为”上,幼儿教师还须仔细与谨慎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选择玩具时所参照的因素不全面,对每一因素的差异性考虑也不能面面俱到,致使在选择玩具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玩具资源的浪费。

在玩具投放上,幼儿教师一般情况下只去考虑幼儿的人数,而忽视投放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因素的参考。在玩具指导时,指导内容集中在保证幼儿和玩具的安全方面,指导方式以直接接入为主,指导过程也呈现随意性。玩具对幼儿来说本是一种很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与玩具的互动,幼儿增加了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渠道”。所以,幼儿教师应好好利用这条“渠道”,而不仅仅认为它是安抚幼儿的“玩物”或者是让自己闲暇下来的“工具”而已。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孔凡云.传统玩具文化价值的消逝与回归[J].当代学前教育,2009,(5).

[5]陈素萍.德育·审美·怡情——儿童玩具的精神价值结构[J].基础教育研究,2005,(9).

[6]黄进.论儿童玩具的价值变迁[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王丽芳.浅议玩具在游戏中的作用[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2).

[8]史瑾.幼儿园玩具价值的探析[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2).

(责任编辑:李静)

The toy view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is a key factor which affects kindergarten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o whether it is right or not reflects the direction of their view on toys. This research collects data through interview and natural observation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statu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y view by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ir cognition of toys, of the properties of toys, of the value of toys, and of the management and use of toys. It concludes three significant features about the statu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y view: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toys are not balanced, not comprehensive, and not profound. We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can help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 set up a right view of toys.

kindergarten teachers; view on toys; status

2014-08-30

高瑾(198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等研究。

G619.29

A

(2014)04-0018-05

注:本文系山东省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济南市幼儿教师玩具观的现状及矫正策略研究”[125GH13048]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滚动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201310-SD-1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玩法研究者幼儿教师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零跑的新玩法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创意玩法
TPP的新玩法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八小时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