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性特征

2014-02-02孙兴祥王少春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情性武术传统

孙兴祥,王少春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0 前 言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有丰富的内涵,与民族的思想、精神等有着密切关系。文化都有着它特定的结构,孙隆基教授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指出:“每一个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一组文化行为,它们总是以一种只有该文化特有的脉络相互关联着——这个脉络关系就是这组文化行为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在该文化中人们日常生活的表现里看到,也可以在同一群人的政治行为中找到,同时,它亦呈现在该文化的历史过程里浮现的规律性中[1]。”亦提出,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指一个文化不曾变动的层次,它是相对‘表层结构’而言的。在一个文化的表面层次上,自然是有变动的,而且变动往往是常态[1]”。文化的“表层结构”是经常变动的,而文化的“深层结构”相对稳定。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遇后,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人们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对抗和交锋。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不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冲突[2]。”在中国传统体育受西方体育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问题、中国体育文化“向何处去[3]”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针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向何处去”,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该如何改变被冲击的命运。本文依托文化学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先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结构中所具有的情性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情性特征这一文化结构本质属性的研究,进一步认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脉络结构。

1 情性文化

文化是因需求而生的,是人类各族群在处理需求与环境的关系中生成的。“人的需求表现出不同的梯度。生存是人类的第一层需求,心理是人类的第二层需求,精神是人类的第三层需求[4]。”有学者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认为高、中、低三个维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带,高维度是一种物质文化、生存文化;中维度是一种情性文化、艺术文化;低维度是一种宗教文化、精神文化。

情性文化是以道德和艺术的发展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的,以德治、伦理、情感、艺术、和谐、感性、形象为文化特质,以人生的适宜、适度、舒展、情性满足为最为得意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在情性文化中,人们普遍自觉于道德统治。中国族群主要追求的是情感的满足,整体的逻辑为心理需求第一,物质需求第二,精神需求第三。“对适意的情感生活的普遍认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情性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和结构,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本气象[5]。”

人类的生存,对地理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地理环境是满足物质的基础,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中国是农业社会,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只要稍事农耕,就能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使得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 “文化与自然相顺应,相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有闲暇时间,有可能产生情感的需求,而相应的文化就会具有满足情感的能力[4]。”人力和农耕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因此直接跨入了伦理和情感占主导的生活和社会方式。同时文化的主要使命跳跃了生存,进入了满足族群的情感需求阶段,生成一种满足情感的文化能力。“由于情感的发展和发达,族群很倾向于自然、玄学、道德、形象思维和艺术化语言,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文化系统,解决了人们生存、情感和精神的需求[3]”。钱穆先生以历史实证的目光观照中国古史,提出“东方史则常表现为‘情感’[6]”的结论。情性的问题几乎关涉着生活在世、安身立命、成家守业、社会交往、道德修持等人生实践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在情性上走到了极端,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情性文化。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性特征

2.1 重伦理,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

伦理和道德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伦理侧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及其所遵循的规则和模式;道德侧重主体自身的身心修养。道德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中国的伦理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维护宗族的团结,强调尊祖敬宗。西周时期,用宗法等级关系的“孝”、“字”、“友”、“恭”、“信”、“惠”等系列规范来强调道德的社会地位。先秦时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启蒙期,这个时期认识到了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春秋至战国时期,经过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不同的伦理思想。在秦汉至宋元明清时期,为了统治的需要,汉开始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董仲舒依据先秦儒家思想,建立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形式的“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体系。儒家伦理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伦理思想,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忠”、“孝”为根本。宋代开始,理学的伦理思想继承了孔孟传统,并把佛道的思想、道德观念、世界观、认识论融入一体,将着重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提高为本体,近代开始又以“博爱”为伦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2.2 重和谐统一

纵观和谐观念的对象,可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社会、人,同老子的针对社会提出“小国寡民”、“绝胜去智”、“不尚贤”、“无为而治”从而达到和谐。针对个人的和谐需做到致虚、守静、知足、无为等。庄子则认为和谐的统一要强调人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主张天道自然,做到“天人合一”。孔子的和谐统一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依礼而行,重视作为规范的礼,如“礼之用,和为贵”即在和谐、和美、和气、稳定等意义上使用“和”,重视孝道和亲情。孟子也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和谐,认为自然万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民贵君轻、人和等和谐思想。荀子思想中也突出了礼乐教化的和谐思想,强调分工明确、等差有序、礼仪有度。和谐统一不仅是人追求的至善境界,且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彰显。中国文化注重对立而不对抗,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别和对抗。本质属性的不同,也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3 义以为上

儒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宋明理学也对义和天理做了论证,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把精神放在第一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义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评判行为的准则之一,重义轻利实际为精神和物质生活两个层面,强调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在中国的成语中有很多关于“义”的评判,舍生取义、明公正义、义无反顾都是在遵循精神高于物质的结论。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中描述了众多的忠义人物,无一例外的表现了他们义的情感。义以为上的情性文化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塑造了中国人尚仁重义,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

2.4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的本体地位,以人为尊,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神本主义始终不占主导地位,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情性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人的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人伦为中心,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7]”。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西方人文主义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遵循契约精神;神性文化则注重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性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是华夏子孙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归宿。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情性特征,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构进行认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鲜明的情性文化特征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由于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而不热衷于带有冒险、冲突和对抗性质的竞争活动,所以在传统体育中竞技运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更偏重于伦理道德的规范,讲和谐统一,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重本体,近自然。中国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艺术性。通过例举来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性特征进行剖析。

3.1 重伦理,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中国传统体育

3.1.1 竞德、竞礼 的“射礼”。“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君子之争”实质上是把“礼”的观念植入了体育伦理思想之中,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射礼起源于原始狩猎文化,一直延续至清代。射礼将射箭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天子、诸侯、大夫和士,自上而下,等级分明,不能混淆。西周时期射礼成为周天子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春秋时期,经过儒家的阐释,射礼成为检验人们道德修养的准则。孔子推崇周礼,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提倡德治,对射礼进行补充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礼”思想。射礼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个稳定的文化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射礼比赛,射技放在第二位,道德居于首位。君子之争的体育观念是中国体育伦理一显著特色,射礼的核心实为情性文化中的竞德、竞礼,体现了射箭这种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方式的重情性特征。

3.1.2 武德先行、尊师倡仁的武术。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代表性项目,武术以中国古典传统哲学和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极力提倡以“仁义”精神为核心的武德观念,讲究内外兼修,动静并练,技击手段,并注重整体全面,踢打摔拿综合运用。身心兼修,道德先行,礼让为要等都是中国武术精神。以“仁”为核心的武德思想始终贯穿在中国的武术之中,中国武术“尚德不尚力”强调武德从而让习武者追求人格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文化精神,传统的武术思想中存在大量的“练武先修德”的观点。在比武之时的礼仪,其实质是传递表达方对仁的理解。“择徒拜师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师徒的伦理关系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中被衍传着。只有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才算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传统武术对于择徒的道德要求,是构成传统武德的一个重要基础,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传统社会中被普遍认同的日常道德伦理[8]。”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正是情性文化的一种表现。贯穿中国武术的武德思想显示出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完全符合伦理学的生命原则与善良原则的。

3.1.3 道德教化寓于游戏的木射。木射,又称“十五柱球戏”,是我国唐代的一种室内球类运动。游戏方法是:用木球从地面上抛滚去打立于一定距离之外的十五根小木柱。十五根木柱分成两类,一类为十根,上面分别写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个红字;另一类为五根,分别写有“傲、慢、吝、贪、滥”五个黑字。木球击中红字者为胜,击中黑字者受罚[9]。从中可见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的直接体现。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此心即德,亦是道。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道”、有“仁”,把道德化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木射正是将伦理道德的情性观念寓于游戏之中。

3.2 重和谐统一的中国传统体育

3.2.1 讲究和谐、重棋风与棋德的围棋。围棋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先秦称围棋为“弈棋”,简称“弈”。两晋南北朝被认为是我国围棋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高峰时期。唐代是我国围棋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各阶层都普及围棋。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深渗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唐朝以来,琴棋书画已经成为文化艺术修养的标准,对中华民族文化追求、文化构成和文化心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棋高雅、深邃,着眼于情趣,根深于意境,因此一直被人们视作修身养性的工具。“棋手对弈,每下一子,都要考虑到大小、高低、虚实、缓急、攻守、死活,力求使每个子达到最佳最和谐的效果[10]”。高手对弈,注重沉稳、棋风飘逸,端庄潇洒的姿态和彬彬有礼的风度。可谓自我修为与和谐。《棋经》道“胜不言,败不语,振谦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都是在满足和克制心理的需要,围棋文化中“和谐”的思想、辩证的哲理和游戏方式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无论表达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还是注重棋道礼仪和棋德修养都彰显着明显的情性文化特征。

3.2.2 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国传统养生倡导通过形而下的肢体行为来达到形而上的人格道德修养。“《淮南子》中的‘六禽戏’、东汉华佗的‘五禽戏’、南北朝时期的‘六字诀’、宋代集大成的‘八段锦’、明代流传社会的‘易筋经’等一脉相承,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的发展脉络[11]”。在诸多的以养生为主的传统体育活动中,强调的是“澄心如镜”、“守志如一”、“形随神游”,而极少有单纯锻炼人体外形的活动。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与实践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调道德修养的养生价值方面,重形体与心性之和,二者兼备,表里相济,身心和谐。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的实践活动,为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反映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形神关系、动静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哲学思考。

养生观念基本为:形与神俱、形神兼养,意念引导,心神宜静,崇尚自然、顺应四季,阴阳平衡、动静结合。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主张把保养精神放在首位,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气功在修炼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传统的阴阳学说,按照四季阴阳、昼夜时辰阴阳、病情阴阳、人体经络阴阳等多种阴阳关系进行修炼。着重强调“精、气、神”,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以人类自身的情感及思维作为出发点,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3 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武术。中国的武术目的为了自卫和“止戈”,谦和含蓄是习武者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和人生态度。“作为‘德艺双修’的技术,武术不仅教人‘如何打’,其宗旨更是让人理解‘如何才能不打’,揭示了和谐的相处的意义[12]。”在对抗竞艺时,讲究出手不伤人,点到为止地强调人际关系的宽容、融洽与和谐。以武会友、先礼后兵等观念在武术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武术中仁礼谦让及注重和谐统一同为情性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3.3 以人为本,强身体,调生活、近自然、释情怀的中国传统体育

登高是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重阳节举行,属节令性体育活动。重阳登高在汉代已形成习俗。唐代,在重阳登高的同时,还鼓励人们讲武习射,锻炼骑术,此风沿袭到清代。直到近现代,仍沿用重阳登高习武的风俗,有的地方定九月九为“体育节”,使登高成为民俗赛事[13]。一则为爬山开拓视野,而其深层的意义则在于取登高活动中的步步高升之意,是一种美好的祝愿。登高习俗早在我国节日习俗中,无论在民俗心理上,还是在民俗实践上,均具有生命活力,均包含了民众对生命精神的不懈追求,因此,它不仅在民众那里得到普遍流行,而且还被许多文人纳入到抒发情怀的诗文笔墨中。这种民俗现象,在唐代尤为盛行,当时以登高为主题或涉及到重阳登高习俗的诗篇有很多。历代文人骚客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之时,留下很多激动人心的诗篇。譬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避山岳,了然楚汉分。”生动地描写了登高的情景。客居他乡的王维《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百年来,这些诗篇一直为人们传诵。

登高的实践、实用之义,即强身健体,郊游散心,调节生活的节奏。纯以旅游为精神需要、消遣享乐的意识形成,山川景物的形式之美便逐渐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性格、心境、情操移植于自然,自然界的相对恒定不变给人以安详宁静的暗示。登高怀远情感内容同社会生活的变化、国家的分合治乱有着基本同步的规律。登高这项民俗的健身活动从而转化为一种关心家人平安的动因而泛化为对所有亲人故交的遥念,定型为登高的体态语言和怀远的情绪模式,由于情性的发达,这也造就了中国几千年来抒情文学的发达。登高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境界,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同时又将个人与人、社会在情感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情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3.4 以艺术为特质的中国传统体育

“艺术化的体育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生命力[14]”。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以艺术为特质,陶冶精神生命,通过心理结构与外界审美相互对应,引发艺术美感。体育的艺术化实为对人类身体、精神、社会生命的体现和完善。“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不必考虑其实用价值,这就使得人们在创造艺术品时拥有了充分的自由,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品质的艺术品来[15]。”体育和艺术的融合是体育艺术化最直接的手段,体育活动的艺术化丰富了体育的表现形式,在不改变体育本质属性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审美价值。

3.4.1 形式美和意蕴美兼具的武术。武术把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与心、神、意、气巧妙合一、高度和谐,这是武术艺术化的一种标志。“分析艺术武术的历史成因,认为是人的心理需要成就了武术的艺术属性,是人的审美态度强化了武术的艺术功能[16]”。武术套路作为中华武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武术套路的起源与形成是在狩猎、劳动的基础上,受军事战争、巫术、模仿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的[17]。”汉代末期,武术为了表演的需要,出现了大量脱离实战而服从表演的技巧。魏晋之后这一趋势得到了发展,标志着习武练习具有了审美的要求,具有了高度艺术化的动作。吴松,王岗等在《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的初探》中通过审美学和文化学视角对“武术意象”进行探究,认为中国武术有着深刻的审美观念和鲜明的艺术属性[18]。“在武术套路中,形式美表现为:齐整,参差,主次,均衡,对称,对比,呼应,比例,协调等[19]。”通过运用动与静,起与落,快与慢,高与低,刚与柔,进与退,转与折,收与放,挺与含,虚与实,轻与重之间的对比表现变化,从不均衡中寻求均衡,相反相成,在对比中寻求统一,增强了其艺术性、感染力。

3.4.2 形式丰富、风格别致的舞龙舞狮。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狮子经过中华民族的世代演绎,也成为一种和中国龙一样的图腾,舞龙和舞狮成为中国传统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具有“北刚南柔”的艺术特征。北方的龙造型雄伟、线条刚劲、色彩内敛,表演形式注重动作力度的展现。南方的龙造型精致、线条多曲线、色彩鲜艳、表演风格讲究形式多变、潇洒灵巧。中国舞龙形式非常丰富,针对龙的舞法,各地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一般常见动作为“双龙戏珠”、“金龙绕柱”、“滚龙”、“盘龙”等样式。舞狮同样具有南北之分,北狮动作雄壮威武,风格细腻柔和;南狮动作灵巧活泼、难度高。南北方在龙和狮的外形,舞龙舞狮时的动作形式,以及舞龙舞狮参与者的内心情感的投入上,均表现出这两种民俗体育活动艺术化特征。

4 结束语

从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情性特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以伦理道德为前提,普遍自觉于道德,是强调天人合一、重和谐、满足伦理、情感需求的文化。道德统治、伦理观念、情感生活、艺术样式被充分地显现出来,又注重人本位的健康,情感被普遍自觉。与以实现自我,挑战自然主要目的西方竞技体育相比,中国传统体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情感的表达,以竞德为主、竞技为辅。在目前多元体育文化共存的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态势中,通过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情性特征这一文化结构本质属性的研究,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构认知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是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基础,是对中国体育传统文化归属的认知和情感的依附。未来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需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走向,才能不偏离其文化的本质属性。在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前提下,与其他体育文化进行平等对话,让更多的民族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1]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2]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4):104.

[3] 黄莉,孙义良.从中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审视中国体育文化[J].体育科学,2008,28(2):3.

[4] 曹世潮.国家、文明及人类的命运——已往6000年及未来120年的世界文化形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5] 曹世潮.中国人——性情中人的精神与气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10.

[6]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24.

[7] 朱哲.中国文化讲义[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

[8] 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

[9] 董时恒.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隋唐五代体育条[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40.

[10] 张孝平,毕亚旭.围棋文化的启迪[J].体育文化导刊,2006(3):87.

[11] 王震,邱丕相,李志明.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25(7):49.

[12] 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2008,15(10):92.

[13] 高天星.中国节日民俗文化[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230.

[14] 吴建平,崔国文.论体育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9(9):109.

[15] 胡小明.体育与艺术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8,28(10):5.

[16] 陈春娣,乔凤杰.作为艺术的武术[J].体育科学,2007,27(6):77.

[17] 宋丽丹,姜雪婷.传统武术套路起源问题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9):76.

[18] 吴松,王岗,张君贤.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对中国武术艺术理论的初探[J].体育科学,2012,32(5):87.

[19]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39.

猜你喜欢

情性武术传统
刘月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荷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先秦至金元时期“情性”说述评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