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融入“中三角”的路径分析

2014-02-03周丽琴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四省城市群安徽

□周丽琴 刘 凡

(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南昌 330002)

城市群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体形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曾指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包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共29个城市的中部经济发展区,又称“中三角”。2012年12月底,李克强同志在江西和湖北调研部分长江中游城市时曾表示,安徽要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沿线部分省份及城市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李克强同时强调:“内需潜力东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大,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携手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三角”变阵“四角”,江西如何携手并借力其他三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整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谋划中部发展格局,对促进中部崛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中三角”经济圈的背景、概念和目标定位

(一)“中三角”的背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在于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三大城市群。这三大城市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正是在这三大城市群带动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之后,中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正走向群体竞争,然而与此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相对滞后。从“中部崛起”的提出,到武汉城市圈为首的中部六大城市圈群的产生,中部区域渐渐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轨道。中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其他经济圈域的快速发展和扩展吸纳,使中部省市“去区域化”凸显,面临被解构的危机;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全国已有21个城市群,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这三大城市群外,国家还将选择在中国的中西部、东北地区,再建设2-3个以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国家级城市群。东北、广西、成渝、中部、兰西、关中等地均提出了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再造一个国家级城市群设想。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部地区只有利用各自优势抱团发展,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在下一轮竞争和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此背景下,经不断推进和协商,2012年2月,赣湘鄂三省提出以南昌、长沙、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战略,并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湖北武汉召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武汉共识》,该协议包括1个顶层设计框架协议和11个子协议,提到将在区域发展战略、自主创新等9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标志着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迈开实质性合作的一大步,力推构建“中三角”经济圈,并使之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此次活动主要以“中三角四省会”的概念提出,此间各省官员和学者也有“中四角”的提法,有关专家认为,从长三角到珠三角,都是经济意义上的区域概念,而非地理上的三角洲概念,所以本文仍沿用“中三角”的习惯叫法。[1]

(二)“中三角”的区域概念。一直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都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及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抚州、宜春、吉安),包括湘、鄂、赣三省的沿长江、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等29个城市[2],构成一个位于中部地区的“中三角”地带,整体协作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群。随着以合肥为代表的皖江城市带(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宜城)及六安、淮南、蚌埠12个城市向西靠拢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变为了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核心的“中四角”,城市数量由29个扩展至41个,总面积近30 万平方公里,人口近 1.3 亿人口。[3]

(三)“中三角”的目标定位。“中三角”与珠三角、长三角龙头带动、梯度合作的模式不同,四省非完全对等的三足鼎立,也非朝向一方的一家独大,而是既有竞争更存合作的新型区域经济体,这有利于整合、放大中部资源,在更高水平上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共同打造中部崛起的巨型引擎。“中三角”经济圈承载着中部崛起的希望,实现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基础设施、产业、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建设,把长江中游打造成中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有望成为继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赣湘鄂皖四省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中三角”是个区域,形成新的资源核、经济核才是发展的关键,只有“中三角”四省形成要素资源集聚的“乘法效应”,才能共同发展。为此,了解“中三角”四省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加强“中三角”城市群合作来弥补各省经济短板,通过地区合作促进四省共同发展。

(一)从经济发展总量看,江西总量不足。2012年,江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但在四省中,经济发展水平对比还存在不小差距。2012年,江西常住人口占四省的19.7%,生产总值仅占四省的17.4%,总量排最后,分别比湖北湖南和安徽少1275.1亿元、2135.0亿元和 148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799元,排第3位,只比安徽多7元,分别比湖北和湖南少9702.8元和4681元。财政总收入排在最后,仅为安徽的67.6%。

(二)从农业产业规模看,总体规模较小。2012年,江西粮食产量实现“九连丰”,农业产值实现“九连增”,但是与湖北、湖南、安徽省份比还存在不小差距。2012年,江西农业总产值2399.26 亿元,湖北为3502.0 亿元,湖南为3787.5亿元,安徽为2955.4亿元,在四省排名最后。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水果产量、肉类产量也都在四省末位。从农业规模化程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2万家,仅占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与江西农业大省地位不相称。土地流转力度不大,2011年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0.1%,远低于湖南的23.6%。从农业产业化水平看,国家级龙头企业40家,只占全国总数3.2%,仅比安徽多,比湖南、湖北低。

(三)从工业经济规模看,江西规模偏小。江西工业尽管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明显,但从总量看,2012年,江西工业增加值、人均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854.6亿元、13000元,在四省均排名最后。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低于湖北和安徽的4667.2亿元和2665.3亿元;从企业数看,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73家,而湖北、安徽分别为11230家、12970家,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为安徽的一半;从效益看,2012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分别低于湖北、湖南、安徽317.8亿元、37.6亿元和 185.1亿元。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看,江西规模以上企业中95.8%的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全省仅有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四省中最少,只有湖北的19.4%、安徽的19.4%、湖南的25%,科研经费也远低于湖北、湖南、安徽。

(四)从产业结构看,江西三产滞后。2012年,江西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四省末位,占GDP比重为仅比安徽高1.8个百分点。第一位的湖南增加值8643.6亿元,占GDP的39%;湖北增加值8210.94亿元,占 GDP的36.9%;安徽增加值5629.4亿元,占 GDP的32.7%。江西增加值4460.8亿元,占 GDP的34.5%。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江西信贷规模偏小,2012年,江西本外币存款余额16839亿元,比湖北、湖南、安徽分别少11418.9亿元、6309.1亿元和637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1080亿元,居四省末位,比湖北、湖南、安徽分别少7952.0亿元、4658.4亿元和5714.8亿元。从邮电业务看,2012年,江西邮电业务总量309.7亿元,居四省末位,湖北、湖南、安徽分别为477.9 亿元、417.5 亿元和491.44 亿元。

(五)从消费品市场看,江西总量偏小。2012年,江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总量较小,在四省中,分别比湖北、湖南、安徽少5190.6 亿元、3848.7 亿元、1679.4 亿元。分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看,在城市市场中,分别比湖北、湖南、安徽少4464.4 亿元、3786.1 亿元、1339.5 亿元;在农村市场中,分别比湖北、湖南、安徽少726.2 亿元、62.6 亿元、339.8 亿元。

三、江西经济发展的特点与优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加快,进位赶超后发优势凸显。2012年,主要指标实现新的突破,财政总收入突破两千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四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两万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一万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12年突破四千公里。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增速在中三角四省居首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实现利润增速均列中三角四省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列中三角四省首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列四省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中三角四省居首位[4]。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主导作用显著。2012年,江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5.2%,仅低于安徽1.3个百分点外,高于湖南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8%。工业园区是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012年,江西工业园区有94个,国家级18个,数量在四省中首屈一指。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564.94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实现增加值3465.5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90.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7%;实现利润 1010.32 亿元,占 78.6%。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达到59个,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园区个数占全省园区的比重达 62.8%[4]。

(三)外向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江西进出口总额334.1亿美元,增长6.2%,列四省第二位,分别比湖北、湖南多14.5亿美元、114.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51.1亿美元,比湖北、湖南高出73.5亿美元、125.1亿美元。2012年,开放型经济实现增加值4705亿元,占GDP的36.3%。我省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迅猛,进出口总额达19.9亿美元,增长141.4%。对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对东盟、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场分别出口34.3亿美元、25.8亿美元和21.5亿美元,增长50.4%、67.7%和 44.5%。2012年,江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2亿美元,比湖北高出13亿美元[4]。

(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2年,江西万元GDP能耗(2010年可比价)为0.613吨标准煤,降幅为5.9%,能耗水平为四省最低,湖北、湖南、安徽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874吨标准煤、0.846吨标准煤和0.72吨标准煤。江西全年化学需氧量下降 2.5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8%[4]。

(五)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一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主体地位初步显现。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 6805亿元,增长 12.8%,占全省的58.1%,财政总收入850亿元,增长30.7%,占全省的51.7%,规模工业增加值2997亿元,增长19.1%,占全省的7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0亿元,增长18.3%,占全省的57.3%,进出口总额216亿美元,增长34.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5.8亿美元,增长 12.9%[4],主要经济指标均占江西一半以上,大大增强了江西经济实力。二是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步伐加快,九江沿江开放扎实推进,赣南苏区振兴政策效应逐步显现。2012年,南昌、赣州、九江生产总值合计5929.1亿元,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将近占据了半壁江山。赣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位前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首位。

四、鄂、湘、皖三省的经验和启示

从经济数据来看,江西经济与其他三省经济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也存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总的看,“中三角”四省经济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湖北经济综合实力略高于其它三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湖南第一产业优势明显,消费品需求量位居首位,安徽、江西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比较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同属“中三角”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值得学习和借鉴。三省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省经济增长总体仍处于粗放投入阶段,具有投资拉动、工业主导的特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湖南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和集聚发展,推进富士康衡阳工业新城、株洲储能式电力机车、南方宇航高精传动、霍尼韦尔博云航空系统、湘潭风电产业园、湖南环保产业园等建设,2012年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3%;加快发展各地比较优势,发展壮大长沙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岳阳石化,娄底薄板及加工,益阳船舶制造,衡阳输变电成套装备,郴州有色金属产业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

湖北始终把抓创新促转型放在突出位置,利用东湖“光谷”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和“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激活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有157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全省获得专利授权24475件,发明专利居全国第8位。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全省共有35项成果获奖,居全国第4位。新兴产业增长较快,2012年全省生产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太阳能热水器同比分别增长1.1 倍、26.3%、1.1 倍和36.1%。

安徽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谋划实施“增长源工程”,制定促进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升级政策,2012年,实施997项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启动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合芜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实施151项科技攻关和89项自主创新项目。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066件。

(二)加快资本投入,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阶段看,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劳动的投入是这些国家早期发展阶段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三省深切认识到,资本投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湖南近几年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的增长,2003年资本形成对湖南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并逐年提高,到200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4%,此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60%以上,2012年为63.7%。

安徽抢抓各项政策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弥补历史投资“欠账”,推动了投资上规模、上水平。“十一五”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1%,伴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07~2011年安徽省的投资率分别为 46.4%、48.79%、48.83%、49.9%、50.5%,2012 年投资率也超过 50%。

湖北近五年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快。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 647.61亿元,增长70.5%,占投资的比重为4.0%。其中信息、化学品制造完成投资增长213.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完成投资增长130.2%;公共软件服务业完成投资增长130.2%。

(三)以区域发展为重点,为经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大力推进经济区域化是三省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湖南不断增强长株潭城市群的带动效应,率先创造“五位一体”建设的经验。加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强园区和功能性平台建设,抓好首批92个重大项目后续服务,努力打造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提升洞庭湖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湖南长江经济带,推动沿江环湖产业集聚发展,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湖北通过“两圈一带”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实现武汉城市圈率先崛起,引领和带动全省体制创新。2011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59.60亿元,占全省的60.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24.70亿元,占全省的56.3%。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圈和特色文化圈。2012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产总值为9337.3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0.2%,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24.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达到20.8%。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促进“两圈”互动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

安徽不断推进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经济圈聚合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渐入佳境,一直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皖江示范区 GDP 11396.7亿元,占全省64.7%。利用皖北地区纳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机遇,加大支持皖北发展力度,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2012年,皖北六市 GDP 4885.6亿元,占全省27.7%。利用皖南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时机,大力发展皖南区域。

五、加快江西融入“中三角”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空间一体化。推进江西与“中三角”城市群内其他城市交通的对接,以南昌、武汉、长沙、合肥为中心,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轻轨、航空航运在内的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省际之间断头路网的连接,逐步形成以四省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和2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南昌至九江、南昌至萍乡两条轴线经济带和城镇密集。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和九江沿江产业带建设,使之成为融入“中三角”的重要支撑。

(二)加快鄱阳湖生态城市建设,打造区域增长极。江西城镇化滞后重要因素之一是缺少一个人口和产业集聚度高的大城市群。以参与构建和融入中三角为契机,江西可以通过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使其迅速成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核心和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通过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超常发展,加速昌九一体化进程,使昌九大都市区成为优势产业密集区和城镇人口集聚区,成为鄱阳湖城市群的脊梁和引领江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龙头。同时将区域经济发展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罗霄山区发展相连接。

(三)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推进产业集群建设。要充分利用江西生态环境优势,重点推进粮食、棉花、油料、中药材、花卉等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加快江西片区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立体化进程。江西要依托“中三角”武汉、长沙、南昌等科研院所众多的科教资源优势,利用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及措施,扶持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运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提升改造有色金属、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力争在关键技术工艺、节能减排和升级换代方面获得突破,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依托“中三角”煤炭、电力、冶金等优势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技术附加值,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四)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现代旅游业建设。依托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发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优势,发展红色规划业、培训业、餐饮业等,发展古村、渔村、山村等乡村旅游;做实鄱阳湖和庐山西海旅游,将鄱阳湖建设为江西旅游的新品牌,将庐山西海做成中国著名的湖泊旅游度假胜地;做实赣鄱乡村旅游,借助赣南原中央苏区发展战略和罗霄山大片扶贫开发,做出客家乡村和红色乡村旅游品牌;做实新型旅游,实施旅游企业化和品牌化经营,庐山品牌、井冈山品牌、婺源乡村品牌等,制定品牌经营战略,扶持本土旅游规划和规划团队;实施国际旅游促进战略,组合武汉、长沙、南昌、安徽,构建“中三角”国家黄金旅游圈。

(五)推进生态环保建设,创造“中三角”发展新模式。江西多年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成效卓著。我省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生态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富裕和谐秀美的文明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契机,与“中三角”城市建立统一的废弃物和污水排放标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共同制定功能区规划,制定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管控政策,制定区域内统一的水域保护条例,加大鄱阳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共同推进中下游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1]周慧.中三角四省会签《武汉共识》 抱团谋中国经济第四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2-26.

[2]李翠军,李春洋.湖北在“中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支点作用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3]温如春,钟新桥.中三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2(10).

[4]王建农等.江西“十二五”经济发展研究[Z].2013年江西统计资料第30期.

猜你喜欢

四省城市群安徽
我在大西洋四省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水稻德优8号的特征特性及“四省”丰产栽培技术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