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淤地坝在山西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与效益

2014-01-31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12期
关键词:淤地坝泥沙山西

谢 畅

(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 一坝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15.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10.8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9%。特别是北起右玉南至乡宁沿黄河一带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淤地坝作为减少入黄泥沙的主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在山西得到了大力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淤地坝在山西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与效益

(1)拦截泥沙,减少淤积。水土流失是导致江河湖库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清乾隆陕西道监察御史胡定在其“汰沙澄源”论中就认为:“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峡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带破涧中。”而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减沙措施。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淤地坝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山西汾河水库从1960年投入运行到1985年间,库内淤积泥沙3.1亿m3,占库容的43%,占设计堆沙库容的90%,严重地影响了水库的防洪、供水和省城太原市的安全。在经过专家几次实地考察之后,认为解决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的根本措施就是在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决策。经过近两期20年治汾,共完成初步治理面积2 032 km2,水土流失治理度由15.2%提高到44.7%,林草植被覆盖率由14.7%提高到30.0%,汾河水库年入库泥沙由1 148万t减少到380万t,入库泥沙较治理前大为减少,大大延长了水库使用寿命,基本实现了“拦沙保库”目标。在各项水保措施中,淤地坝的拦沙效果最为明显,两期治理共建设淤地坝157座,坝控面积达到470 km2,有效地拦截了上游泥沙。治汾期间,每年减少清淤费用5 965万元,累计节省费用11.93亿元。

(2)上拦下保,淤地治滩。2003年,国家启动实施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山西开始大规模建设淤地坝。加上其他项目修建和历史上修建的淤地坝,截至目前山西共建有大中小型各类淤地坝1.8万多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2 023座。这些大中型淤地坝在沟道中发挥着“枢纽”作用,特别是骨干坝的设计防洪标准均在200年一遇以上,对坝下游形成有效保护。同时,沟道坝系工程通过大中小坝合理布设,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防御自然灾害体系,可有效防洪缓洪,固沟防冲,上拦下保,为上下游开展沟道治理创造了条件。为此,山西在淤地坝建设的基础上,配套实施了坝滩联治、沟坝地治理等项目,将淤地坝上拦下保的控制性作用发挥到极致。具体做法是:在淤地坝的上游淤成肥沃的坝地;对淤地坝下游的荒滩、荒地和瘠薄滩地,加厚土层,提高标准;对已成的坝滩地,建设排洪渠,防洪保收;对有常流水的沟道,开挖排盐、排碱渠,防止下湿和盐碱化;对蓄水的淤地坝,配套灌溉渠系,进一步将坝滩地变为水浇地。用这些办法,打造出了许多精品工程。近5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坝滩地整治,建成高产、优质坝滩地3 000多hm2,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增产增收,富民惠民。淤地坝所淤之地聚土、聚水、聚肥,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高产稳产,能够快速有效增地、增产、增收。因此,群众中有“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等说法,并将淤地坝称为“粮囤子”“钱袋子”。研究表明,坝滩地土壤含水量相当于坡耕地的2.5倍,氮、磷、钾和有机肥含量分别是坡地的2.2、5、6.2和2.3倍。坝地产量一般年份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6~10倍。干旱年份坡耕地单产150~300 kg/hm2,甚至颗粒无收,而坝地的产量还能达到3 000 kg/hm2以上。稳产高产的坝系农业能够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满足农民的基本粮食需求,缓减林牧用地矛盾,从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每新增1 hm2坝地可以促进6 hm2左右的坡地退耕。

临汾市汾西县历史上就有建坝的传统,目前全县共建成骨干坝26座,中型淤地坝26座,小型淤地坝72座,还配套建设了8 000多座生产坝,淤成沟坝地4 200多hm2,年产粮3万多t,惠及全县12.5万农民。正因为淤地坝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老百姓对淤地坝工程建设也非常支持、拥护。

(4)蓄水保水,滞洪流清。淤地坝工程运行前期利用蓄水可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业用水,对水资源缺乏的黄土高原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有效的滞洪,能够增加地表径流入渗率,将洪水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一部分转化为清水,通过泄水建筑物,排放到下游沟道,增加了沟道常流水,有效地补充了地下水,涵养水源,改善生态。山西一些地方还围绕淤地坝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忻州市宁武县暖泉沟骨干坝是山西省单坝控制面积最大的淤地坝,该坝控制面积47.7 km2,总库容478.54万m3。暖泉沟骨干坝2001年蓄水运行,有0.1 m3/s的清水基流,坝内常年蓄有近190万m3清水,形成水面约70 hm2,从溢洪道常年有不小于0.1 m3/s流量的清水流出。该坝也成为附近乡村的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又在暖泉沟流域上游兴建了1座骨干坝和2座中型淤地坝,形成坝系,对流域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围绕暖泉沟骨干坝,从山顶到滩涂,从农田到村落,开展综合治理,自上而下建立起了立体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并结合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公路等惠民政策,按照“树上坡、粮下川、人出山、畜进圈”的基本思路,对流域内的村庄实行了移民并村,80%的农户、全部学校建设了改厕沼气池,推广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舍饲养殖,由此将暖泉沟流域打造成了清洁型小流域。

(5)以坝代路,沟通两岸。大大小小的沟壑严重影响了当地商品流通和农民群众与外界的交往,是黄土高原地区交通运输及村际间交往的重要障碍,也是乡村闭塞落后的重要原因。淤地坝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其坝顶可以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能有效改善山区农村的交通条件,为老百姓带来了便利,也改善了人居环境。 运城市芮城县东滑淤地坝建成之前,附近4个村庄的农民沟通联系需翻山越岭,与外界交往十分困难,为此村里的农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东滑淤地坝建成后,连通了沟道两岸的道路,改变了过去出村需绕行4 km的交通状况,为3 100多人提供了交通便利,特别是来收购果品的果商不用再绕路翻山,直接就能到田间地头收购,促进了流域内农产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据调查统计,山西省所建淤地坝中,有600多座淤地坝能够以坝代路,相当于建设了600座乡村公路桥。而汾西县更是70%以上的淤地坝能够以坝代路。实际上,只要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坝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农民实际需要,采取增加投资、村民筹资等多种方式,适当增加两岸道路设计,大多数的淤地坝都能达到以坝代路的目的。

2 加强淤地坝安全管理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淤地坝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为规避淤地坝安全风险,长久稳定发挥淤地坝效益,山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将淤地坝这一惠民工程办好办实。

(1)严把质量关,针对过去淤地坝施工建设中有总体技术质量要求、缺少更详细的坝体具体部位和各个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职责要求的情况,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意见》(晋水保〔2008〕557号),在几个关键层面上做了详细规定。

(2)建后抓管护,于2009年推广了临汾市大宁县的做法,将淤地坝管护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了淤地坝管护经费问题。管护经费的补助标准大多为:骨干坝每座每年600~2 000元,中型坝每座每年400~1 000元,小型坝每座每年200~1 000元。

(3)对全省有安全隐患的大中型病险淤地坝采取增加溢洪道、加固维修等措施进行除险加固,并规定凡下游沟道一定距离、一定高度范围内有厂矿、村庄、学校、集贸市场等重要设施和人口集聚区的,不再规划建设淤地坝。

(4)明确责任,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造成危险、谁排除”的原则,规范淤地坝安全责任主体,落实安全运行管护责任,并将淤地坝防汛纳入全省大防汛体系,每年汛期公布责任人。

猜你喜欢

淤地坝泥沙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陕西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遥感解译
泥沙做的父亲
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施工时序安排探讨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战略思考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