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生产: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4-02-03黄国勤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45)
世界农业正沿着“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尽管不同国家其速度和进程不完全一致,但基本方向却是相同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正在向着现代农业的方向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也必然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规模化生产,是相对于当前我国各地普遍实行的“小”而“散”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变“大”了,并由此带来了三个“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现代农业生产成为名符其实的“高效农业”。
本文拟从我国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必然性、我国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对策与措施,以及我国发展规模化生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三个方面,围绕规模化生产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主题,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新形势下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必然性
从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农业发展规模化生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从国家战略,看规模化生产的必要性
首先,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显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规模化生产,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
其次,看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20条“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1]。显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规模化生产。
(二)从国外经验,看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性
世界农业现代化有3种类型和模式,[2]一是美国式,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人少地广、科技发达、大规模化生产类型;二是西欧式,以英国、德国、法国等为代表,中规模化生产类型;三是日本式,以日本、韩国、以色列为代表,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但注重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和一定的规模化(或称小规模化型)。
1.美国——大规模化生产型。2011年美国人口3.11亿,农业人口只有600万左右,全国耕地面积1.98 亿 hm2,人均耕地面积 0.66hm2,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更是达到33 hm2。家庭农场是美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1935年美国有700多万个农场,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农场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幅提高,农场数量逐渐减少,规模逐步扩大。目前美国农场总数在200万个左右,平均规模已经达到200 hm2,大型农场的规模1 600 hm2左右。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从农业产值来看,年产值在5万美元以下的农场占总数的74.1%,农业产值只占9.5%;年产值在5万~25万美元的农场占总数的20%,农业产值只占31.3%;年产值在25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农场虽然只占总数的5.9%,农业产值却高达59.2%。通过土地集中,美国农场具有规模扩大化、经营商业化和国际化、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管理信息化和工厂化、资本集中化、技术密集化、产加销一体化等特点。
2.英国——中规模化生产型。英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农场经营规模在欧盟各国中名列前茅。英国耕地面积为60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4,人均耕地达到0.1 hm2。每个英国农场平均拥有29 hm2的土地,而欧盟其他国家平均的农场面积仅为7 hm2。英国的农业专业化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占经济活动总人口的2.7%,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3%,生产出本国所需农产品的71%。联合国的数据显示,2009年英国农业人口只占就业人口总数的0.8%,但却有非常高的生产力,能够提供本国需求55%以上的粮食。
3.日本——小规模化生产型。日本也非常重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随着日本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减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土地抛荒等现象。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1992年制定的《新的粮食、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中首次将这类组织定义为“组织经营体”,1999年制定了新的《农业基本法》,2003年出台了《大米政策改革基本纲要》,2007年实施了《跨产品经营安定政策》,这一系列法规促进了日本农业合作组织的有序发展。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资料,日本的农业合作组织中,耕地面积在5~10 hm2的占总数的16%,10 ~20 hm2的占 27.9%,20 ~30 hm2的占18%。在北海道,土地经营的规模更大,拥有50~100 hm2的农业合作组织的比重达到20%,100~200 hm2的达到25.8%,300 hm2以上的达到13.4%。在日本土地资源稀少的背景下,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日本农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上可知,无论是大规模生产型的美国,还是中规模生产型的英国,或是小规模生产型的日本,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在走规模化生产之路——这对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3]
(三)从现实需要,看规模化生产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存在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小规模生产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支撑农民增收,目前农作物生产体系主要由2亿多小农户组成,户均耕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约0.80 hm2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0.54 hm2,虽然之后耕地经营规模有所上升,但到2011全国平均户均耕地也只有0.62 hm2。靠如此小的生产规模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民增收难度极大,结果必然是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和老年化的趋势日益突出。同时,小规模生产同技术推广、机械化、信息化和食品安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4]
传统的小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作,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整齐度差,其技术主要是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如陈永康的水稻生产经验就是传统的小农生产的技术典型。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只要少量的职业化的农民,劳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产品整齐划一,是标准化的生产,它的技术体系是在综合各种环境条件,依据成本核算,科学设计出来的精确农业。因此,在现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了解掌握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研究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各地农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实行的“小而散”生产经营模式,暴露出几个突出问题:[5]一是生产效率低。规模小,效率低,很多农民觉得“不划算”、“没干头”;二是专职种田农民少。现在在农村“全心全意”、“专职”种田的农民是越来越少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今后的田由谁来种?谁是未来的“农民”?三是闲置农田多。现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成片”的农田休闲、撂荒,有的是短期性的或季节性的休闲(休耕),也有相当部分是全年性的休闲,甚至是多年撂荒田,土地资源的浪费实在可惜和令人痛心!四是生产风险大。农业本来就是“弱质”产业,存在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农业政策变化可能引起农资价格、农产品价格等的“波动”)等多方面的风险,我国当前这种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其风险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五是竞争能力弱。显然,我国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怎能与国际化的大市场“竞争”、抗衡呢?
(四)从国内实践,看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各地正积极推进规模化生产,且取得一定成效。
1.规模化生产稳步推进。从1995年到2011年,农业从业者人均种植面积已经从0.422 hm2增长到了 0.61 hm2,增长 1.45倍。从 1996年到2011年,农业从业者的人均养殖规模也在增长,人均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11年人均产量分别是1996年的2.3倍、7倍、1.8倍和2.3倍。值得注意的是,从2006年到2012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从4.5%增长到21.5%,流转面积从547万hm2增长到了1 800万hm2,这从另一视角说明了当前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趋势。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苏北、苏中土地流转率达到30% ~40%,据沭阳统计,该县土地流转达到50%,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在苏南土地流转的进程更快,吴江县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泗阳县裴圩镇全镇约有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对夫妻只能种几亩地,现在一对夫妻可以经营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一个经营大户只要雇几个人,可以经营几千亩地;以前一户农户只能养几头猪,现在一个专业户可以养几十头到几百头猪,工厂化养猪,一个工人可负责2 000头猪。随着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规模化生产成效显著。这里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规模化生产实践为例说明。从2006年开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实行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的双层经营体制,即“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产品订单收购、农资集中采供”。此阶段各种农业新技术不断应用,农作物产出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实现了订单收购,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农资集中采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职工农业产品收入不断增加,职工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充足;有能力的职工通过土地流转,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各种新型农机装置迅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场中不断涌现出种植大户,土地面积均在500亩以上,对实现大宗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奠定了良好的条件,现代农业逐步形成。
土地规模经营对兵团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解决劳力密集型产业用工匮乏问题。随着大量土地流转集中到少部分有技术、懂管理的职工手中经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工业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大量农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工人,同时提高了职工的收入,在兵团土地面积不断缩小的状况下,大宗农作物,特别是棉花仍保持稳定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棉花总产单产稳居全国第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土地规模经营后,土地经营者积极性不断提高,购买各类各型新型农业机械装备的能力大为提升,且愿意筹集资金、加强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大马力拖拉机、精量播种机、激光平地机、采棉机等遍布各农场。截至2012年10月兵团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1%,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示范地位,已率先完成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跨越目标。三是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土地规模经营后,经营者更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益,如测土施肥、膜下滴灌、选用良种等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加土地产出率,还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四是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土地规模经营,将原来的小块变大片,清除了小片的田埂,渠道、道路等,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因土地规模化经营减少了农机具作业空运行时间,减少了水量的蒸发,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五是土地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后,经营者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更加具体,需求更加强烈。在规模经营主体的驱动下,棉花生产的耕种收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服务企业,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不断出现,经营规模不断扩张,农业社会化服务迅速发展与壮大。
3.规模化生产的主要优点。从各地实践来看,我国实行规模化生产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有利于资金聚合。农业规模化经营,能集中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和带动民间资本的加入,整合项目,聚合资金,合理规划。二是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再是简单的单一农产品生产,而是产、供、销、加工等不断延伸的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较高,规模效益明显。三是有利于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单纯的产中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必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技术服务,有健全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四是有利于组织农民培训。农业规模化经营,使单一的农户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因此,更能有效地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五是有利于农业投入品安全。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公司或合作社统一农资供应,把住了良种、农资关,有利于从上游保障农产品的安全。
二、我国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对策与措施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规模化生产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普遍实行规模化生产,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了使我国各地规模化生产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循序渐进,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有效的措施。
(一)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前提是土地必须适当集中并形成适当规模。这里说的“适当”规模,就是各地应根据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现有一家一户“小而散”基础上,逐步地、适当地集中,通过正常的土地流转途径,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达到土地规模的“适当”集中。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不可能“一口气”就大量地达到发达国家那种几千亩乃至几万亩的“农场规模”。[6]我们必须通过稳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种棉大户、种菜大户等集中,发展粮食、棉花、蔬菜等的规模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
(二)发展机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必须与农业机械化相结合。没有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难以进行。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富民政策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全国农机产业也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内农机工业总产值从当初的823.0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3382.4亿元,8年间增长了3.11倍;全国农机总动力已突破10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由2004年的33.5%左右发展到2012年的57%;全国小麦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水平由当初的不足7%提高到30%以上,玉米机收率也从4%提高到40%以上。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率还是比较低的,亟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特别要强调农机与农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和“特长”。我国北方地区幅员辽阔、土地平坦、作物相对单一,实行机械化条件得天独厚;南方则不然,地势高低不平,作物间、套、复种和一年多熟,多种多样、结构复杂、季节紧张,必须加快研发适合南方多熟制的农业机械,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而促进规模化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规范程序。规模化生产、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家庭农场等,在中国广大农村还是未普及的“新鲜事物”,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让广大农民逐步认识和接受,并推而广之。绝不可操之过急,引发矛盾甚至纠纷,给农村社会造成不稳定。
(四)完善法规。要坚决按照中央的要求,完善农业现代化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做到以“法”管理土地流转、以“法”推进规模化生产、以“制度”管理农村生产事务。鼓励和引导农民(或农户)在不改变耕地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这样,我国的现代农业和规模化生产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五)培训人才。生产的规模化,必然要求农民的知识化。要实现农民的知识化,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墙报、网络、微信等多种形式,利用“农民夜校”、“星期日学校”、“岗前培训班”等多种“平台”,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面对面”、“一对一”、“手把手”培训,真正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规模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法国是西欧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之一。法国高度重视农业教育、职业培训、开发研究和技术在内的农业智力投资。根据法国规定,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具有高中二年级以上学历的“农业技师证书”持有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显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水平,对于发展规模化生产至关重要。
(六)加强管理。管理科学化是与生产规模化相配套、相衔接的。没有科学化的管理,规模化的生产,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管理。一是要选用管理人才;二是要强化规模化生产过程的管理;三是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手段,尤其是学习、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
(七)重视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则无从谈起。科技化是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是规模化生产的强有力“后盾”。国内外实践表明,生产的规模化,必然伴随着农业的科技化,或者说,农业科技的现代化。一句话,规模化生产要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要把发展农业科技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和规模化生产的立足点。
当前,一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二是要改善农业和农村科技人员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三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通过推广农业大成果,产生农业增产增收的巨大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的大发展。
(八)政策扶持。总体来说,规模化生产在我国还刚刚起步。要使我国各地规模化生产快速发展,必须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当前,各地要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积极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的大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促进规模化生产中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
需要到医院化验大便常规,秋冬季还要化验轮状病毒。很多医院都可以挂方便门诊开化验单,只要大人带标本在一个小时内送去化验就可以了,宝宝不用去,因为那里的病菌更多,宝宝要少去为好。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大多数种粮大户没有得到和养殖大户同样的关注与政策扶助服务。种粮大户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加大农技服务力度,尤其是在政府扶持、政策倾斜、资金帮助、技术培训、统一供种、防病治虫、配方施肥等方面,真正把好政策、好技术交给他们,把扶持和服务延伸到田头。
(九)增大投入。发展规模化生产,仍然要重视增大农业投入。我国农业始终要强调“内涵式”发展,强调集约化经营。没有集约化,难有高产出、高效率。我国仍要千方百计增大农业投入,走“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之路。
增大农业投入,包括:(1)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业投入的比重;(2)增大农业物质投入,增加农用物资(如高效无毒低毒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供应;(3)强化农技服务,如:各级农业农技部门应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改进农技服务体系,突出服务重点,将服务对象向种植大户延伸,真正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十)增强合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合作的世界。我国现代农业要发展,规模化生产要推进,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总结、吸收其成功经验,我国的现代农业和规模化生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我国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发展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如果缺乏引导和规范,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亟待引起注意并研究对策。
(一)地力衰退问题。长期单一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必然引起土壤养分元素的“偏耗”,导致农田土壤“缺素”;且由于单一作物本身“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泌和积累,有可能引起土壤质量下降、地力衰退,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造成不利影响。[7]因此,在规模化生产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作物轮作,要多种植一些养地作物,以达到平衡地力的目的。
(二)病虫草害问题。单一作物的长期规模化种植,农作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还会引起该种作物的某种病害、虫害及草害的加剧,为防治病、虫、草害和确保农作物高产量,必然陷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基因种子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就要求从两方面改进:一是要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同时严格管控有毒农药的产销;二是要多应用生态减灾、生物控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达到控制和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目的。
(三)土地非农化问题。由于现有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土地流转到“地主”、“农场主”的手中,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有可能将手中大量土地(农田)转为“非农”用途,如转包给开发商用于经商、办企业,或用于发展二、三产业,其结果必然是钱赚得很多,但耕地已经不是耕地了,而是“非农”用地了。这对我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是极为不利的。
必须通过严格“立法”,明确规定:通过流转的农用土地(耕地),不得用于“非农”用途,不得改变农用土地(耕地)的“性质”——这是确保我国农业安全、粮食安全,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之举,不得含糊。
(四)农民失地失业问题。现在农民每家每户都有土地(耕地),没有进城打工,还可在家务农、种田。但如果土地流转了,农民就不再拥有土地了,就不能再自己种田了。这样,农民要是进城找不到工作,或者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不能进城找工作,那就只有“失业”了。[8]这对维持农民生计、维护农村稳定是不利的。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要解决这一问题和矛盾,一是各级部门要千方百计广开就业门路,尽量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农民要想方设法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而实现主动就业、开拓创业;三是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那些无地(土地流转了)、无业(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失业了)、无身体(体弱多病)的农民生活有保障。
(五)两极分化问题。从各国经验看,规模化生产的结果是资本替代劳动,即由劳动集约型生产转变化为资本、技术集约型生产。资本替代劳动虽然可以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但容易导致劳动力失业、导致两极分化,这与我国期望的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菲律宾及一些拉美国家模仿美国的农业资本主义道路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困境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对此,我们必须有一定的认识并引起应有的重视。
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提升国民素质,让富裕者自觉情愿地多捐助一些资金,用于支持国家保障事业、支持慈善事业等;二是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让富裕者能依法、依规多交税、多出资用于国家扶贫事业和保障事业,等等。
四、结语
实行规模化生产,是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必须扎扎实实、稳步推进,要将现代农业的生产规模化,与耕作机械化、生产科技化、农民知识化、管理科学化、投入集约化、调控信息化(智能化)、产品优质化、经营高效化、发展持续化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面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
针对我国实行规模化生产可能带来的问题,必须尽早引起重视,并积极研究对策和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从而使我国的规模化生产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決定[N].人民日报,2013-11-15.
[2]刘巽浩编著.农业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陶爱祥.中外农业规模化经营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2(12).
[4]陈锡文.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与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黄国勤编著.农业现代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6]赵其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3(6).
[7]陈晓华.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行政管理改革,2013(3).
[8]张伟兵.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与农民问题的出路[J].中州学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