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当山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014-01-31曹江源
曹江源,胡 伟,高 博
(1.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 西宁 810001; 2.同仁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青海 同仁 811400;3.同仁县人民政府 办公室,青海 同仁 811400)
南当山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包括同仁县的隆务镇、年都乎乡、曲库乎乡和牙浪乡4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被称为“热贡艺术”诞生、发祥地和“藏画之乡”。介于东经102°02′44″—102°36′57″、北纬35°24′27″—35°36′48″之间,为典型的城郊结合型流域,总面积216.8 km2。地处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的上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结合地带;海拔2 356—4 177 m,平均海拔2 800 m以上。多年平均气温5.6℃、降水量401.4 mm、蒸发量1 379.3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土壤主要有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等。流域内山大沟深、地形破碎,9条主沟道和117条支沟自西向东呈羽状分布,平均沟壑密度2.45 km/km2。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 000 t/km2,水土流失面积158.40 km2,其中中度和强度侵蚀面积达142.55 km2。主要自然植被有青海云杉、紫果云杉、油松、祁连圆柏、桦类、山杨、青杨、波氏杨等,治理前植被覆盖率仅为17.18%。每逢暴雨,洪水夹杂着泥沙沿沟道直冲而下,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及基础设施的安全。2008—2010年的汛期,强降雨形成的洪水和泥石流,冲毁道路、农田、村庄、水利设施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 400万元。
1 综合治理指导思想
同仁县委、县政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将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立足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持续实施好生态战略,重塑江河源绿色生态环境,提高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解决藏区发展基础薄弱现状。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为示范,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根据水功能区划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整合生态建设项目,分类实施,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2 治理情况及成效
2011年同仁县在隆务寺后山设立了6.67 hm2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点,按水平阶、水平沟、大鱼鳞坑等高标准整地,配置了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等高档景观型乔木和花灌木等6万余株,并确保了林地灌溉,当年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保存率达到100%,在安多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得到了同仁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1年底,县委、县政府根据该示范点建设成效,提出了全方位打造南当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西山治理区)的建设目标。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由县政府牵头,捆绑、整合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资金,累计投资6 264.5万元,建设泵站1座、涝池1座、蓄水池5座、晒水池6座、过水涵洞9处,安装变压器1台,铺设压力管线1条1 200 m、供水管网30.9 km,新建道路13.8 km(包括路面硬化8.8 km),完成坡改梯110 hm2、造林1 370 hm2、封禁4 520 hm2,修建谷坊171座、沟头防护17处、护岸墙2 000 m、垃圾池28座、垃圾填埋场2处。
经过2010—2013年的持续综合治理,共根治灾害性沟道1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0 km2,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5%提高到42.88%,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18%提高到44.35%,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 000 t/km2下降至3 000 t/km2,年均可拦蓄径流、增加蓄水178.54万m3,减少土壤侵蚀量12万t,保水、保土效率分别达到59%和40%,年均可增加农牧业产值337.69万元,使治理区内的居民年人均收入提高236元,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3 综合治理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是健全组织抓管理。南当山流域计划治理任务下达后,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水利局局长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林业、农牧、发改、审计、监察局和项目区乡(镇)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为扎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立了办公室、管护组、宣传组三个机构,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负责建设管理、督促检查、情况汇总、信息反馈、沟通协调有关问题等工作;管护组,也即西山管理站,于2011年8月由县政府组建,该站的运行为稳步、持续推进南当山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奠定了基础;宣传组设在同仁县水土保持工作站,负责宣传工作。
二是突出重点抓突破。在治理模式上实现了突破,把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与政府各部门联合推动支持、社会动员和农牧民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为示范,按照“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格局开展项目区的建设,加大了项目整合力度,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同时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成功的技术路线和建设管理经验,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行之有效的新路子。在措施配套上实现了突破,切实落实防洪安全和城镇绿化相结合;山、水、林、田、路、景、城镇周边综合治理,注重造林灌溉体系建设,确保工程建设成效,高标准建成了南当山流域沿隆务镇景观带(500 hm2示范区)。
三是夯实基础抓支撑。在整地造林过程中立足工程建设现有基础条件,并汲取以往多年“造林不见林”的经验教训,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同时对树种进行比选、优化,选择2年生沙棘,并以柠条、红沙柳为主打树种,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效。
四是全面推进抓效益。以培育西山示范片为突破口,点、线、面结合,坡面、沟道立体配置防治措施,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全面优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达到了“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群众”的目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五是用足宣传抓支持。在宣传上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注重宣传效果,做到“三加强”,即加强生态文明和新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加强项目区群众性宣传,营造良好建设氛围;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报刊、网络等扩大宣传影响范围,扩大水土保持宣传的社会覆盖面。在流域综合治理中,注重充分发挥农牧民建设的主体作用,广泛发动机关、部队、企业、寺院等社会各界来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合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构筑了项目区强大的民心基础、社会基础和工作基础。
4 今后的打算
要遵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布置、新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安多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以下措施持之以衡地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三江源藏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一是确保常抓不懈。根据我省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总要求,将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作为同仁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抢抓机遇、精心谋划、争取投入,水土保持部门要积极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建设机制。要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平台,着力整合、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做到心合、力合、拍合,部门联动,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树立协作意识,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全面推动同仁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是健全保障支撑体系。一方面继续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形成水土保持项目不断建设、不断立项、不断补充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强化生态自觉和责任,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明确工作目标,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督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