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的政治品格

2014-02-03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同志

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

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的政治品格

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

邓小平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政治上、全局上着眼,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最核心环节,冲破种种思想障碍,实现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从而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彰显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领袖人物的历史担当精神、战略思维艺术和卓越的政治智慧。他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拨乱反正,推动政治路线的战略转变,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牢牢把握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核心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继续前进;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历史新阶段。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政治品格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他富有历史担当精神,“始终充满革命热情,不畏艰险,勇挑重担”。[1]同时,他思考和解决问题具有鲜明的战略思维特征。他自己说过,“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他运用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的辩证智慧,领导我们解决难题,走出困境,开辟新路。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从政治上、全局上着眼,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最核心环节,冲破种种思想障碍,实现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从而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彰显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领袖人物的历史担当精神、战略思维艺术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一、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拨乱反正,推动政治路线的战略转变,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同志再度恢复工作,面对严峻的局面,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做事,而不是做官,即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对党和人民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所以,“在决定恢复他职务的中央全会上,他这样讲: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2](P631)因此,他复出后的第一个政治亮相,就鲜明地显示了他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高度的历史担当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做事从哪里开始,则进一步显现了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政治水平和领导智慧。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和高超领导艺术,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这就是他做事的战略思路轨迹。从对全局有影响作用的决定性环节入手,以推动全局的发展,这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特征和思想方法。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的领导风格是“举重若轻”,其战略思维特征就在于每临重大的或复杂问题时,始终能把握问题的关键,在千头万绪中紧紧抓住决定性环节,从而力挽狂澜,扭转危局或开拓新路。

邓小平同志明白,“两个凡是”是阻碍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实现拨乱反正的最大政治障碍。他深刻地洞察并迅速抓住“两个凡是”错误的精神实质是违背实践第一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毛泽东思想精髓,进而果断地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解决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以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斗争为中心”的错误路线,及时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其逻辑步骤是:第一步,强调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在给党中央写的信中就提出应该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党的工作,并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两个凡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不是真正的高举,而是损害毛泽东思想。这从一开始就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掌握了主动。同时又将“两个凡是”置于损害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上。于是逻辑地导入了第二步——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正如邓小平后来在朝鲜与金日成谈话时回忆这段往事时所说的,“我出来以后,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此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3](P10)1977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全国性的公开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正式开始,并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阻力,不断地引向深入。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文章中已有定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进一步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4](P284)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已有明确定论的基本理论为什么还有不同意见,甚至有阻力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因为它本身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二是人们长期在“左”的思想束缚和影响下思想僵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邓小平推动政治战略转变的第三个逻辑步骤,即他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那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站在政治和理论的高度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作了总结。他强调,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5](P143)同时,他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而且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因为只有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打破思想僵化,勇于思考、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这就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从思想路线入手,开创政治发展道路新局面的战略智慧。

二、牢牢把握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核心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继续前进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35年前,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党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6]这一讲话精神,一方面强调,我们党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是两个相互联系、不能分割的重大历史课题;另一方面,也突出肯定了邓小平的历史功勋。正是“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党解决了这两大历史课题,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诚然,邓小平在领导我们党解决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上,始终是站在国际国内的全局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和处理的,这是他战略思维的首要含义。他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反复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5](P299)具体地讲,首先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和核心。他反复强调正确解决这一历史课题,“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因为丢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否定了党的历史,也就否定了党自身的合法性,否定了我们党所选择的历史道路的合法性。所以,当在决议稿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文革”中召开的“九大”等是非法的观点时,他敏锐而坚定地回答,这样的意见“不能接受”。因为邓小平非常清楚,坚持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就是坚持党的思想旗帜,它是事关党的政治合法性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的重大原则问题。其次,他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一是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品质和毛泽东个人的责任。他指出“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最重要的是制度,“制度是决定因素”。[5](P308)所以,我们既“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6]二是强调毛泽东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2](P307)三是强调对领袖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态度,尊重人民群众的感情认同,要考虑人民群众是否通得过的问题。他说,“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2](P309)

评价毛泽东及其思想的整个过程也显现了邓小平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智慧。首先是采用做“历史决议”的办法来统一思想。“文革”结束后,一个时期内人们的思想比较乱,尤其是“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定传达下去以后,一部分人中间思想相当混乱。有的反对给刘少奇同志平反,认为这样做违反了毛泽东思想;有的则认为,既然给刘少奇同志平反,就说明毛泽东思想错了。”[5](P291)他强调“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对的。必须澄清这些混乱思想。”为此,像延安时期党中央对若干历史问题作决议一样,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邓小平亲自主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他多次发表重要谈话,仅《邓小平文选》第2卷,就收入了他9次谈话的节录。其次,提出坚持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的原则。他在审读稿子时指出,为什么“主要的内容,还是集中讲正确的东西。因为这符合历史”。[5](P297)还说“为什么我们这次要强调恰如其分?就是在前一段时间里,对毛泽东同志有些问题的议论讲得太重了,应该改过来。这样比较合乎实际,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党的形象也比较有利。”特别是当他发现决议草稿不符合这两条原则时,果断地说:“不行,要重新来”。[5](P297)再次是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来,明确批评那种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的不正确说法。科学而智慧地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5](P171)这就一下子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原则和理由说清楚了,解除了人们的困惑,澄清了模糊认识。最后是强调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总起来说,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5](P294)要大处着眼,“每个细节都弄清不可能,也不必要”。显然,对历史问题,从大处着眼,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既是战略思维,也是政治智慧。

在对这一历史课题的处理中,邓小平也表现出了崇高的历史担当意识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一方面,他敢于顶住压力,批评错误观点,坚定地表示,“对有些同志在有些问题上的错误意见,要硬着头皮顶住。”[5](P294)同时自觉地对党的历史错误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他坦陈:“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他明确表示,“我和陈云同志那时是政治局常委,起码我们两个负有责任。其他的中央领导同志也要承担一些责任。”[5](P309)这种勇于担当错误责任的政治品格是十分令人崇敬的。

三、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历史新阶段

1989年,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邓小平同志,仍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2](P633)并于1992年春天,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7](10)再次展现了邓小平的历史责任意识、战略思维艺术和政治影响力。

邓小平历来具有清晰而明确的历史方位感,善于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重大关头牢牢把握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他在“南方谈话”中讲的“四个能不能”,即“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所考虑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我们能否真正避免苏东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实际上回答了三大原则问题:一是如何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二是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更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三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其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在如何坚持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上,他的战略和策略是“坚守原则,大争必辨”,并智慧地处理了“争”与“不争”的关系。我们知道,八九风波以后,党内外有些人对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发生动摇,有些人甚至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同时,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仍然存在。邓小平的方针是“大谋不隐,大争必辨”,强调“这些大的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肯定的回答”。[3](P305)首先,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意为这是“不允争论”的。因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3](P370)其次,他接着说,“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3](P307)这就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设置了第二道防线,即强调基本原则是正确的,没有错,但执行中有不足,是改进和加强的问题。其三,面对否定改革开放路线的言论,他明确指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3](P375)并由此强调,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更不能有两个中心。总之,“发展是硬道理”。最后,针对改革开放问题上存在的一些具体的不同意见,他又提出了“不争论”的思想,并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争论”旨在鼓励“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3](P374)显然这是在为发展而“争”,是“不争之争”,体现了邓小平强烈的政治紧迫感和绵里蔵针、柔中有刚的智慧与风格。

第二,对于能不能加快经济发展问题,他的战略思维特征是“破解难题,找准突破口”,并成功地运用“拆分与重组”的思想方法,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邓小平发现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主要障碍是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关于姓“社”姓“资”的“左”的思想观念和僵化的思维方式。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可谓一语中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是解放思想,使人们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者是绝对对立的认识模式和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并用“拆分问题”的方法,把事物的本质方面和非本质方面加以区别和分离。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P373)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可以把它们从各自的制度体系中分离出来。二是把拆分后的元素进行重组,实行新的结合和创新。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的方法手段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激发社会活力,又可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三是解放思想问题,就是提升观察问题和评判标准的高度,即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论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取向的合法性、合理性,便于人们从习惯于用具体方法作为标准对姓“社”姓“资”问题做评判的纠缠中解放出来。四是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法,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从否定低级阶段的共同贫穷到出现适度的贫富差距,再经过“先富带后富”和克服不适当的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这一战略构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

第三,在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的战略理念是“抓住根本,把握关键”。为回答老一代革命家百年后,我们的江山“谁来保险?”,我们的事业怎样才“万古长青”?邓小平强调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首先关键在党。他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而且“关键在领导核心”,[3](P301)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其次关键在人。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要选好接班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3](P380)最后,关键在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一是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且“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3](P299)这是对领导干部首要的和“最根本的要求”。二是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这不仅是指学习马列的经典著作要“少而精”,更是强调干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弘扬党的优良学风。三是倡导敢闯敢冒的精神状态。因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3](P372)四是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强调“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3](P381-382)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

[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3-12-27.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冲锋]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Deng Xiaoping’s Political Character

XI Jie-ren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When China was at a critical historical moment deciding its direction,Deng Xiaoping,with great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age and with a political and all-round perspective,grasped the essence and the core of things,broke through all kinds of ideological obstacles,achieved important innova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and pushed forward the wheel of history,all of which highlighted him as an outstanding political figure with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strategic thinking art and exceptional political wisdom.He set things right by correcting ideological line,promoted the strategic shift of political lines,actualized the great historical turning,and created a new historical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He firmly grasped the core issue of evaluating in a scientific way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omrade Mao Zedong and Mao Zedong Thought,adhered to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and ensured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would continue along the socialist road and direction.He seized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what socialism is and how to build socialism,broke the rigid mode of thinking,and pushe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modernization to a new historical stage.

Deng Xiaoping;Deng Xiaoping Theory;reform and opening up;political character;leadership wisdom

A849.1

A

1674-0955(2014)05-0022-06

2014-06-28

奚洁人(1947-),男,上海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同志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严良堃同志逝世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