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工作贴近需求 凸显“四个更加”
——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评估
2014-02-03周进生
■ 周进生/林 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地质调查工作贴近需求 凸显“四个更加”
——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评估
■ 周进生/林 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地质调查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果应用广度和频度不断增加;更加注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满足规划和政策制定需要;更加注重参与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引导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更加关注生活改善和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建议:加大成果宣传,缩短地质调查成果与社会化的距离;把住质量关口,打造地质调查成果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平台;扭住服务核心,保证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常态化。
地质调查;四个更加;社会需求
0 引言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是在地勘队伍属地化、国土资源部成立之后开展的一项重大专项工程,始于1999年,2010年结束。历时12年,总投资额达到120亿元,主要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数字国土工程、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工程等“一项计划,五项工程”。立项之初即定位于“要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为政府履行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国土资源信息。”本文未对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只涉及了有关地质矿产项目的评估。评估认为,该专项实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信息和资源保障,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行业发展起到参与和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易发地质灾害区居民的财产保障程度和区域发展质量。同时认为,未来的地质工作应重视成果宣传与社会化使用,缩小与社会化需求的矛盾;丰富产品的表达与严格产品质量,打造地质调查成果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机制体制与社会化服务,保证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常态化。
1 地质调查工作成绩显著
1.1 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果应用广度和频度不断增加
过去的地质调查侧重于找矿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游离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之外。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开展的农业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等紧密结合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办好国际重大赛事开展的奥运场馆、世博会场馆选址调查,为国家重大活动提供了及时的必要服务。
“十一五”期间,成果载体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拥有地质资料类馆藏机构重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成效显著。据调查统计,2010年地质调查成果共为4668个重点项目提供服务;通过传统服务窗口为近5万人次提供了地质资料服务,利用量达19.4万份次 ,分别是2006年的1.4倍和10.2倍。目前使用地质调查资料的部门至少包括:国土资源部门、发改委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住建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交通部门、铁道部门、水利部门、卫生部门、国防部门、文化(旅游)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等,占国务院部委的一半以上。
1.2 更加注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满足规划和政策制定需要
保障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为国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备资源基地是地质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1999—2010年完成了铁、铜、铝等重要矿种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未查明的矿产资源潜力—铁2000多亿吨、铜2.2亿吨、铝土矿100多亿吨,进一步找矿潜力巨大。大调查新发现找矿异常近2万处,矿产地900余处,其中大型矿产以上150余处,形成了驱龙、普朗、大台沟等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调查圈定了38个海域重要含油气盆地,相继在海域和陆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开辟了新的能源领域。
2006年以来,地质调查工作部署配合国家“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发矿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服务。2010年,我国境外投资的79个国家1000余个矿产勘查、开发项目,拥有的主要矿种权益资源量分别达到:铁6.156亿吨(矿石量15.58亿吨,加权平均品位39.51%),钾盐114.4亿吨,煤74.15亿吨,石油2.35亿桶。有色金属矿种中铜1257.46万吨,镍1925.95万吨,铅300.04万吨,锌516.07万吨。除铁以外的黑色金属矿种中锰1.397亿吨,铬2986.8万吨。贵金属矿种中金439.6吨,银785.5吨。非金属矿种中金刚石7500万克拉,萤石矿69.6万吨。为我国重要矿种的可持续稳定供应做出了贡献。
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夯实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战略基础,即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等工作。同时,结合我国未来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提出了“三年有重要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的 “找矿战略突破行动纲要”。
1.3 更加注重参与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引导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国土资源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是从国土资源的供给来调节宏观经济。矿产方面即是立足国内,通过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全面的地质知识,加强远景区、老矿区外围及深部找矿,引导勘查工作实现找矿突破,解决资源可持续供应问题。矿产资源潜力调查、重点成矿区重点矿种的调查评价项目均是从解决后备矿产资源的角度,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工作安排部署的。在矿产勘查开发方面,追踪研究全球矿产供求状况,实时提出对于我国优势矿产采取严格规划管理、总量控制、严控出口等,掌控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与此同时,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投入,解决低品位、难选冶矿产的技术攻关,提高国内资源的利用率;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安排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稀有、稀散和稀土金属,非传统非金属矿产等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攻关,全面服务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引导地勘行业、矿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将矿产勘查业划入M门类,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属于广义的“技术服务业”,是第三产业。而目前地勘单位的主体实行的是事业管理体制。为正确引导地勘行业发展,一是地质调查工作及矿业权管理向有利于地勘单位转型的方向倾斜;二是扩大地勘工作社会化服务面,逐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如工程勘察、水文工程勘察与建设、地质灾害治理等;三是规范队伍发展,严格地质勘查资质管理,保证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工程质量的提高。
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更是不余遗力,发现新的矿产地,不仅保障了国家矿产品的稳定供给,更推进了当地矿业经济的发展;利用物探手段确定井位、利用钻探手段快速打井找水,在2010-2011年的大旱之年充分体现了地勘行业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殊能力。2010年年初,国土资源部组织20多个专业地质队和400多个抗旱打井突击队,1000多名技术人员,投入400多台(套)钻机,在西南4省区成功打井近百口,日出水总量超过10000立方米,缓解20多万人和近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2011年2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以物探为先导,确定58眼井的定井任务,组织调配22台钻机、204名施工技术人员,已成井10眼,其中基岩井7眼,第四系井3眼,极大地缓解了旱区人畜饮水困难。
1.4 更加关注生活改善和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出现的土壤污染、地下水漏斗不断扩大、地质灾害频发,地质调查工作者先后开展了农业地质调查、地下水监测和大范围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取得了显著效果。
农业地质调查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甚至新农村建设发展均注入了新的活力,仅以浙江、江西的调研结果看:发现富硒土壤面积约11859平方公里,每年可以带来经济效益22.3亿元,其中,江西丰城的富硒产业大约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的25%,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开展了全国164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湘鄂桂地区115个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2003—2009年,通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全国共成功躲避地质灾害4244起,安全转移20余万人口,避免财产损失29.4亿元。建立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监测网络,为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监测、防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依据,为编制及通过《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在汶川、玉树突发性地质灾害面前,不仅及时提供了现势遥感数据,为抗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提供抗震救灾地质资料信息应急服务,将灾区地质资料目录、地学文献目录、地质图、地质灾害图等13种产品及时上网发布。
2 进一步提升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2.1 加大成果宣传,缩短地质调查成果与社会化的距离
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支持的公益性事业,需要破除各种障碍,像人口普查一样宣传地质调查的意义,充分调动各类媒体,以不同场合、不同形式,大力宣传地质调查对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及作用,取得广泛的认可。
有针对性的宣传。选择地域性成果向当地政府宣传,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的成果,如水资源调查成果、打井找水成果、地方病调查成果等,使当地政府和群众认识到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及对他们的经济建设、生活质量改善的意义。
以需求为导向,密切项目成果与需求的关系。地质调查工作安排既要注重国家层面的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区域的需要,尽量避免“宏观层面上有需求、微观层面上无用户”的项目;具体调查工作中,既要按照技术要求规范完成,也不能忽视需求层面的问题,尤其是成果表达问题,过于专业很难被接受,影响其应用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2.2 把住质量关口,打造地质调查成果一站式社会化服务平台
当前,随着地质资料集群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完善了由国土资源科学数据主中心和地质调查、地质科学、土地调查科学分中心进行管理的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但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一方面要严格质量,把好质量关口,堵住地质工作中的内外检制度、抽检方法等漏洞;另一方面是测试分析技术的提高,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搭建一站式地质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即需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搭建政府间、部门间的合作服务平台,最大化共享地质调查成果,满足各级各类需要。我国的地质调查信息生产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如住建部门、水电部门、测绘部门(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地震部门、海洋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这些部门均扮演者双重角色,既是生产者,同时使用着各类地质调查成果。只有将各种渠道的调查信息整合、集成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各种现象,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显然,这需要一个层次较高、协调能力较强的机构来进行顶层设计,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与此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各级地方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学术组织,他们也是生产和使用地质调查成果的重要力量,也需要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2.3 扭住服务核心,保证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常态化
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的常态化,首先保证的是制度体系建设,其次是组织体系建设,第三是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严格的执行措施是保证常态化服务的基石。制度体系应覆盖从地质调查信息的生产到加工服务的全过程,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准确、客观、标准、全面信息的采集;汇交的核心是及时、完整、合规成果的集中;管理的核心是保证成果的共享、保密、及时发布;服务的核心是真实可信的结论、全面到位,畅通的反馈通道等。
构建公共组织和民营组织和谐共存的服务组织体系是保证常态化服务的支撑, 这是由地质调查成果本身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决定的。从服务的角度看,社会各界对地质调查成果的需求各种各样,单独依靠政府投资提供服务难以满足,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也难以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勉为其难的结果肯定是提供服务者有怨言,接受服务者也不满意服务质量。唯有发挥商业性和公益性地质调查各自功能和服务特点,才能为需求者提供各种服务。
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证常态化服务的力量源泉。服务体系建设涉及诸多方面,但重点是人员素质的提高、馆藏成果的丰富和服务经费的满足。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评估研究报告(2006—2010年,内部资料)[R].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总结报告(内部资料) [R].北京:国土资源部,2011.
[3]周进生,林文.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评估体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9):18-20.
[4]周进生,林文,杜国银,等.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分类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3):21-23.
Discussion on the Achievements of Geological Survey Work—Socialized Service Evaluation on the Results of Extensive National Land and Resources Ivestigation
ZHOU Jinsheng, LIN W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under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round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 have conformed more closely to the demand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 and frequency of results is increasing. We also have emphasized the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met the needs of the planning and policy making. Moreover, we have paid attentions to playing the role of participation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guided the industry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we have focused far more on the improvement in livelihoods and the secur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must enhance the propaganda of achievements, and shorten the distance of geology survey results and socialization. The quality will be asserted; and one-stop social service platform with regard to the results of geological survey will be built. And finally, we should center on the service and contribute to the normalization of public-good service of geo-data to the society.
geological survey; the four factors of efforts; the needs of society
F407.1;F062.1
C
1672-6995(2014)04-0045-03
2014-03-02;
2014-03-10
周进生(1963-),男,河北省保定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资源经济研究及地调成果社会化服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