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竞技太极拳竞赛难度动作改进的思考

2014-02-02张长思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套路太极拳演练

张长思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首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1959年我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颁布实施至今,竞技武术套路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3年颁的“新规则”,使得武术比赛难度动作的权重分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现在的武术比赛就是在比难度,难度动作完成质量高,就意味着运动员就能取得一个好名次。武术竞赛难度的出现和不断深化为比赛的观赏性和打分的客观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对太极拳而言,现代竞技太极拳一扫过去太极拳动作缓慢、平和、变化起伏小的外在形态,成为带有大量跳跃发力动作和具有很强舞台表演效果的项目。竞技太极拳比赛形式的变化和难度动作的出现无疑增强了太极拳比赛的易评判性和视觉效果,但是,也同时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效应,由于运动员为了能够完成跳跃类难度,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训练,训练的唯难度化使得竞技太极拳的拳架严重偏离了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要求,出现了例如尾闾普遍上翻、膝关节在运动中常超过脚尖、腰肌僵硬、劲力脱节等被传统太极拳认定为大病的现象。此外,由于难度动作的评分机制死板、难度动作缺乏丰富性和选择性,使得运动员的难度动作雷同,甚至男女运动员选择同样类型的难度,为了做难度动作破坏太极拳连绵不断的套路格局,致使套路结构布局也严重失衡。本研究者在从理论层面上为推进竞技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的融合和共同发展提出更具合理化的建议,希冀能够为之做出一点绵薄贡献,在实践层面为竞技武术的难度朝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一点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竞技太极拳竞赛规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数据库和维普科技的相关学术论文,Google学术搜索以及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图书进行检索,查阅相关书籍,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背景知识,为本研究提供帮助。

2.2.2 逻辑分析法。在撰写论文中综合运用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

2.2.3 录像和数据统计法。以传统太极拳对肩、胯、尾闾、膝关节等主要标记对象,对跳跃类难度出现之前的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录像和新规则出台后的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这些指标进行统计,用excel和SPSS10.0进行统计和检验,对跳跃类难度动作和太极拳拳架之病之间的关系实施相关分析。

2.2.4 专家访谈法。针对有关太极拳理论的问题访问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河北永年和河南陈家沟的太极拳研究者和太极拳名师,针对难度动作问题访问河南省、福建省太极拳专业队和国家体育总局竞赛部相关专家和教练。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规则出台前后运动员拳架情况分析

采取录像观察法,方便抽取新规则出台前、后的全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锦标赛等大型赛事前16名的自选太极拳选手录像共58组,使用影音软件对比赛录像进行比对观察,对自选套路中的野马分鬃、搂膝拗步、搬拦锤、左右揽雀尾和掩手肱锤的动作影像进行抓图,并在图上做垂直辅助线(例图1、图2、图3、图4),针对尾闾上翘和膝盖超过脚尖的现象的出现次数和频率进行统计,使用SPSS软件实施单样本T检验分析。

图1 尾闾未明显外翻的运动员图片

图2 尾闾明显外翻的运动员图片

图3 膝盖未明显过脚尖的运动员图片

图4 膝盖明显过脚尖的运动员图片

统计结果显示,新规则出台前(指2003年规则),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在其自选套路中尾闾上翻的次数为平均2.21次,新规则出台后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在场上演练时尾闾上翻的平均次数为4.59次,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值为t=5.129,自由度df=28,双侧检验显著性概率P=0.000<0.05,因此,新规则出台前后的运动员在场上套路演练时的尾闾外翻次数呈现显著差异性,新规则出台后报告次数较多;另外,膝盖超过脚尖的次数(主要以掩手肱拳为代表)在新规则出台之前为平均0.72次,出台后为2.00次,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值为t=13.182,自由度df=28,双侧检验显著性概率P=0.000<0.05,因而,新规则出台前后竞技运动员在场上套路演练时的膝盖超过脚尖次数呈现显著差异性,新规则出台后报告次数更多。

以新规则的出台为作为分水岭,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在演练太极拳套路时所表现的内容和编排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此前后的两类太极拳运动的“大病”——尾闾不中正和膝盖外顶的次数明显增加。太极拳比赛的动作更加优美、观赏性和表演性更强是太极拳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为了好看而“好看”,为了表现而“表现”,甚至违背了这项运动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形式,就是偏离了本质,2010年全国太极拳锦标赛结束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陈国荣主任曾说:“通过这次比赛,暴露出了专业太极拳运动员整体水平下降的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抓难度程度过大,反而把动作规格和演练特色淡化了……[1]”可以说,竞技太极拳的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对难度动作训练量和程度的把握以及武术竞赛难度本身所具有的一定不合理性,都是加剧太极拳运动异化的重要原因。

3.2 新规则下竞技太极拳运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规则无论是对一个项目还是一种文化都有强烈的引导性,甚至能决定其发展轨迹,在新规则实施后难度动作的分值达到2分,分为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两部分(如图5),任何一个落地的晃动或跳动都可能导致运动员最终得分的重大差异,因此当代的竞技太极拳比赛在很大程度上是赛难度,而不是比赛太极拳本身的技术。在此规则的引导下,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套路编排和训练侧重上都不得不以难度动作为主,甚至过分偏重难度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减少和忽略了太极拳演练技术的把握和磨练,换而言之,当代太极拳运动员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太极拳的风格和技术,出现了陈国荣主任所说的那种“大部分的队伍都很难找出三个具有一定太极拳水平的运动员”的严重情况。此外,在套路的编排过程中,运动员为了插入跳跃性难度动作,不得不中断本应是连绵不断的太极拳套路,出现了过多的停顿,为了更具舞台效果和表演化,忽略了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出现了太极拳运动所要最大避免的“病”,像膝盖超过脚尖、耸肩、挺胸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成为竞技太极拳演练的常态。

图5 竞技太极拳比赛评分标准

出现这些现象的首要原因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了规则而规则,被规则所左右,没有深入和认真地去研究太极拳的韵味和内涵。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完成与太极拳运动的内在本质相悖,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日常的跳跃训练和着地训练都对腰部肌肉的强度和有氧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腾空接提膝独立动作在落地时,上躯干部通过前倾来稳定身体,主要依靠背肌和腹外斜肌的强直收缩做功完成,背部肌肉的拉伸度和强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独立身体的稳定性,体重为65kg的运动员在稳定身体的过程中背肌群承受的拉力可超过180kg[2]。所以,为了能够更好、更稳定地完成难度太极拳运动员一方面不断加强背肌群的强度训练,另一方面,在完成难度动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绷紧腰肌和上翻尾闾可以增加动作的稳定性。因而,经过长期的训练,运动员形成了习惯,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习惯性尾闾外翻,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新规则出台前后运动员尾闾上翻次数的独立样本T检验呈现显著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难度动作的可选择范围不强、平衡类动作缺乏连接难度,致使整个比赛运动员所演练的难度动作千篇一律,给人以为了难度而难度的错觉感,同时,由于以上两个因素,女运动员不得不做与男运动员相同组别的难度动作。因为女运动员,尤其是女太极拳运动员,选材时普遍选择身体柔韧性好的女生,相应的爆发力相对要弱的多,致使女太极拳运动员在做竞赛难度动作时大都勉强完成,严重缺乏美感和流畅感,影响了竞技太极拳的舞台观赏效果。以上众多因素都致使竞技太极拳不断走向一种唯难度化的极端。因而,竞技太极拳的竞赛规则迫切需要继续改进,使竞技太极拳在表现其高、难、新、美的同时,更加合理化,不丢失自身本质和文化特质。

4 讨 论

针对以上出现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既然竞赛规则对整个竞赛活动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那么这种导向作用是双向的,武术竞赛规则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存在,它也要随着竞赛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笔者在此提出针对竞技太极拳竞赛难度的几条改进的建议,以供讨论和思考。

4.1 对跳跃类难度进行限制和布局调整

其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太极拳运动员进行创新难度的编排,不断增加和扩大太极拳竞赛难度的组别和选择空间,减少和限制跳跃类难度动作和提膝独立动作的组别,可以通过分段打难度分的方式实施积分。具体方法是提高难度动作的连接难度,分为套路前半段(1min40s前)难度打分,此段的难度动作按照原竞赛规则难度动作计分,后半段(1min40s至结束)计分,此段所作同样的难度动作对如324B+3一动难度进行增补编码,可以计作324B2+3,增加其相应的连接难度。这样既可以减少运动员选择跳跃类难度,又可以使得整个套路的完整性更强,更重要的是对运动员的实际竞技能力要求更高,因为要想获得更高的难度分,就需要把难度动作在体力消耗后的后半段套路中出色完成。既可以避免运动员集中把难度完成所造成的难度动作占主体的错觉,也可以降低太极拳运动员在提膝独立动作训练中所造成的长期腰肌紧张和尾闾上翻现象。

4.2 对男女运动员所作难度要求进行区分

男女运动员因其身体条件和特征的差异,在演练套路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演练风格,所以,在制定难度规则时应充分重视男女运动员的差异性特征,规则应能够充分体现男运动员的张弛力、爆发力、刚中寓柔的特质,适当引导男运动员分配好跳跃性难度在套路中的展现;而针对女运动员,规则应着重引导其发挥她们的柔美流畅、自然舒展、柔中寓刚的特点,制定新的难度动作组别和连接难度标准,实施男女差异性对待,如此才可以让不同性别的运动员发挥出其自身独有的优势,而不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

4.3 增加平衡性难度的链接分

事实上,竞技太极拳的新规则中有控腿平衡、后插脚低势平衡(卧鱼平衡)、前举腿低势平衡等平衡类难度动作,在十运会和十运会之前还有运动员选择,但十运会之后至今,历次大赛中都鲜有运动员选择此类难度动作编排。其原因就是这些平衡类难度大都是独立动作,难度系数低,没有连接难度分,因而运动员大都选择难度分值和连接分值大的难度动作。前面提到男女运动员难度动作应区分对待,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编排平衡类难度动作,增加平衡类难度动作的组合和连接难度分。可以设置例如控腿平衡接转体360°后插脚低势平衡这样的难度连接,而且控腿转体平衡是传统武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典型动作之一,这样就做到了既保持了传统太极拳的难度形式,又能够体现竞赛难度的效果。由于现代武术比赛都统一采用弹性地毯,该地毯的摩擦系数较大,这就对选择该类难度动作的运动员提出了较高的平衡要求,这样的难度组别既可以照顾到女运动员不善跳跃,又可以突出她们柔韧优美的套路特征,一旦出现晃动或者位移,就可以直观观察到,降低了裁判评分难度。

4.4 严格演练水平扣分规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竞技太极拳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其套路的演练水平,无论竞赛形式和演练方式怎么变化,太极拳的本质不能异化,运动员在演练过程中首先应该遵循太极拳的基本运动规律和要求,一旦出现太极拳运动所禁止出现的病状(尾闾上翻、跪膝、耸肩、摆头等)就应当严格予以扣分,而不是把演练水平当作可有可无的摆饰。在难度动作不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的情况下,目前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动作规格与演练水平方面,因此,未来的竞赛规则的导向就是让运动员和教练员能够有更多的可能来提升演练水平和太极拳的技术水平,达到竞赛与传统更好地融合。

[1] 周惠新,刘险峰.武术竞赛新规则下竞技太极拳技术发展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7(4):91-93.

[2] 乔熛,张震.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1(3):1-3.

[3]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用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林小美.竞技武术套路新旧规则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11):65-67.

[5] 涂学敏,王明建.武术竞赛规则与武术技术体系的互动机制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85-87.

猜你喜欢

套路太极拳演练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首次演练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Airbnb上的套路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未雨绸缪演练忙
眼下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