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红色文化与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2014-02-02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马 静

(天津城建大学 社科部,天津 300384)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长期执政的新形势下肩负着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神圣使命,必将遇到更为复杂的挑战和考验,只有把推进党的建设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常怀忧党之心、勇担兴党之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1]这是继十七大之后首次提出将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促进全党经受住“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把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高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的集中展现,日益成为国人精神食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作为一种蕴含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品位的先进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对于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是培育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提高党的思想纯洁性

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鲜明特色,而理想信念的培育则是思想建党的核心与根本。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信念,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倘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有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关乎我们党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成为我们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重要标识。红色文化是我们党思想精神上永不褪色的伟大旗帜,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这面旗帜永恒不变的背景色。我们党通过红色文化建设实践使广大共产党员逐步摆脱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干扰,树立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正是红色文化蕴育并不断升华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我们党更具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成为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夺取伟大胜利的重要秘诀。

红色文化是培育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的丰厚精神沃土。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而战、为信念而守的壮丽史诗,生动记述着我们党把美好理想变成现实的稳健足迹。井冈山斗争时期,在革命起义屡屡受挫、革命前途迷惘不明的危难之际,加之国民党白色恐怖势力的血腥镇压,有些人在理想信念方面发生动摇,甚至发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而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经过短短几年的浴血奋战,将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燃遍中华大地。在革命遭遇左倾机会主义干扰而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之时,也正是凭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无数共产党人经受住了长征途中的各种挑战。我们党靠红色经典教育来增强红军将士和老百姓的革命信念。“红色经典的教育总是具有理想化色彩,而在暴风骤雨的革命初期,革命信念的培育全靠铁血手段和刚性制度作保障,最生动的表述就是‘赤化’。”[3]红四方面军当年刻在通江县沙溪乡景家场右侧的红云崖(又名铁炉沟大崖)上的巨幅标语“赤化全川”至今保存完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的带领下,同根据地人民一道,先后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六路围剿”和“川陕会剿”,主动发起了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并积极实施“川陕甘计划”,主动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和北上。老区人民不怕牺牲,积极支援红军作战,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红军入川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共有30余万人参加红军,32万人参加游击队,48.7万人参加各级地方武装,260多万人次参加各项支前工作,26.7万余民众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信念和理想,是川陕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也成为四川红色文化中始终跃动的音符。进入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靠的仍然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事实证明,正是红色文化包含的这种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热切希望和美好向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使我们这个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才有今天这样的战斗力,也使我们这个有13.7亿人口的大国有今天这样强大的凝聚力和辉煌业绩。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日益激烈,我们党面临着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绝大多数党员是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二十年前,苏联解体、苏共败亡,最为根本也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的迷失,尤其是苏联的党国精英首先背离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自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美国学者大卫·科兹和费雷德·威尔认为,苏联的崩溃,从根本上说,不是老百姓对社会主义厌恶了,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行不通,不是民族主义在其中作祟,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颠覆——虽然这些因素都在其中起了各不相同的作用;最根本的,是上层利益选择的结果:党国精英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人觉得资本主义更有吸引力,更能给他们带来实惠——经济的、政治的、地位的,因此放弃了原本就不太坚定的理想,加入到分割国家财产、抢夺社会政治地位的亲资本主义大潮当中。[4]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我们要立足新的历史条件,紧跟时代主题和特点,大力传承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理想信念之先进基因,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二、红色文化是壮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力支撑,增强党的责任意识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公开声明自己是一个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正是由于党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执政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党的群众基础却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接受者和享用者。红色文化既凝聚着我们党的价值理想和政策主张,也彰显着广大民众的主动创造与自我追求,是把党和人民连接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文化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思想武器。在阶层分化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通过弘扬和培育红色文化,跨越阶层限制,增进民众共识,不断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坚持群众路线,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党不断赢得群众并最终夺取政权的有效途径。“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同志哥!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广为流传的兴国山歌,是当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写照。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严酷的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广大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了群众真心实意的爱戴和拥护,打造了中国革命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把解决群众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读书上学、疾病卫生、架桥修路、婚姻等问题统统都提到议事日程上,将广大农民视为党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和群众基础,使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获取了无穷力量。在物质生活匮乏的革命年代,我们党正是巧妙处理了中心任务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形成鱼水交融的党群关系,才能战胜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民族复兴伟业成功推向前进。总之,为民的理念,是红色文化不变的核心价值,为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进而长期执政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扎实根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的执政基础也需要不断壮大。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优良工作作风,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一些党内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个人主义突出,个别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严重损害了我们党在人民中的形象和威信。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贫富分化、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存在这样那样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如何凝聚不同阶层的力量、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红色文化再度兴起,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强烈呼唤。红色文化的兴盛也让我们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成为党和人民紧密相连的重要结合点。比如江西的“红歌会”唱响国内外,各地区群众自发组织唱红歌、纪念毛主席等革命先烈活动的开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希望,重新燃起了对党的无限热爱。我们要弘扬红色文化中“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优良作风并融入时代气息,进而发挥红色文化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动力支撑作用,把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变成伸张正义、回应社会问题、推动群众利益切实得到满足的真实过程。

三、红色文化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抓手,提升党的理论纯洁性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其中,理论创新更具有先导性、根本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杠杆。理论创新意识的强弱源于理论思维力的高低。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同样,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并引领时代潮流,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勇于变革、不断突破的优良传统,充溢着创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正是在大规模的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焕发出越发强劲的理论创新意识,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道路,创造出为世界瞩目和敬仰的中国发展模式。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忠实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和发展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正是在红色文化引领下,我们党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持,成为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高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同样,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是根据地党、人民和红军同张国焘“左”倾错误路线斗争中,根据川陕苏区实际状况,在伟大斗争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新局面的结果。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意识成为贯穿川陕革命根据地成长壮大的一根红线,也成为四川红色文化和川陕苏区的一大亮点。由于以张国焘为首的鄂豫皖分局执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政策,红四方面军没能打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被迫挥师川北,很快建立起了以通江、南江和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在远离中央并在较长时间里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团结群众,反对张国焘的“入川政策”,总结和继承了中央苏区和前期苏维埃运动的经验教训,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制度,使根据地政权建设和组织建设得以快速推进,确保了根据地的稳定发展和不断壮大,充分彰显了求真务实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从根本上影响党的先进性走向。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将“开拓创新”列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目标之一,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也在考验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水平,需要用新的理论来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但就当前而言,一些党员包括领导干部存在“创新能力缺失”和“本领恐慌”,他们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思想意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对各种挑战的理论准备等。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总结提炼红色文化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和敢闯敢想敢试敢干的大无畏精神,要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精神品质等资源,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此带动其他各个方面的联动创新,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四、红色文化是塑造清正廉洁的强大动力,保持党的作风纯洁性

清正廉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清正廉洁作为全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清正廉洁的要求。从“自带干粮到苏区”到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从改革开放后的整党运动到进入新世纪的先进性教育,再到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把保持清正廉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正是由于一代代党员积极践行清正廉洁的基本原则,我们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向新的胜利。

在中央苏区时期,针对一些党政官员的贪污和腐败现象,我们党开展了苏区廉政建设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上到下形成了廉洁、勤俭之风。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曾指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红军进入川陕之初,严格履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川陕革命根据地对党政人员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保持了共产党的廉洁性。川陕省党的代表大会在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实行集体领导,防止因过于集权而产生腐败问题。《中国共产党川陕省第四次全省党员代表大会对组织问题决议》第十条指出:“组织里面又要注意到集体领导的问题,集体领导就是注意到工作不致完全落在书记或一个人身上。”具体而言,实行党委制,凡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任务的部署都由党的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川陕省苏维埃作出了文明执法的规定,禁止滥用职权。“赤色民警没有拷打人的权利,不得没收任何款项,不得假名招摇向群众吓诈,没有向案犯判处罚金的权利。没有随时搜查住宅之权。赤色民警队员,如不能尽忠于自己的职务,甚至违反苏维埃纪律或与反革命勾通,依照苏维埃颁布的治罪法严厉惩办。”[6]同时,川陕苏区革命根据地制定完备制度,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欺压人民的人坚决予以镇压,加大对腐败的惩处力度。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需要警钟长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几十年和平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冲昏了一些党员干部的头脑,越来越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眼里只有“盛世”,看不到身边的内忧外患;面对全面执政60多年形成更加稳定成熟的局面,一些党员干部滋生执政惰性,变得僵化、老化;面对过去不曾有过的“阔绰”,一些领导干部贪恋舒适安逸,不愿艰苦奋斗,甚而贪污腐败。这些与清正廉洁的干部形象要求不相符,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党的十八大重申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并指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并将反腐倡廉建设提到党的五大建设的第四位,明确提出要实现“干部清白、政府清洁、政治清明”的“三清”目标。因此,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局势,我们要着力传承红色文化中的清正廉洁思想,并结合时代需要融入新的内容,发挥红色文化在忧党兴党中“强身健体”的功用,加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注重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抵御消极腐败的勇气和力量,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总之,红色文化为党的纯洁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兴国,必先文化兴党。文化兴党,是一个崭新的话题,更是一个战略性课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能否坚定不移走下去,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充分借助红色文化的力量来推进党的建设,是从历史中把握未来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我们不能把红色文化的作用过分扩大,更不能从弘扬红色文化中陷入极左和走回头路,必须立足现实正确定位红色文化,凝炼红色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成分,同时广纳博采、综合创新,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兴党的思路带动文化强国。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5).

[2]马静,刘玉标.红色文化发展坐标论析[J].理论探索,2012(2).43-45.

[3]孙和平.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7.

[4][美]大卫·科兹,费雷德·威尔著,曹荣湘,孟鸣歧等译.来自上层的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3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6]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编委会.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170.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红色的眷恋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红色之旅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