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是为了不教

2014-02-02杨贤新郭晓青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兴趣习惯

杨贤新 郭晓青

摘 要: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认知、体验和感悟都是有限的,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但作为学习的个体又不能让学生对教师完全的依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生活与理论对接的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认知和书本知识相联系,明确基本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理解知识本意,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把握外部世界的规律和本质。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自我去认知、去概括、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兴趣;评价;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认为唯有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审视自我、挖掘自我、发展自我,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得有乐趣,读得有干劲,思得有深度。

一、高中生目前学习语文的现状

反观当下,学生在实际语文学习中的表现让我们充满了无奈,充满了困惑,也充满了担忧。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甚至厌恶,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却被学生边缘化,成为主科中的次科,这不利于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无法较好地让学生关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我想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主要可能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课堂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过多地关注知识的灌输,过分地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内涵,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性,学生课堂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也就适应了教师的“填鸭式”的输送,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学习的自我,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2)当下功利主义作祟,学习的浮躁性。学生希望能速效、速成,而语文学习要想在短期内形成良好效进而应取得好成绩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熱情。(3)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缺乏教学的艺术性。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语言苍白枯燥,无法做到以声动情,以情感人,进而撩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学生自然就提不起学习的劲头来。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能否较好的转变,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颠覆。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做出努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激励性评价,提升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动力。毕竟没有信心就不会主动参与,没有主动参与也就无所谓学习方式转变的开启,而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具体的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

1.多尊重学生的意愿

不拘泥于教师已制订好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只拟定教学单元,不确定具体篇目,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来选择,并借此让学生陈述理由或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每节课的基础。只有在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才能对语文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的生成,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阅读课堂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提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训练学生的发现能力与创新思考能力。利用问题的悬念性来引导学生。毕竟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激励。

4.大力强化“精读—略讲—讨论”的教学思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教师力求“精讲”,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讨论留出时间和空间,引导和帮助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讨论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讨论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新闻的特点是什么?(2)奥斯维辛是怎样的一个地方?(3)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报道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也通过图书馆、网络搜寻资料,学生们通过合作质疑、合作解疑,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自主学习,找到了答案,提高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理解了作者写作意图,使学生对人类的“和平”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这篇课文的主旨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学生的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势必会成为他们学习方式转变的有力推手。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在我们向课堂纵深推进的同时,课下的文章也要做足。那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尤其是高一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约束力,学习比较散漫,主动性不强,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他们习惯了老师手把手地教。可以说,高一的学生习惯是最差的,但可塑性却是最强的。要想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尽快转变,让他们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自主学习,我们从高一入学起就要抓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自己曾经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特点,我做了一些尝试,制定了“自主预习制度”“自主课堂提问评价办法”“自主复习制度”“自主读写制度”等,这些制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内容、目标、要求等都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比如“自主预习制度”就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只是把课文简单地浏览一遍,还要动笔记,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筛选出重要信息,记下自己的心得和问题,在上课时提问交流。而对人物以及背景资料的介绍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事先提早一周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可以上网检索也可以从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只不过所了解的人物或背景不只是简单地停留于表面,而是让学生形成小论文或以课件的形式来提交乃至展览;有时更是视情况而定把一些课文排练成话剧,比如说《项羽之死》,让学生在练中达到预习课文的目的,在玩中尝到学习方式转变的乐趣,慢慢改变原有纯粹依赖式的学习方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自主是一种意识,学习是一种客观行为,而要想有高效成果的生成,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根本。因此,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变被动为主动。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形成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学习才能有所提高、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才能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支配。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教学既非教师讲也非学生听,而是通过教师自己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0:56.

[2]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06:138.

[3]罗杰斯.学习的自由.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07:96.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兴趣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