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究因 方能明理——一道中考选择题的错因分析
2014-02-01浙江省宁波市宁波东海实验学校陈明儒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陈明儒
追根究因 方能明理
——一道中考选择题的错因分析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陈明儒
一、缘起
暑假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会上,其中区内有位Z教师发言,主题是关于2013年宁波市中考数学卷的评价,在讲到第12题(选择题)时,介绍了两种解法,实录如下.
题目:7张如图1所示的长为a,宽为b(a>b)的小长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不重叠地放在矩形ABCD内,未被覆盖的部分(两个矩形)用阴影表示,设左上角与右下角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差为S,当BC的长度变化时,按照同样的放置方式,S始终保持不变,则a、b满足( ).
图1
图2
解法1:如图2,记左上角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右下角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S2,AG=x.S=S1-S2,AD=BC=x+a,EC=x+a-4b.S1=3bx,S2=a(x+a-4b).因此,S=S1-S2=3bx-a(x+a-4b).由题意知:当BC的长度变化时,x也随之改变,现不妨取x=a,x=2a,因为S始终保持不变,所以,3ab-a(a+a-4b)=6ab-a(2a+a-4b),整理得a2-3ab=0,解得a=0或a=3b.
因为a≠0,则a、b必须满足a=3b.因此,选B.
解法2:前面部分同解法1,不妨取x=a,x=4b,则3ab-a(a+a-4b)=12b2-a(4b+a-4b),整理得a2-7ab+12b2=0,解得a=3b或a=4b.所以,问题的答案是:B或D.而试卷的标准答案是B,Z教师发现解法2有问题,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他就征询下面听课的老师:“解法2错在哪里?”
二、探究
读者不难发现,解法1与解法2一脉同源,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与探究.首先,想到将两个答案中的等量关系分别代入图2检验.
当a=3b时,将左上角阴影部分平移至右上角(如图3),发现上下两个黑色矩形一边相等且都为3b,另一边长始终相差b,则对应的面积之差为3b2,为定值,符合题意.
图3
再看,当a=4b时,同样将左上角阴影部分平移至右上角(如图4),上下两个黑色矩形一边相等都为x,另一边长DF与CF相差b,则对应的面积之差为-bx.因此,当BC的长度变化时,x也随之改变,即S=S1-S2=-bx发生改变.所以,a=4b不符合题意.至此可以肯定,解法2是有问题的.
图4
那么,错误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回头看解法1与解法2,发现解题方法一样,但变量x选取的实数值不一样.在解法1中,因为a≠0,所以a≠2a,也就是说,变量x取了两个不同的实数,即在这个过程中线段BC确实发生了变化;在解法2中,a与4b的大小关系不确定,因此,有两种情形,即a=4b与a≠4b.若a=4b,则变量x表面上取了两个实数,实际上只取了一个值,即线段BC的长没变,不合题意.错误的原因找到了,就是解法2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把要求证的结论,先进行假设,是一个典型的循环论证.那如何改进、完善解法2呢?其实,只要将假设“不妨取x=a,x=4b”改为“不妨取x=a,x=4b(a≠4b)”即可.
三、再探究
问题找到并解决了,如果作为一个教学的素材,是否本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问题本身还蕴含哪些数学价值?有哪些教学启示?之后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再探究.回顾上述两种方法,本质是变量x取两个不同的正实数,得到一个等量关系,而后化简、整理,导出关于a与b的关系式.那么x取1、2,化简、整理的过程不是更简单吗?
解法3:(前面同解法1)不妨取x=1,x=2,则3b-a(1+a-4b)=6b-a(2+a-4b),整理得a=3b.
解法3中不会出现关于a、b的二次方程,无需因式分解,变形过程简捷,显然,比前面的方案更好.
再回到题目中的题设:“当BC的长度变化时,按照同样的放置方式,S始终保持不变”,因为线段GD为定值,上述题设等价于“当AG的长度变化时,按照同样的放置方式,S始终保持不变”,用函数的视角说明S是关于x的函数.由解法1,可以整理得:
初看,发现S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依据一次函数的性质,S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或增大而减小).而实际问题是:“当x的长度变化时,S始终保持不变”,因此,一次函数y=kx+b中的k=0,所以,3b-a=0,即S是一个常量函数.至此,就找到了解决本题的一般的代数方案.
解法4:记左上角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右下角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S2.设AG=x.AD=BC=x+a,EC=x+a-4b.S1=3bx,S2=a(x+a-4b).因此,S=S1-S2=3bx-a(x+a-4b)=(3b-a)x-a(a-4b).由题意知:当BC的长度变化时,按照同样的放置方式,S始终保持不变.即当x取任意正实数时,S=(3b-a)x-a(a-4b)为定值.因为-a(a-4b)为定值,所以3b-a=0,即a、b必须满足a=3b.
到目前为止,上述想法都纠结在代数领域,所涉及知识不外乎整式、方程及函数,即数与代数的范畴.再看原题目的背景,是个几何图形,提醒笔者从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经过探究,就有了解法5.
解法5:因为矩形HBEM、矩形FDGN的面积均为定值,当S为定值时,矩形AHFD与矩形HBCF的面积之差也为定值,而公共边HF是变化的,所以,边AH=BH,即a、b必须满足a=3b.
这就是整体的解决方案(即数学中的整体思想).具体的解题过程如下.
因为矩形HBEM和矩形FDGN的面积分别是4ab、3ab,为定值,所以它们的面积差ab也为定值.因此,当S为定值时,矩形AHFD与矩形HBCF的面积之差也为定值,而实际上矩形AHFD与矩形HBCF的面积之差为AD×AH-BC×BH=3b(x+a)-a(x+a)=(x+a)(3b-a).当x取任意正实数时,要使代数式(x+a)(3b-a)为定值,3b-a=0,即a、b必须满足a=3b.
考试时学生估计不会想那么多、那么深刻,因为本题是个选择题,那就用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当a=3b时,S=S1-S2=3bx-3b(x-b)=3b2,为定值,故选B.
四、几点启示
1.小题目,大价值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整个数学始终围绕‘数’与‘形’这两个概念的抽象、提炼而发展”,这两句话很好地阐释了数学的本质.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解题研究及命题备考要始终抓住这条主线.本题虽小,是道选择题,但解题过程中时时都需要进行数和形的思维转化.本题的命题意图非常明显:体现数学的本质,体现数学教学的教育价值,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道难得的好题,再一次让我们体验了“数借形直观,形借数入微”的真谛.
2.小题目,好素材
现在普遍的教师教学生态: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订正作业(或个体辅导);教研活动是应付参加的多,有时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时还带着作业;教研文章五年内没发表一篇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非常重视,其中把教科研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这些教师都说没时间写,最主要的还是说没写作素材.正如裴光亚老师说的:“素材从教学活动中来,这些包括解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研活动及读书”.笔者的亲身感受是从这些活动中去留意,勤积累,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就可以写出包含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本文就是一个好的范例.因此,没有理念,无以致远.
3.小题目,大考验
本文中的考题,虽说是道选择题,有些试卷的分类解析把它归结为整式运算,其实从代数知识去深入分析,发现实质上是有关函数的问题;若从形的角度去审视,借助研究几何的重要方法:图形平移,实质上是图形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样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解题时要站在数学的高度去俯视那些简单问题,做到浅入深出,在教学时又要做到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探究.没有知识的高度和厚度,更是无法前行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裴光亚.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书房与教室间穿行的教研人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
3.陈明儒.突出过程孕育 借助推理催化——《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实录与思考[J].中学数学(下),2013(7).
4.陈明儒.揆情度理 拒绝平庸——以一道填空题的解题分析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