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贸需加快转型再造优势
——浙江出口跨越2万亿元后的思考
2014-02-03张汉东
张汉东
作者为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
2013年,浙江外贸交出了满意答卷。全年出口2488.1亿美元,同比增长10.8%,高出全国2.9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和世界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浙江出口跨越2万亿元大关
据杭州海关公布:2013年浙江省以人民币计算的外贸总值超过2万亿元大关,达到2.08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358.5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下同)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1.5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488.1亿美元),增长10.8%;进口0.5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870.4亿美元),下降0.96%。2013年,浙江省进出口值、出口值和进口值分列全国各省市的第5位、第3位和第6位。主要特点:
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占比超过六成。2013年,浙江省民营企业进出口2068.6亿美元,突破2000亿美元关口,增长15.3%,高于全省进出口增速7.8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1.6%。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997.8亿美元和289.3亿美元,分别下降3.3%和2.4%。民营外贸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二。
欧美市场趋稳,新兴市场增长快速。欧盟、美国和东盟是浙江省前三大贸易伙伴,2013年,浙江省对欧盟出口544.7亿美元、对美国出口414亿美元、对东盟出口201.3亿美元,分别增长6.6%、8.4%和18.7%。2013年浙江省对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出口分别为93.1亿美元、69.4亿美元、72.6亿美元和29.9亿美元,分别增长16.6%、16.7%、12%和12.5%。东盟和金砖国家市场占浙江省出口的比重从2012年的17.8%上升到2013年的18.7%。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引领出口增长。2013年,浙江省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9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的21%,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同期,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1015.6亿美元,增长5.9%。
原材料资源性商品进口量价齐跌。在2013年浙江省进口的123大类商品中,有73大类商品进口出现下降,占59.3%。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商品中,有15大类商品进口均价出现下跌。通过指数计算,这20大类原材料资源性商品2013年进口价格指数为98.5,即进口价格下跌了1.5%;进口数量指数为98.6,即进口数量减少了1.4%。
宁波外贸首超千亿美元。宁波、杭州和金华是2013年浙江省外贸进出口前三大地区,进出口值分别为1003.3亿美元、650.7亿美元和34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9%、5.5%和50.8%。宁波成为浙江省首个外贸进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地区,列全国各城市(含直辖市)第8位,在副省级城市中居深圳、广州之后列第3位。
拓市场、保增长、促转型
一年前,各界在预测分析2013年外贸形势时,认为2013年浙江外贸能够完成6%左右的增长也将是一个十分不错的结果。省委、省政府基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提出外贸必须要有相应的贡献,从而确定增长8%的目标。2013年全国外贸增长7.9%,浙江外贸如果略低于全国外贸增长也是合理的。浙江外贸出口10.8%的增长结果,并非证明年初的分析失误,而是浙江人咬定目标不动摇,振作精神、迎难而上的结果,也证明人的主观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清朝诗画大家郑板桥晚年题画之诗《竹石》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可言志,诗为心声,用来对照浙江外贸和浙江的外贸人,也是颇为恰当。
2013年,浙江多措并举开拓国际市场。继续抓好展会拓市场,积极组织和分类指导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会,优化支持展会目录范围和支持比例,全年组织或支持的国际性展会展位总数超过3万个,参展企业近2万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市场,实施跨进电子商务工程,推进浙江企业开展境外网络零售和小额批发业务,拓展境外产品销售渠道,启动了3个淘宝特色馆和5个阿里巴巴产业带建设,推动杭州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加快境外投资拓市场,加强对全球营销网络的布局,推动印尼、美国等浙江民评中心建设,开辟浙货外销平台,推动境外工程承包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大力开展专业市场拓市场,在国家重点培育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的规划和培育,进一步提升商品市场发展水平。利用信用保险拓市场,切实提高覆盖面,增强企业拓市场的信心。
2013年,浙江更加自觉推动外贸转型。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通过帮助企业努力掌握科技研发、品牌战略和营销网络“三大法宝”,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出口品牌培育,继续开展浙江出口品牌认定和品牌拓市场工作,全年新增和复评浙江出口品牌200个,开展浙江出口品牌掌门人系列宣传活动,扩大出口品牌影响力,积极探索建立出口品牌商品出口统计体系,不断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例。更加注重提高外贸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新增8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出口基地梯度发展模式,提升块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提升外贸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扩大各类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正式获批。更加注重进口发挥作用,重点培育若干进口平台和龙头进口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贸易摩擦应对和贸易救济工作,加强和完善四体联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建设。
加快构建浙江外贸新优势
2014年,虽然世界经济形势会有所改善,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发展外贸的挑战和困难仍然十分突出。浙江经济的外向度很高,国际市场对浙江发展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每次国际市场出现下滑,浙江的经济就会出现波动。浙江外贸出口的成绩来之不易,必须不断巩固和拓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七部分专章论述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性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开放型经济是一个整体,外贸、外资、外经、外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下一步,浙江要进一步向改革要红利,利用“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建设”平台,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构建浙江外贸国际竞争新优势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促进贸易便利化政策突破创新。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与整合优化,贯彻国务院支持外贸“国六条”,争取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方案,争取省内两个海关、两个检验机构加强合作;率先进行检验检疫体制改革,实现检验检疫机构与地方质量监督部门检验结果互认,探索推进第三方检验。
二是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义乌市场采购贸易八部委文件的落地,出台便利化、规范化的监管细则,并在条件成熟时适时出台文件在全省推广,争取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政策适用于义乌的也能在义乌先行先试。
三是加快舟山自由贸易区的申报。力争国家在全国第二批自贸区布点中能够列入。加快推动原油、成品油进出口非国营贸易管理;加快建立舟山原油、成品油、铁矿砂、煤炭等大宗商品现货、期货交易中心;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的时机,扩大战略性资源产品进口,提高原油、贵金属等初级产品进口,健全能源、资源储备体系,增加农产品、粮食等商品进口;争取上海自贸区航运能级升级政策能延伸到舟山港域。
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浙江制造的能力和水平。加快落实放宽投资准入体制的要求,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鼓励跨国公司在浙江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外资投向科技中介、创新孵化器、生产力中心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五是加大“走出去”步伐发挥其对外贸出口的带动作用。扩大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创新投资方式,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境外投资公共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利用温州金改试点,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等金融创新先行先试。
六是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积极对接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努力拓展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