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术观指导下学校武术师资的培养路径探析
——以广东省为例
2014-01-29赖锦松余卫平
赖锦松,余卫平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承载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早在1914年就被列入了新兴的近代学堂,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与此同时武术教师在学校武术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当我们还在高喊“武术具有一般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之时,来自西方的强势运动项目已在学校迅速发展起来,武术已成为学校体育中的弱势项目,武术发展严重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有学校武术师资难以担当传承重任[3]。因此,培养具备“大武术观”意识的高素质武术师资是当前发展学校武术的首要任务。所谓“大武术观”讲的是站在全局的层面,以对武术事业整体发展高度负责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武术的一种价值观和认同感[4]。笔者通过对广东省学校从事武术教学的师资及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武术观指导下武术师资的培养路径,为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培养的总体情况
1.1 学校武术师资的学缘构成
如表1显示,从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的学缘构成看:51.6%是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武术专业毕业;48.4%是非武术专业体育教师和其他类型。其中其他类型包括:外聘教师、其他文化课教师等,其中小学武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对武术教师素质调查中发现,高校相比中小学、武术传统学校相比一般学校,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都表现出武术教师专业更强、学历更高。其中高校武术教师94.7%是武术专业毕业,小学仅9.6%是武术专业毕业;另一方面武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半路出家习武的占62.5%,也因此看出武术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在武术师资培训调查中,仅有30.1%的教师参加过对外专业培训,而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仅有2.7%,但教师们也普遍认为自身素质完全能胜任当前的武术教学需要。在与专家和主管部门领导访谈中获悉,各级学校基本都了解国家对于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相关文件,也基本上都将武术列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容,但在执行中多数中小学还是限制武术的发展,担心习武影响学生学习,也不利于学校纪律和秩序的管理,武术教学因此象征性地教一些简单动作或组合,至于什么教师教就不重要了。对照国家对学校发展武术的要求,应该说当前学校的武术师资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够[5]。调查还发现,近些年地方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武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对于其他运动专业更严峻,形成了基层学校缺乏武术教师而武术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怪象。
表1 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的学缘构成
1.2 学校武术师资迫切希望获得再教育培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开始重视发展学校武术运动。2001年教育部制订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指出:武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体育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要将武术列为学校体育课必修教学内容。而学校要传播和发展武术运动,就必须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否则只能是不得要领、毫无建树的教学,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势在必行。当前广东省武术师资常见的培训形式有:教练员培训、裁判员培训,少量武术气功教学培训和武术段位制培训等,但基本上都是不定期培训且培训机会很少,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也都是为发展竞技武术服务,并非针对学校发展武术教学师资服务。从表1可见,当前学校非武术专业的武术教师近半,即使是武术专业也有超六成是半路出家的。说明学校武术师资的业务素质亟待提升,加强学校武术师资的培训迫在眉睫。从广东学校武术师资参加培训的愿望调查(表2)显示,希望参加培训的内容从高到低依次是武术技能、裁判能力、理论水平、科研水平,其中武术技能又更希望参加地方民族传统武术技能的推广培训,且100%的受访者希望武术培训定期举办。说明广东省学校武术教师渴望获得继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尤其是技术技能学习,但也表现出缺乏武术研究能力培训的意识。综上说明发展学校武术,必须首先从师资培养培训抓起,充分利用好广大教师的求知欲,以加快将传统武术向学校推广。
表2 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参与培训的愿望调查
2 学校武术师资培养的路径分析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视学校武术师资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学校武术对于培养新时期学生民族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及培训高素质武术教师的重要性。当前发展学校武术仅仅依靠陈旧的书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大武术观”为指导。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学校实际配备专业武术师资,要求学校结合传统文化、地方武术、民族精神等进行武术素质教育,将简易与系统、传统与创新、健身与攻防等相结合进行综合教学;另一方面学校要用好武术师资,从经费和时间上支持武术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将“大武术观”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新认识武术,从而主动积极习练,推动武术在学校的发展。
(2)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武术教师开展特色鲜明的武术教育活动。当前学校武术教师之所以教学无创新、科研无建树,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学校对武术教学不够重视、认识片面、目标要求低,缺少必要的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应该尽早出台发展学校武术的顶层设计(即《国家青少年武术教育指导纲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地方传统武术的发展制定更加清晰的学校武术发展规划,各级学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教育发展目标,并将武术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正确引导学生,推动学校综合管理[6]。落到实处就是在大武术观指导下学校要推动和支持武术教师开展特色鲜明的武术教育活动。只有获得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武术师资才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和信心,也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培训,投身到钻研业务中,推动武术在学校的发展。
(3)分类别开展在职武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武术师资培训不仅仅只是竞技武术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还应该包含更广的内容,如:武术教材培训、武术技能培训、武术组织教法培训、传统武术推广培训、武术科学理论与研究培训等。但不论何种培训,都需要有更高层次的师资团队,这样的团队应当包括省内外武术教授、武术专家、武术名师、武术运动员等组成。大学师资培训要更加注重武术理论新领域、高水平武术教练员、裁判员、武术技能“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终身武术”的培训;中学师资培训要更加注重竞技武术与传统、地方武术相结合的推广、武术教材的培训;小学师资培训要更加注重武德与礼仪、武术基本功、武术操化、武术大课间等组织教法培训[7],最终形成分类别的学校武术师资培训体系。
(4)分层次定期开展在职武术教师的培训。广东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分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传统。仅南拳就有五大名家二十多个地方拳种,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如:佛山的咏春拳、江门的蔡李佛拳、梅州的岳家拳、潮汕地区的南枝拳等,需要研究和学习的领域非常多。因此,必须有针对地根据不同地方学校、武术群众基础和师资基础进行培训,尤其要注重每年定期不间断地组织。只有形成系统的层次化的培训内容体系,才能使学校武术得到科学发展[8]。将地方武术与中小学发展相结合,让有条件的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竞技武术,让基础较差的学校选择性地推广传统武术项目,由此分层次针对不同武术教师基础开展不同的培训内容;地方高校武术培训要积极与广东省武术研究紧密结合,并与当地武术名家、名师结成对子,加强彼此交流往来,有计划地培训中青年武术师资队伍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当前广东省学校武术师资不足、素质不高、配备不均,接受武术培训机会和交流少、不定期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或举办比赛,远不能达到培养师资的目的,不足以让武术在学校蓬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依靠学校这片肥沃的土壤使武术继续发扬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和培养好学校武术师资。武术师资培养要有计划分类分层次推进,路径很多,除通过举办比赛培养外,还包括:高校继续培养好武术专业师资、分类别分层次定期开展各种武术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武术交流活动等。
3.2 建议
(1)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重新科学认识武术价值,明确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明确学校武术发展对师资的要求,积极撰写不同层次的培训教材,要求学校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武术活动,武术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将高深的武术文化精髓通过浅显易学的方式进行普及教育。
(2)成立广东学校武术师资继续教育中心。目前广东省学体联、省武术协会基本上都将工作重心放在竞技武术上,虽然近年来武术科研有所重视,但针对学校武术师资的培养、培训始终很少。当前广东省有一所本科体育学院、两所体育职业学院、近10所综合或地方高校的体育学院或体育系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民间武馆(武协)等,应该尽快成立以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为核心,以各地武术馆(协会)为辐射的广东学校武术师资继续教育中心,研究广东省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编写“一看就喜欢、一学就上手”的教材,组织专家培养与培训学校武术师资等,并分设地方培训机构。一方面体育学院和师范院校结合广东省武术继续培养好高水平武术人才,有目的地向地方学校输送武术师资[9];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为各级学校培训武术师资,通过每年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武术比赛、讲座、学术论坛等,树立大武术观意识,在交流中提升广大武术师资的综合素质。
(3)组织专家成立走基层武术讲师团。当前除部分有一定基础的武术传统学校和普通高校外,还有大量学校的体育教育基本不涉及武术内容,条件也不够好。这就要求武术师资继续教育中心有组织地将武术送去基层,成立讲师团势在必行。其作用是积极探索将武术的健身、文化、教育、艺术、竞技等融为一体,通过多元化路径推动学校武术师资的均衡培养与多层次发展[10];讲师团的构成应该有武术教授、专家、名师、运动员等;讲师团的任务是积极开展武术进学校活动、传播武术文化、宣传武术精神、表演武术技能、开展专题讲学、培训武术师资等;要求讲师团所到之处至少一名专家与学校形成帮扶对子。一方面在武术教学、课外辅导、组织表演和比赛等方面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也成为继续教育中心联系学校的纽带,可持续地培养武术师资,推动学校武术科学发展。
(4)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校武术活动和比赛。省学体联、省武协、省武术师资继续教育中心、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要积极整合资源,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工作现状,摆脱只重视竞技武术发展的观念,在大武术观指导下主动建立起与学校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上下级关系,面向全省不同层次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武术活动和比赛,通过武术交流使广大武术师资重新构建对武术的认识,并在交流中获得相互学习的机会,通过改善全省学校武术师资整体面貌推动武术在学校传承发展。
[1]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2]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3]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4] 高小军.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J].中华武术研究,2012(6):4~5.
[5] 黎桂华.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65~68.
[6] 朱家勇,李朝旭.广东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现状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125~128.
[7] 赵光圣, 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8] 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36(1):97~101.
[9] 洪浩,田文波.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教育新理念与体系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52~58.
[10] 曲润杰,林凯明,毛爱华.广东省传统武术非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5):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