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介入时机对于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2014-01-30杨春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中医针灸

杨春华

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针灸介入时机对于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杨春华

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医“治未病”一次最早出现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当中,意为应用不同方式预防疾病的产生及发展。这一理论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同时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针灸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手段,使用针法与灸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疾病进行内病外治。其作用机制在于利用人体内经络与腧穴的传导发挥通经脉、行血气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归于平衡,脏腑功能恢复协调,从而发挥其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中提到“无病而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指出在机体未发生疾病时进行针灸可有效激发经络之气,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发生,减轻外邪对机体的伤害并发挥延年益寿的功效。运用针灸治未病选定合适的时机对发挥防病保健具有重要作用,需把握四时之气及五脏应五季的关系适时进行针灸调养或选取相应时机,如一定年龄或特定时期进行针灸以预防疾病。

选定适宜的时令节气使用针灸治疗未病早在古时就已被提出。《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然环境[1]。自然界四时之气变化体现出天地阴阳上升下降以及消长平衡的关系,也会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及疾病的发展都具有一定影响,四时之气变化剧烈时容易产生各种流行病及瘟疫,对正常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即能体现出这一点。《灵枢•岁露篇》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不仅体现自然对人的影响,也突出了人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对自然界规律相适应的本质。人需要健康生活,不受百病侵害都应顺应阴阳及四时变化规律。另外,配合其他方式增强体质,扶助正气,才能能好的应对自然界不断变化所产生的不正之气对机体的影响。

中医中提到“顺五季养五脏”主要是指:春季宜柔肝,夏季宜清心,长夏易健脾,秋季以润肺,冬季以滋肾[2]。春季为万物复苏之季,肝主升发、疏泄,喜条达抑郁。肝气在春季最为旺盛,因此各类肝脏疾病较易在春天发作。使用针灸治未病时一般可选择肝腧、胆腧穴、太冲等肝经穴位,以针刺为主发挥疏肝解郁、行气柔肝之功效,以抒发肝气,缓解抑郁情绪等。另外《养生论》中说到“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由于头部为诸阳之会,许多经脉及穴位汇集于头部,每日梳头对头部穴位也能够起到刺激作用,能够有效发挥疏通经络气血、聪耳健脑、提神明目的作用。夏季清心是指夏季与五脏中心脏的生理功能相应。心主阳气,能够推动血液于脉管中不断循环,发挥濡养滋润脏腑孔窍功能,维持生命活力;心主神明,心气旺,血气充足充养脑髓则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敏捷。心与夏气相应,心火亢盛则易出现心烦气躁,夜不能安睡等症状,因此可选取心经穴位如少商、神门、内关等穴位进行针刺发挥清泻心火安神的功效以养心气。长夏健脾是指长夏之气与脾气相应[3]。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属阴中之至阴。脾喜燥恶湿,主升发,而长夏湿气较盛,容易造成湿邪困脾从而导致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症状[4-5]。因此在长夏之季可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脾经、胃经穴位发挥健脾利湿和胃醒脾之功效,避免在长夏季节出现肠胃疾病。秋季宜润肺是指秋季多干燥,肺为娇脏,朝百脉,司呼吸主行水。若肺脏受到燥邪侵袭易损伤肺津或感受风寒导致皮肤干燥、咳嗽、口干鼻燥等症状,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因此在秋季可针刺或按摩鱼际、风池、孔最等穴位或针刺大椎、合谷、风门预防秋燥伤肺或外感疾病等。冬季可补肾:冬季最易损人阳气,此时要特别重视阳气潜藏、敛阴护阳[6-8]。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肾主水液,为阴中之阳与冬季万物潜藏相应。冬季补养肾气可使肾脏封藏有节,阴阳调和。因此在冬季可选取肾经穴位如神阙、关元、气海等,发挥固护肾气、补肾壮阳,强筋健骨作用。另外,古代医家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提出根据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结合自然界四季变化进行治疗,以达到培养阴阳,顾护根本的作用,因此提出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治疗原则。说明在冬天阳气较弱时使用针灸治疗阳热病或在夏季阳气旺盛时治疗寒性疾病可发挥显著作用并起到预防再次发病的作用。

选取适当年龄或阶段进行针灸调养也有利于发挥预防疾病及强健身体的作用。《外台秘要》中提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气下也”,说明年龄超过30之后易出现气机逆乱,导致眼目昏花,视物模糊;李东垣《医学发明》中也提出“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说明四十岁之后容易出现气虚气弱,易患中风等疾患。中老年为人体阴阳消长变换剧烈之时,此时若在机体相应穴位进行适当的针灸治疗,可有效刺激机体内维持自我稳定的能力,尽量保证阴阳消长平衡,有利于机体减少被疾病侵袭的概率,延长寿命,延缓衰老,提高疾病抵抗能力。除了年龄因素之外,随着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失眠、抑郁、疲劳等。这些不健康的状态尽管还未发展成为疾病,但已有发病趋势,因此需及时采取措施遏制其继续发展。利用针灸治疗方法可有助于激发机体自身调节能力,扶助正气,提高免疫能力,维持机体内阴阳协调。正如古人所说“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变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在机体健康未有疾病时适当进行针灸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保持身体强健不受疾病侵袭。

综上所述,“治未病”的关键就在于防范,这种防范意识是“治未病”的核心和思想基础。使用针灸治疗未病需选定适当时机对某些特定穴位经络进行按摩、针刺等刺激可有效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及耐受能力发挥防病保健作用。通过穴位及静脉传导发挥通经脉、行血气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归于平衡,脏腑功能恢复协调,防止疾病发生,减轻外邪对机体的伤害并发挥延年益寿的功效。

[1]胡晓洁, 仉烈炜, 王兴臣.从“治未病”浅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J].江苏中医药,2012,11(06):73-74.

[2]白宇乾, 崔韶阳, 李万瑶."治未病"理念在针灸穴位配伍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0,12(7):33-36.

[3]王洪彬, 李晓泓, 莫捷, 等.灸法与治未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12(9):22-23.

[4]邱连利.针灸"治未病"之我见[J].甘肃中医,2011,12(4):34-35.

[5]蒋利群.从"天人合一"看儿科外感病的预防与护理[J].健康必读 新医学导刊,2006,21(2):99-100.

[6]王洪彬, 李晓泓, 宋晓琳, 等. "逆针灸"溯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12(6):111-112.

[7]卜彦青, 侯文静, 李艳梅, 等.预针灸单穴、多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11(4):22-24.

[8]王苏娜, 韩励兵, 易荣.浅议针灸"治未病"[J].中国针灸,2009,11(8):102-103.

R245

B

1674-9316(2014)06-0043-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6.025

【关键词】中医;未病;针灸;介入时机;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中医针灸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