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探究进行到底——由角的分割引发的三角形相似问题的探究

2014-02-01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邹施凯

中学数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花圃钝角结论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邹施凯

将探究进行到底
——由角的分割引发的三角形相似问题的探究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邹施凯

一、引言

2013年11月,江苏省教研室网络教研平台——“教学新时空”栏目邀请了几位资深嘉宾,对“数学探究”教学做了一次专题研讨,旨在通过对数学探究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对探究教学的思考,增强大家对探究教学的认识,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感触颇深.下面就让我们从本次活动的开场白出发,结合角的分割引发的三角形相似问题,谈谈探究性教学.

主持人:请问邹老师,你选择“数学探究”为今天研讨的主题,原因是什么?

笔者:从事数学教育二十多年,最让我对数学教育充满感情的是“三维数学思想”,它是我通过多年实践所积淀的教学主张,“数学探究”式学习正符合这样的思想理念.在“三维数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和我的同事都尝到了“数学探究”的甜头,它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新课标”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前,虽然大家对以上四个目标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不代表对每一个标准和每一个标准的支撑点的理解都很到位.因此,我想借助今天这个平台,就这个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共同提高对“数学探究”教学的认识.

嘉宾A:从数学探究课的本质研究看,数学探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往往解决一个探究性问题并不困难,但如何设计探究情境、组织问题串却大有文章可做.

嘉宾B:从数学探究课的实施现状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探究式教学所用时间与常规用时的矛盾,使得实际探究课有很大的“机动性”,常常有说起来重要,但忙起来却顾不到的现象发生,所以认真研究“数学探究”教学很有必要.

主持人:下面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由角的分割引发的三角形相似问题的探究”的教学视频.

二、教学片段实录与点评

1.新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数学是一种冰冷的美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通过角的分割来探究这样的美丽,在探究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课前讨论的问题.

花圃问题:如图1,校园内有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块正三角形的空地,现打算把它们分别种植成三种不同颜色的花圃,且使得每种颜色的花圃所形成的图形为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忙设计一下吗?

图1

生1(代表):看起来似乎无从下手,我们小组的同学还没有想到可行的办法.

生2:我们小组也是.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究,我们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了!

点评:教者在课前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基本处于思考,多数处于迷茫,部分处于“绝望”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为探究做心理上的准备.

师:如图2,(PPT出示)在△ABC中,∠A=50°,∠B=60°,△A′B′C′中,∠B′=60°,∠C′=70°,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图2

生3:相似,因为在这两个三角形中能找到两对角相等.

师(追问):能具体一点吗?

生3:在△ABC中,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C=70°,结合条件可知∠B=∠B′,∠C=∠C′,所以两三角形相似.

师:回答得很好!

点评:设计如此简单的题目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生熟悉两个知识点: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找两组角对应相等.这两个起点低、发散性强的基础知识,能增强所有同学积极参与问题探究的自信心,为探究问题做知识上的准备.

2.建模的思想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本上的问题(八年级下册课本P123第15题):如图3,有两个分别涂有黄色和蓝色的△ABC和△A′B′C′,其中∠C=∠C′=90°,且两个三角形不相似.问:能否分别用一条直线分割这两个三角形,使△ABC所分割成的两个黄色三角形与△A′B′C′所分割成的两个蓝色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如果能,请设计出多种分割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图3

师:假设∠A=60°、∠B=30°,∠A′=∠B′=45°,现在就请大家分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分割,并完成在导学案中.

小组1分割图形展示(如图4).

图4

小组2分割图形展示(如图5).

图5

师:请这两个小组的同学对各自的分割方法作适当的说明.

生4:我们在一个三角形最大的角中割出另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具体思路为:如图4,在∠ACB中割出一个45°角,在∠A′C′B′中割出一个30°角,“生产”出的都含有45°和30°的两个三角形必然相似,剩下的两个三角形经验证也相似.

生5:我们先分别找出两个三角形中的最小角30°和45°,然后在两个三角形的次小角中分别割出45°角和30°角,形成如图5所示的△ABD与△A′B′D′,这两个三角形相似,△ACD与△B′C′D′也相似.

师:说得都很好!你们的分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稍停顿)“割大出小”.请大家继续思考:如果我们抓住△ABC和△A′B′C′中的∠A+∠B=∠A′+∠B′(板书),即60°+30°=45°+45°,移项后就得到60°-45°=45°-30°=15°,你能结合图形解释分割的依据吗?

生6:“60°-45°”就是在△ABC的60°角中割出45°角;“45°-30°”就是在△A′B′C′的45°角中割出30°角,从而形成△ABD中有45°角,△A′B′D′中有30°角,并且其差均为15°,再结合∠C=∠C′=90°,可得所分割成的两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点评:确定好三角形锐角的度数后,学生的探究容易上手,同学们几乎都能看出“-”的几何意义,在分割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另外,从课本习题出发,让学生分组展开探究,从中发现、归纳分割图形的方法,为后续探究积蓄技能,体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分割思路.

师:归纳得很好!请大家用这样的分割思路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探究1:把课本习题中的条件改为:如图6,在两个锐角三角形中,如果∠C=∠C′=60°,其余条件不变,是否可以分割?

图6

师:同学们,为了便于分割,我们仍然可以假设两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生7:假设∠A=70°、∠A′=85°,则∠B=50°、∠B′=35°.

师:好!请大家在这位同学的假设前提下进行探究.

教学说明:一会儿工夫,各小组纷纷完成自己的作品,其中某小组作品展示如图7所示.

图7

生8:由条件可知:∠A+∠B=∠A′+∠B′=120°,即70°+50°=85°+35°,然后找出较小角度数:35°和50°,移项得:70°-35°=85°-50°.其意义就是在70°角中割出一个35°角,在85°角中割出一个50°角,且使得割出的35°角和50°角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师(追问):如果不给出两个三角形中另外4个角的度数,你还能分割吗?

生8:能.

师(追问):为什么?

生8:因为原来的两个三角形不相似,所以不可能出现第二组角对应相等,无论角的大小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在较大角中割出较小角.

生9:老师,我还有一种不同的分割方法,就是把50°角和85°角进行分割.

师:请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并作简单的说明.

生9:由70°+50°=85°+35°,可以得到:50°-35°=85°-70°=15°,如图8,就是在50°角中割出一个35°角,在85°角中割出一个70°角,且使得割出的35°角和70°角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即可.

图8

师:太棒了!同学们,这位同学已经完全掌握了分割的方法:“找小割大”,真不简单!有了这次分割的经验,请大家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

探究2:如图9,在两个钝角三角形中,如果∠C=∠C′=120°,其余不变,是否可以分割?

图9

点评:当学生归纳出分割的思路“先找小角,后割大角”后,学生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信心更足了!很多同学面露喜色,跃跃欲试!

一会儿工夫,不少小组已经分割成功,现选两小组作品展示如下.

A组:

图10

生10:如图10,我们假设∠A=40°、∠A′=50°,则∠B=20°、∠B′=10°.由∠A+∠B=∠A′+∠B′,即40°+20°=50°+10°,移项得:40°-10°=50°-20°=30°,所以在40°角中分割出10°角,在50°角中分割出20°角,且使得分割出的10°角、20°角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分割剩下的30°角和120°角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形成两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生11:也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分别计算出∠1、∠2均为30°.

B组:

图11

生12:如图11,我们小组也假设∠A=40°、∠A′=50°,则∠B=20°、∠B′=10°.由∠A+∠B=∠A′+∠B′,即40°+20°=50°+10°,移项得:20°-10°=50°-40°=10°,所以在20°角中分割出10°角,在50°角中分割出40°角,且使得分割出的10°角、40°角在同一三角形中,分割剩下的10°角和120°角在同一三角形中,形成的两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师:两组同学的分割方法都是正确的,同学们能先抓住小角再移项,用“数”的运算去指挥“形”的分割,太好了!请大家接着思考.

探究3:就以上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你能否分别总结出一般性结论?

生13:这三种三角形都能分割…….

教学说明:学生叙述的同时,老师边补充边板书,使大家形成共识,归纳出阶段性的结论.

结论1:任意两个三角形不相似,只要有一组角对应相等,都可分别用一条直线分割这两个三角形,使分割得到的两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师:同学们,我们正行走在美丽花圃的途中,离解决花圃问题已经不远了,请大家接着探究下面的问题.

点评:在成功分割两个直角三角形后,接着分割两个锐角三角形和两个钝角三角形,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方法,运用类比思想进行探究,为进一步推广分割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验证,形成技能,也为后续探究再做准备.另外由直角三角形到锐角三角形,再到钝角三角形,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辩证的思维

探究4:对探究2中的两个钝角三角形,如果∠C=∠C′=120°,能否分别用两条直线分割这两个三角形,使得被分割成的三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图12

生14:如图12,在探究2中A组分割的基础上再作直线CE和C′E′,使得∠3=∠4,即可得到三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它们分别是:△ABD与△A′B′D′、△CDE与△C′D′E′、△ACE与△A′C′E′.

师:此时△ACE与△A′C′E′为什么相似?

生15:∠CAE=∠C′A′E′,∠ACE=∠A′C′E′.

师:有道理,请大家接着探究下面的问题.

点评:学生在探究2的基础上,进一步对△ACD与△A′C′D′进行分割,设置了合理的探究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也为后面的进一步探究再做铺垫.

探究5:如果两个钝角三角形中∠C≠∠C′(如图13),能否分别用两条直线分割这两个三角形,使得被分割成的三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图13

师:为了便于分割,我们可以先假设两个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

生16:设∠C=110°、∠C′=125°,同时令∠A=40°、∠B=30°、∠A′=35°、∠B′=20°.

师:请大家首先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割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生17:用“割大出小”的思路,在∠A中割出20°角,在∠A′中割出30°角,使得△ABD与△A′B′D′相似(如图14).

图14

师(追问):接着怎么分割?

生17:剩下的问题就是在△ACD和△A′C′D′中进行分割,由于这两个三角形中有∠CDA=∠C′D′A′=50°,所以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熟悉的问题,用结论1即可解决.

师:具体怎么解决?请大家在导学案上画出分割线.

生18:如图14,在△ACD和△A′C′D′中,因为20°+110°=5°+125°,所以20°-5°=125°-110°,即在∠CAD中分割出5°角,在∠A′C′D′中分割出110°角,此时△ACE与△A′C′E′、△ADE与△C′D′E′相似,结合前面得到的△ABD与△A′B′D′相似,共有三对三角形相似.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分割的思路.

生19: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分别找两个三角形中的最小角,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进行分割,构造出一对相似三角形和另一对只有一组角相等的三角形;第二步,在只有一组角相等的三角形中运用结论1再分割即可.

师:由上面的5个探究,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归纳的同时,老师边补充边板书)

结论2:任意两个不相似的三角形都可分别用两条直线分割,使分割得到的三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解决课前提出的花圃问题?

生(齐):能.

探究6:校园内有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块正三角形的空地,现打算把它们分别种植成三种不同颜色的花圃,且使得每种颜色的花圃所形成的图形为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忙设计一下吗?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图15

点评:经历了前面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探究和结论1、结论2的归纳,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分割图形的方法,对于花圃问题的解决自然水到渠成.

师:在课本原题中,两直角相等,我们不仅可以看成相等,还可以看成互补,对不对?

生(齐):对.

师:请问,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对角互补,我们是否可以分别用一条直线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所得的两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如果能,你还能归纳出什么结论?请大家课后继续钻研,将探究进行到底!

三、教学内容的简略分析

数学探究,是一种发现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形成解释并获得答案,从而发现一些数学的规律.在本课例中,教者的任务就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探究的冲动之中.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笔者给出两条探究线索.一是指导学生学的明线:即“校园里有两个三角形空地,要分割成三对对应相似的三色花圃,如何分割?”在教学设计上,先提出这一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指向鲜明;二是指导教师教的暗线:“原教材八年级下册P123第15题”,它既是本节课探究教学的源头,又是教材给出的一个通过探索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施探究活动时,笔者又设计两大探究板块.一是有条件分割出两对三角形相似得出结论1,二是无条件分割出三对三角形相似得出结论2.两大探究板块,阶梯式设计若干可探问题,层层深入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享受问题解决的乐趣.在结论1的探究板块,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笔者设计了分割花圃、相似判定、问题探究、构建模型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为得出结论2,先在钝角相等的两钝角三角形中,提出用两条线分割,得到三对三角形相似,让学生从分得两对三角形相似,到分得三对三角形相似,实施简单的辩证思维训练,然后对两钝角三角形中钝角不相等,提出用两条线分割得三对三角形相似,引导学生实施步步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得出结论2,而且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掌握了分割图形的方法.

另外,结论1、2的得出,都是用“分不等角”的办法来实施的.可能会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用“分相等角”的办法,我们还会得出什么结论?因此,在本节课最后,笔者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留给学生课后探究.请问: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对角互补,我们是否可以分别用一条直线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所得的两对三角形对应相似?学生通过课后的探究,可把结论1拓展成:任意两个不相似的三角形,只要有一对角相等或互补,都可分别用一条直线分割这两个三角形,使所分割得到的两对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探究教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针对脱离儿童生活经验、纯知识灌输的美国传统教育,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笔者理解的初中数学探究,就是以“探索研究”中问题解决为由头,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说创新是有点空的,探究就是实的.对数学学科而言,图形的研究、定理的得出、问题的展开,都是很好的探究载体.按照笔者提出的三维数学思想的理念,学生“学会”数学知识都是暂时、被动和有限的,而“会学”数学知识才是长远、主动和无限的,通过“数学探究”促使学生会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从“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讲,数学探究贯穿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当中,没有“数学探究”就没有“问题解决”,更没有广泛深刻的“数学思考”.数学探究,既是目的,更是手段.通过数学探究,我们不仅可以对教材中“探索研究”问题有一定认识,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还想就教学中彰显的三维数学思想中的“三思学习法”做一点解释.一是“建模的思想”.要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就必须对所探究的问题,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结论1、2的得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总结,给人以清晰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模型的建构,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二是“辩证的思维”.辩证的观点是智慧的象征,学力的提升依赖辩证的思维.本课例中的探究由特殊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由有相等角到没有相等角,由分割少到分割多,这些都是辩证思维的结晶.三是“化归的思路”.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问题转化的过程,学力的提升都融合在问题转化的过程中.本课例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导学线索中花圃分割的问题,其解决的过程就是将分割得三对三角形相似的问题先化归成两对,进而再使用结论1转化成三对.可以这样说,三思学习法是我们在数学探究中提升学力的重要方法.

五、随感随想

数学探究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它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结论产生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事实上,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教材中,不仅章节最后的“探索研究”是数学探究的良田,而且在数学问题呈现的过程中,教材中所没有的若干“探索”问题,也是数学探究的沃土.

在实际教学中,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老师们很少有时间对教材中的“探索研究”问题进行剖析与延伸.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搞一两个这样的示范,筛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觉得数学好玩、数学很有意思.当然,一个成熟的探究问题,必定是教者专心研究的成果,为提高数学探究的质量,教者必须先行研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修为,不断追求问题解决的最高境界.每个孩子都是有待开采的“金矿”,教者要努力把本领显在学生潜能的充分挖掘上.要努力把内功下到对探究问题的深度掌控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是主体,精心预设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灵活的生成空间,以最大化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的潜力,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坚信给他们一个机会,学生一定会还我们一个奇迹!所以,兴趣是老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需要说明的是,本节课对最后一个引发继续探究思考的铺垫做得还不够,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足.通过这节课的录制,以及近年来的教学研究,笔者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探究问题不能满足于几节课,应把探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甚至学生学习的一生.如何生成学生的“数学探究”空间,对于我们数学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1.喻平.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涂荣豹,季素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花圃钝角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数学能力月月赛(6)
在“拼”中解决问题
母亲的花圃
虎伯的花圃
结论
花圃的面积
哆啦A梦的百宝袋
一道国家集训题的简证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