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规划与思考
2014-01-30吴煜禾周庆峰符传君李龙兵刘春海
吴煜禾,周庆峰,符传君,李龙兵,刘春海
(1.海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海南 海口570203; 2.海南省水务厅,海南 海口 570203)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集生态治理、科研示范、技术推广、科普教育及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主题公园,它参考了台湾的水土保持户外教室,是进行水土保持治理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尝试[1]。自2004年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活动的通知》以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得到了很大发展。气候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在我国的5个气候带中仅热带季风气候带尚未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热带雨林是热带季风气候带典型的植被类型,作为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利用与修复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与难点。筹建中的海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首家建于热带雨林及其耕作迹地内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项目。该示范园建成后,将成为宣传我国热带雨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恢复效果的示范窗口,为探讨热带雨林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及其迹地修复提供技术平台与治理范本,是对我国热带季风气候带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力支撑。
1 园区概况
(1)地理位置与占地。海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下称旅游区)内。该旅游区是国家5A级景区,坐落于海榆中线三亚至保亭方向18 km处,距离海南省东线高速公路15 km,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18.2 hm2,包括热带雨林次生林地、热带经济作物人工林地、水源涵养人工林地和刀耕火种迹地,属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 t/(km2·a),可进行热带季风气候带天然林、人工林和农地水土保持效果展示和不同措施治理示范,在南方红壤丘陵区、中国热带季风气候带和海南省3个地域范畴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自然条件。园区场地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26.8—623.0 m。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蒸发量大、季风变化明显等特点,年均气温21.6~24.5 ℃,极端最高气温39.7 ℃,极端最低气温5 ℃,年均降雨量1 800 mm,降雨期集中在5—10月份,年均蒸发量1 300 mm左右。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花岗岩母质,有少量板岩、石英岩和砾岩。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植物覆盖率达85%,对旅游区雨林植物资源的摸底调查共记录到野生维管植物1 047种[2],海南热带雨林代表种有青梅、蝴蝶树、野生荔枝、野生龙眼、细仔龙等[3]。园区位于三亚市重要饮用水源——赤田水库上游,区内合口河、南林河汇入藤桥西河后再汇入赤田水库。受上游生活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及开发建设项目影响,区域内河流水质较差、输沙量较大。
(3)配套设施。园区依托旅游区建设。在休憩设施方面,旅游区已建成接待中心、主要表演区和雨林宾馆。在交通设施方面,修建了由生态栈道、电瓶车道和旅游巴士道组成的18 km游览道路。在生态保护设施方面,将雨林核心游览区内道路设计为木栈道和石栈道,选线尽量避免破坏植被,修建围网保护生态栈道内胸径大于5 cm的植物,放置生态蛇巢并定期投喂。在科普教育设施方面,对特色热带植物进行挂牌,介绍其学名、分布范围及主要特性等,培养多位导游并建设电子解说体系,入园游客均有导游带队,或佩戴电子导游仪游览。旅游区配套设施基本满足园区建设需要,在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方面进行了部分探索,有利于示范园建设。
(4)规划定位与分区建设。结合园区发展和旅游区条件,功能定位是打造以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为目标、以热带雨林水土保持为主题的科技示范园。园区规划根据功能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展示区、科普展示区、科研试验区和技术推广区。其中,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展示区面积49.5 hm2,主要包括雨林谷、梦幻谷游览区,位于旅游区的核心区域,是旅游区的游客聚集地。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及实时数据,结合措施现状,宣传该区治理成果,科普教育效果较好。科普展示区面积5.6 hm2,位于旅游区南侧三道农场的东侧区域,多为热带经济作物林地和耕作迹地,尚未进行旅游开发。规划集中展示海南省河沟道治理的新方法、开发建设项目人工边坡生态防护的主要类型及水土保持的概念、意义和方法等。科研试验区面积4.8 hm2,位于旅游区南侧三道农场的东南侧区域,现状以经济林植被为主,尚未进行旅游开发,规划为后期科研、基础数据获取试验点。技术推广区面积58.3 hm2,占据南侧三道农场的绝大部分区域,将结合旅游区规划道路沿路展示不采取治理措施的果林区、退耕还林区、补植乔灌木区、坡面蓄排沟道系统防护模式区、梯田耕作模式区、水平带状整地模式区和植物绿篱拦挡及地面覆盖防护措施区,使游客认识到林下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必要性。
2 特色与优势
(1)填补了热带雨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空白,科研价值高。海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带,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开热带雨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之先河,对完善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热带雨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往往使人忽视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经果林种植、传统耕作方式和开发建设项目导致的人为扰动增加,水土保持工作的迫切性与基础数据、资料的空白形成尖锐矛盾,而作为园区建设亮点的热带雨林水土保持和科学研究,将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一类代表,园区的建成有助于热带雨林水土流失规律、机理的研究,以及水土保持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将吸引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各项资金投入。
(2)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扶持力度大。乘着“水利年”建设的东风,围绕“绿色崛起”的目标,恰逢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示范园的筹备建设得到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政策上,水利部大力推进海南省水土保持工作,倡议建设该省首家水土保持科技园,带动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发展;选址上,海南省水务厅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全省范围内多次踏勘,积极联系有实力的企业,促成了它们与旅游区的合作;技术上,选择成功设计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邀请水利部专家组对园区总体规划进行技术评审,提供智力支持;资金上,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厅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及时到位、拨付资金;施工上,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海南三道圆融旅业有限公司(旅游区开发运营单位)对园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旅游产品基本成型,建设、运营制约因素少。依托旅游区,园区水、电、交通等条件已基本完善,施工准备期投资较小,建设成本降低。目前旅游区日客流量约6 000人次,高峰期达1.5万人次,自2008年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逾300万人次[2],园区潜在参观者数量众多,宣传、示范、教育效果好。旅游区在运营上采用车辆输送、导游引领参观模式,游客游览路线、核心景点受旅游区规划控制,可实现定向参观,对园区后期运营管护具有重要意义。定向参观一方面保证了园区游客数量,真正起到水土保持宣传、治理效果展示和环境科普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分普通游客和科研、科普等专业游客,有利于园区吸引科研项目和承担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任务。
(4)与国际生态旅游开发新理念接轨,国际影响力提升。旅游区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善行旅游”项目首期合作伙伴。“善行旅游”由英语“good tourism”翻译而来,由联合国环境署在2011年4月亚太旅游协会60周年纪念大会上首次提出并安排专场讨论,目前尚无明确定义,计划用两年时间制定框架并制定具有普世性的指导原则。旅游区成为首批资料采集点,其旅游规划管理、政府及公众参与等现有做法将成为“善行旅游”定义和框架指南的重要来源之一[4]。园区建设将促使旅游区调整其总体规划、运营管理模式和环境保护策略,体现中国政府、中国水土保持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新理念、新做法,这些改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善行旅游”项目采集后,将成为“善行旅游”定义和框架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3 问题与难点
缺乏本土专业人才。海南省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此开展相应科学研究、技术示范较为困难,同时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对外地专业人才吸引力不强,水土保持工作更多依赖本土专业人才。但省内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均未设置水土保持相关专业,本地考生报考外地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数较少,因此目前海南省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中获得专业学历的极少,制约了水土保持科研发展与技术推广。
部分土地权属不明确。旅游区与当地的合作采用部分土地购买、部分土地租赁的形式。目前园区建设范围内还有少量土地属三道农场,不利于园区建设与发展。
4 思考与建议
(1)依托、引领、带动旅游区发展。园区建设可依托旅游区基础设施条件及成型旅游设计减少前期投资。政府筹措的资金应投到关键节点,引领旅游区发展目标调整,打造亮点工程,带动旅游区的后期投入,同时合理调配和利用资金,争取旅游区及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持。
(2)加强水土保持学科建设。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的精神,建议海南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其相关专业,培养本土专业人才,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同时,园区的建设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可培养一批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和科研技术骨干,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人才储备[1],更好地为海南省“绿色崛起”服务、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3)设立管委会,明确产权,妥善安置群众。建议尽快成立园区管委会,全面负责前期工作、建设施工和后期运营管护;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明确园区土地使用权归属,消除隐患;借鉴旅游区前期建设经验,吸收当地群众在园区内就业,调整群众耕作习惯,改变当地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4)应用推广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水土保持技术成果和成功治理模式的展示上,应主动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完善和丰富园区的建设内涵[5]。建议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善行旅游”的新理念,学习深圳市和淮安市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资金筹措上的新方法,参考《欧洲水框架协议》和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新技术,协调园区与旅游区的规划布局、措施设计和运营管护。 建议引入新兴的旅游解说、环境教育元素,重视园区游览路线规划、环境教育环节设计、环境解说体系构建,使水土保持宣传、治理效果展示和环境科普教育落到实处、走入人心。
(5)将水土保持措施融入热带雨林景观。比如作为水土保持技术培训、推广和科普教育基地,园区应对旅游区已实行的与水土保持相关、有良好生态保护作用的措施、做法进行分类和总结,进行简明易懂的介绍;在运营管护中合理设计环境教育环节,使游客深入了解并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从而增强和扩大宣传教育效果,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氛围,突出园区水土保持特色;各项措施、标志、构(建)筑物的设计应与旅游区景观协调,融入周边环境,突显热带雨林元素。
[参考文献]
[1] 乔殿新.关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2(2):1-3.
[2] 范南虹,吴川. 雨林呀诺达的低碳善行路[N].海南日报,2012-01-05(A2).
[3] 张荣京.走进神秘的海南呀诺达[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4] 陈旭.什么才是“好的旅游”——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处文化项目专员卡贝丝[N].光明日报, 2012-01-04(论苑).
[5] 许国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应当注重的几个问题[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2):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