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

2014-02-03石仲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特色理论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震惊环宇的宣言使历经沧桑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东方高高飘扬的旗帜。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创新观点,又化解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使我们国家昂首阔步地进入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时期。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举

一、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开辟者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艰难抉择。各种思潮汹涌冲撞,各种观点竞相亮剑。邓小平庄严宣告: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指出: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1]P65随后,党的十三大将这条道路(党的十六大将其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评价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实践成果。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引领中世惊羡的成就,充分说明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事业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它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灵魂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他都是为了实现基本路线而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了赋予它以科学称谓外,至少还有三大特殊贡献:

(一)率先提出并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思想

1.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首要转折。邓小平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2]P249“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2]P250“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1]P129邓小平的这个思想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2.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指出: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我们立国和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根本。”[1]P44四项基本原则明确了走什么路、实行什么制度、谁是领导力量、用什么思想作理论指导等根本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关于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多次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改革既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1]P142

邓小平在1987年7月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1]P248党的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作了科学概括。此后,邓小平一直坚持认为这个基本路线不能动摇、不能改变。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以异常鲜明的态度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1]P370-371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证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现阶段客观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正确路线。

(二)为开启改革开放闸门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披荆斩棘的三大决策

事非经过不知难。30多年前,开辟这条道路非常不易。不是邓小平以他的声望、智慧和胆略挺身而出,破除重重阻力,我们国家的进步发展决不可能达到目前这样的状况和水平。邓小平的三大决策起了开创性的历史作用。

第一大决策:发动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主题是破除“两个凡是”,而最早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邓小平1977年5月的谈话。在报刊发表打响破除“两个凡是”第一枪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邓小平接连发表讲话,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展开、否定“两个凡是”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次全国范围空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汹涌澎湃大潮的闸门,为当代中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第二大决策:支持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还在包产到户等被视为“异端”时,邓小平就支持这样的“异端”。在中央肯定包产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1]P355农村改革有了显著成效,他主张“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1]P239他认为,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神州大地在改革浴火中获得新生。

第三大决策:倡导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1]P77他倡导兴办经济特区,并于1984年春到深圳等地考察后指出:深圳特区是个试验,搞了七八年,有很大成绩。“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1]P239此后,海南全岛辟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辟为开发区;同时开放沿海14个大中城市和长、珠、闽三角地区。1992年“南方谈话”后,新一轮开放浪潮以迅猛之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推进,形成全方位格局。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发展更加融入世界。到2012年底,我国的外贸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贸国。

(三)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坚持下去,规划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个思想是逐步明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后,邓小平强调,一切都要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据此,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这个目标被明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不仅规划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总体要求,而且对“八字”内涵多有具体论述,促进了其思想的形成,为实现八字目标作了巨大努力。

1.关于“富强”。邓小平拨乱反正,首先为社会主义正名。他指出:“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P264-265“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2]P231这个正名,“使国家富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要义。他还提出了具体目标,即到21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尽管后来对这个时限作了调整,但最终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追求则没有放弃。

2.关于“民主”。邓小平指出:民主是我们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P168党的新政策,“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1]P116“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2]P322发展民主,建设民主政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3.关于“文明”。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三大将“文明”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在“八字”目标里,“富强”主要表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诉求,“文明”则指精神文明建设。此后,“文明”内涵尽管在扩展,但以它作为精神文明的主要指代一直没有改变。

4、关于“和谐”。它作为奋斗目标提出,尽管与邓小平没有直接关系,但“和谐”理论的形成却离不开邓小平。从总的方面言,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正是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和谐”便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提了出来。

二、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启者

中华民族是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个善于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既是民族基因的传承,更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二次伟大革命,取得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本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如他本人所说,读书不多,但是,他有极高的悟性,理解的穿透力极强,论述的概括力极为精到,善于从实践中学,通过总结经验举一反三、抓住本质、把握真谛、升华理论。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是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许多深邃思想、精辟论断、创新理论的重要奥秘。党的十三大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他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观点,认为党已构建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它初步概括的12个观点,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的雏型。十四大将邓小平的创新思想,概括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其明确为“邓小平理论”。十七大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创新理论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对这个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它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大创新理论,既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前后相连、彼此接力的统一体。

讲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启者,不能不首先说明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即如十八大指出的,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第一次伟大革命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是第二次伟大革命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事实上,就邓小平理论言,它首先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而创立的,同时又奠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

(一)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邓小平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我们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发展。[2]P3001981年的《历史决议》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重新界定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晚年错误同作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理直气壮地坚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道路。此后相当长时间,都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理论和实践,视为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和发展。

怎样解读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关系?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和共同点是什么?就宏观言,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思路的连续性。在根本思路上,都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邓小平说过:“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P382二是理论性格的连续性。尽管两者间有相异一面,但就相同面言,至少有两点很突出:民族特点、中国气派,简言之,就是中国特色,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再就是不固守本本,强调发展创新。毛泽东多次讲过,单靠马克思这些老祖宗写的书是不行的,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发展马克思、超过马克思。邓小平也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列理论,就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三是理论内容的连续性。从理论渊源上讲,邓小平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来自毛泽东思想,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生产力标准等等。当然,对这种继承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照抄照搬,而应当看到后者对前者所赋予的时代新意、注入的新内涵而具有的丰富性。这就是说,应当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两者的继承性。

(二)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或者说对邓小平理论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多地是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1992年“南方谈话”尽管不到万言,但它的内容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大成,相当全面地论述了他长期思索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诸如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发展速度、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廉政建设、领导核心、依靠力量、主要倾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几乎者涉及到了。这篇著述同《邓小平文选》第3卷其他文献相比较,是篇综合性的力作,将其思想形成了既有很强理论性又具较为完整体系的高度概括。不仅如此,它还以异常尖锐、鲜明、透彻和凝重的语言发表了不少“惊世骇俗”的思想理论观点。比如:

——关于基本路线。“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1]P370-371

——关于大胆试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1]P372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P373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1]P373-374

——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人民高兴,国家高兴”。[1]P377-378

——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1]P379-380

上述新的观点和论断,现在人们比较熟悉,感觉不到它的震撼力量。但是倒回20多年前,这些新的观点和论断发表之际,却震惊中华大地和世界各国。正是“南方谈话”中上述这样的许多新的观点和论断,既说明邓小平思想理论有了重大的新发展,也将人们对邓小平思想理论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境界。讲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这篇著作带有整体标志性。据此,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对邓小平理论作出这么高评价,在党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

邓小平理论既然是从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出发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头一个创新理论的,那么它自然肩负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说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是因为:

第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缘起言,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原本是同一个理论。有如前述,在十四大已有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谓,它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同时并用。报告论述邓小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新的提升说:鉴于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因此将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3]P12这说明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那时就内涵言是同质的,就外延讲是等范围的。只是从十六大始,有了新的理论被提升为指导思想后,这两者才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了。到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邓小平理论就成为其本源理论。因此,说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乃不言而喻。

第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言,它所包括的三大创新理论,期中,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言,与邓小平理论是一以贯之的关系。它们均为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十六大讲党的指导思想时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十七大论述科学发展观时又明确指出,它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就是说,这几个创新理论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根据实践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所侧重,因而形成的理论形态,既一以贯之、承前继往,又与时俱进、启后开来。这样,邓小平理论和这两个创新理论的关系,就是原创性理论与传承性理论关系。就此而言,邓小平理论无疑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

第三,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未来增量而言,新增添的创新理论也将与邓小平理论等党的指导思想理论一以贯之,是对邓小平理论等的继承和发展。十七大和十八大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也将与时俱进。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创新理论是对被历史证明了的唯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只要坚持这条道路不改变,那么未来的创新理论也将继续沿着这个正确方向发展。因此,邓小平理论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固基石。

(四)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尽管一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奋斗,但就中央主要领导人言,明确地大量使用这个概念却是从江泽民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开始的。邓小平在1990年讲过“振兴中华民族”,但没用上述概念。那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思想主要通过“振兴中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世界上发达国家水平的奋斗目标来表达。这种情况不影响对邓小平矢志不移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也不影响邓小平理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是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

说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是因为邓小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不会改变。这个思想贯穿他的著作始终。例如,他说:

——我们要向世界说明,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因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不但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代,下几代,都不能变,变不了。”[1]P84(1984 年10月)

——确定现行政策会不会发生变化的主要根据是,对人民来说对不对。“我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现行政策只要一改变,人民生活肯定会下降。如果人民认为现行政策是正确的,谁要改变现行政策,谁就要被打倒。”[1]P173-174(1986 年 9月)

——“谁也不能阻挡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下去”,“不管我在不在,不管我是否还担任职务,十年来由我主持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绝对不会改变。我相信我的同事们会这样做。”[1]P332(1989年10月)

——“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1]P371(1992年1月~2月)

邓小平对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不变的论述有很多。仅此,足以说明他的思想的一贯性和坚定性。他多次讲到“政治交代”,这实际上是昭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交代。这些政治交代,属于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胡锦涛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科学理论,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和影响着中国和世界。”[4]P156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要这个指导思想不变,邓小平理论不仅将继续改变和影响着中国,而且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也就不会改变。

三、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开拓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是胡锦涛2011年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明确的。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地作了创新性的规范表述。首先,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有建立在上述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再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性思想作了进一步概括。

邓小平在世时虽然没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但这丝毫不意味着邓小平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原生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提出的。第二,邓小平始终坚持、捍卫和发展以及要求不断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初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第三,如果不拘泥于文字,而从实质上讲,应当承认邓小平已提出这个概念。他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1]P218胡锦涛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可以视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简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当然不仅仅包括邓小平的思想,但首先是对邓小平相关思想的概括。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思想

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坚定不移。他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要一条。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1]P116,202二是强调中国不搞社会主义没有前途。他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我们过去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还是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P167,173三是强调中国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否则,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没有希望了”。[1]P208,218因此,他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1]P311,321

(二)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主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在此,着重阐释邓小平关于上述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若干重要思想。

1.关于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邓小平的论述,主要有三点。首先,他充分肯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好的制度。他说:我们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符合中国实际。这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1]P240,220其次,他坚决反对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等强加给中国。他对美国友人说:人们往往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但我们不能搬你们的。“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所以不能从你们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问题。”[1]P244再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他认为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都需要改革。他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民主和法制。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改革就是要使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这包括“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2]P339,359

2.关于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首先,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实行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为首任全国政协主席。他无论在领导政协工作期间,还是不担任政协领导后,都非常重视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应当强调的,一是邓小平对这个称谓用得早。1987年6月他说:“讲党派,我们也有好多个民主党派,都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P242二是他对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形式的统一战线的性质、对象和范围作了新的规定。“统一战线的性质,叫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5]P158-159它既包括大陆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也包括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这“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5]P250三是希望各民主党派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发挥特殊作用,即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以及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帮助把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工作,特别是有较高文化科学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工作做好;以主人翁态度,“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做我们党的诤友”。[2]P205四是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共同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努力奋斗。

其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邓小平强调,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他对于西藏的发展特别关注,向美国前总统卡特介绍说: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中央决定,其他省市要分工负责帮助西藏搞一些建设项目,而且要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1]P257,246新时期以来,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向前推进。自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加大了对口支援力度。全国支援西藏,不少省市支援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使这些地区有了跨越式的进步,有的地区甚至提前20年达到那时所能够实现的发展水平。

再次,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虽然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政治民主制度加以明确始于党的十七大,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思想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就在不断地宣传和实施。自十二大始,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发展基层民主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广大群众在所居住的社会基层区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努力健全和完善起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他指出:“要使人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要给基层、企业、乡村中的农民和其他居民以更多的自主权。”谈到农村改革时,他指出:“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1]P210,252根据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需要,我国在1980年代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还颁布了《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企业法》。这些制度的实施,对于培养广大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将更加健全和完善起来。

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律体系的任务早在1980年代前期已经提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伊始讲过:我们好多年没有可遵循的法制,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法制。“我们的法律是太少了,成百个法律总要有的,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2]P189198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邓小平对建立法律体系工作非常重视,在“南方谈话”中还强调用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此后,立法工作加快进度。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法律体系总结和确认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和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邓小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始倡导者和推动者。

4.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这个概念,但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却是他首先倡导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邓小平是这个基本经济制度的首创者。1980年代中期,他指出:“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1]P110特别是他从1979年始就在思索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问题,到1992年“南方谈话”,前后谈论了10多次。由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乃至决定性作用,势必导致经济成分多元化,出现多种所有制经济。他在1986年9月指出:“我们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还有其他经济成分。”[1]P172根据“南方谈话”精神,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有制作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会变的,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要变,只会越变越好。因此,只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那么邓小平的相关思想就必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制度的历史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开拓者,乃当之无愧。

1981年2月,邓小平为英国出版《邓小平文集》英文版作序时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也经历过各种深重的苦难和进行过付出巨大代价的、坚忍不拔的斗争。现在,我们正在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形象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

伟大的历史造就伟大的人物。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领导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使中国社会并将继续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江泽民、胡锦涛都高度评价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4]P156邓小平的伟大历史功勋将铭刻史册。他的科学理论和光辉业绩将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5]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统一战线[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