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

2014-02-03丁晓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利益现代化主体

丁晓强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

丁晓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群众路线提到了党的生命线的高度,显示了认识的升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群众路线和党的优良传统连接紧密。群众路线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种文化上和价值上的导向作用,提供了实践中的一种路径。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进一步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必须要与推进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相结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以人民主体的原则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群众路线的基本涵义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政治路线、“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党提出的群众路线有很强的针对性。

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是群众路线的最基本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领导者和干部而言。党全面执政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强烈地体现出在执政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对权力滥用和脱离群众的警惕。

群众是社会革命与国家发展的主体。不仅要一切为了群众,而且要一切依靠群众。毛泽东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特别指出要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观点,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权为民所赋”,确认这个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习近平指出,领导与群众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一般来说领导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就要协调治理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原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多元治理转变,从政府的一元主体向包括政府、公私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内的多元主体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人民主体的群众路线原则,既是协调多元主体的指导思想,又在多元治理主体共同管理公共事务中得到进一步的制度落实。

第二,以人民共享利益的理念作为国家治理目标。群众代表着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概念的提出,又与敌人概念相对应。在革命时期,是革命阶级的整体;在建设时期,则是社会力量的整合。群众路线理念的贡献,是使得具有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通过利益整合和思想动员凝聚起来,使之形成了一个超越单个个体的一个共同的层面——人民。在革命时期孤立敌人,并给以最有力的打击;在建设时期凝心聚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他认为到了这个时期,大量存在的是不具有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2011年1月,习近平在与中央党校省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整合人民利益是基本工作。整合人民利益,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交流,需要通过民主法制规范行为,最重要的是通过经济关系的调整、即通过改革来协调利益关系,使利益的博弈在体制内进行,由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导向。党在领导改革中,要善于倾听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把民生作为改革的重点。使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而凝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中国力量。

第三,以群众工作为基础提高治理能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观在领导工作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具体化。从实践中来,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领导者要取得正确认识,不但要靠自己亲身的实践和经验,更要依靠群众的实践。

要善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群众实践的检验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接受批评和修正错误的过程。群众路线的方法,在党执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为重要。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市场经济和国际环境四大考验。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坚持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提高党的组织和领导者的执政能力,从而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坚持群众路线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思考新形势下群众路线内容和方式的创新。要问需于民,真诚地为了人民的利益服务,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要问计于民,虚心地向人民学习,凝聚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要问政于民,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推进、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执政方式的新要求,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群众路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价值和路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把人民主权原则贯穿于中国政治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一种在中国影响深远的政治价值和社会意识,为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文化。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领导者深入到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身体力行,要求在群众工作中充分地体现民主作风,这就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路径,而且直接转化为制度执政能力,由此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利益现代化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利益与西瓜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