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体育需要的特点研究
——基于ERG需要理论
2014-01-29余小平冷纪岚
余小平, 冷纪岚
1 ERG需要理论对体育教育的意义
需要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马克思、恩格斯、亚当5斯密、马林诺夫斯基等都对需要的内容和层次进行过比较深入地研究,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奥尔德弗(C.P. Aldsrfer)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他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三个内容和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和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其理论被简称为ERG需要理论[1]。
奥尔德弗对需要的分类和解释并没有超出马斯洛的范围,但其理论核心需要满足推进,不满足则低层次增强,受挫回归理论对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有迹可循的方法。同时,ERG需要理论三个层次的划分简单明晰,对我们认识学生体育需要的层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面向的是更抽象的广义人群,而ERG需要理论则更指向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我们体育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特殊需要和爱好的个体,体育教育尤其讲究区别对待、针对性教学,因而ERG需要理论对体育教育的改革更具有指导意义。
2 体育需要与体育需求
宋杰的《山东省农民体育需要调查研究》、亚勒昆·苏努尔《伊犁师范学院普通学生体育需要的动机》、邵显明《对师专学生体育需要的研究》、王大中《当代大学生体育需要的研究》、侯乐荣《不同人群体育需要及体育行为方式分析》、但爱兰《论学生终身体育需要下的大学课程模式创新》等等大量文章篇名及内容中均涉及到“体育需要”一词。但对于体育需要是什么,及其具体内容都没有明确表述。在大量的相关研究中普遍侧重于调查研究,而调查内容又从体育兴趣、爱好、运动习惯、体育需求、锻炼动机等方面进行,似乎提到体育需要就是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进行随意替换。笔者将对以下几组基本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2.1 体育需要与体育需求
要搞清二者的差别,首先要搞清心理学意义上需要与需求的本质差别。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两方面。需要的重点在于“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和一个整体概念,虽然也联系社会生产,但是对社会制度与社会运动等关系不大;而需求是站在需和求两个角度看问题,即有需要并追求满足,更强调需要的实现。因此,体育需要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总体概念,不受年龄、职业等的外在影响,但在不同时期有侧重和偏向;而体育需求反映更多的是个体的体育需要的满足性。满足需要的过程受多方面环境影响,因而体育需求更倾向于与现实的结合,具有很好的观察和判断性。
图1体育需要与需求差别
2.2 体育需要与体育动机
正如马克思所说:需要是引起一切的原因。需要是引起动机的根源。某一需要的被满足达到一定强度,并且具备客观条件时,转化为动机。对体育需要而言,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是某个体的需要,个体受外界刺激让其产生强烈的自我需要,而当其具备锻炼条件,比如有可以参加的体育社团,有合适的体育项目和场地,或掌握了一定的锻炼方法等客观条件时,就转化为了体育动机。
图2体育需要与动机行为差别
2.3 体育需要与体育行为或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的习惯是长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的一时不能改变的体育行为或体育运动倾向。体育需要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差别还在于体育需要与体育行为的差别。体育需要引起体育动机,体育动机产生体育行为。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是为实现某一目的或行动的原因。动机是心理的内在过程,而行为是内在过程的外部反映。可以说,所有的行为都是受动机支配的。体育行为的观察可以很好了解体育动机,但是不能反映体育需要的全部,而行为是为了满足某一需要。即:
需要→心理紧张→ 动机→目标导向行为→ 目标行为→需要满足→新的需要。
2.4 体育需要与体育兴趣爱好
体育兴趣是指人认识和掌握某种体育活动并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行为的选择性态度或积极性心理趋势。兴趣与需要密切相关,但是兴趣的产生有时与需要无关。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和广泛性,但兴趣的广泛性不能直接指向需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兴趣在需要的基础上培养,可以激发和引导体育需要。
综上所述,体育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生活条件的体育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其与体育需求、体育动机、体育行为、体育兴趣具有本质性差别,不能随意进行相互替换。体育需要是更深层次更本源的内在反映,而体育需求、体育行为、体育兴趣所反应的都是需要的某一方面,体育需要是高于个体的普遍存在,而体育需求,体育动机等都具有个体的独特性。
3 体育需要的内容及结构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的心理需要文献资料,深入研究ERG层次需要理论,并征求有关心理学专家的意见,笔者对身体活动所涉及的需要内容进行了层次区分,见表1。
表1 体育需要层次内容表
3.1 生存需要中体育需要的内容
身体健康是一切需要的根本,也处在需要层次的底层。它包含“生命”和“生存”两方面。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维持身体的基本机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这其中的内容还包含有最基本的健身知识。如跑步属于运动,而什么时间跑,跑多少距离,采用什么方式跑,跑前跑后注意什么问题则属于健身知识。而另一方面体育运动能提高我们应对灾害的能力,使我们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规避并具有一定自救能力,并在社会生活的特殊情况下具有一定格斗能力进行自卫,即“生存”。
3.2 社交需要中体育需要的内容
体育的社会交往涉及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是情感的需要。对外表现为社会交往,可能一场篮球、羽毛球球赛就扩展了社交活动范围,建立起新的友谊。对内主体是家庭体育活动,进行家庭成员的沟通并利于建立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其二是提高体育知识和运动成绩则需要相应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与体育教师、专业体育教练、社区体育指导员、具有较高体育水平的同伴或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应的指导;其三,人是群居动物,有归属感和爱的需要,而各种体育团队则提供了这样的需要满足的机会,在团队中互相学习、彼此鼓励,并从中获得来自团队的友爱。
3.3 成长需要中体育需要的内容
高层次的体育需要,其一是个人运动能力的提高,在自己喜欢和有优势的项目上进一步进行全面训练,使运动能力提高到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合理运用一些平台去展示这种能力,让人们认可这种体育能力,如参加各种层次的体育赛事,参加一些刺激性挑战性高的项目,如跑酷、蹦极、高空跳伞、翼服飞行等等。与之匹配的必须有关于体育的全面知识、项目的认识、竞赛的组织、科学训练的方法、运动营养的搭配、运动保健与康复等。这种被大家认可和自我肯定的体育能力和知识必然会对身体自尊起到良性促进。同时,身体自尊还包括对身体的外形形态、肌肉运动能力、机体良好的工作能力、良好的健康状况等自我评价;其二是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压力增大,人际交往的复杂使心理健康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而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释放压力、使扭曲的心理恢复正常,达到真正的健康;其三是体育运动提供了我们满足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并奉献社会和他人的机会。古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今有教育指导他人练习,在公益活动中组织体育活动等。
4 当代大学生体育需要的特点
在本课题的相关研究中,我们从体育需要的内容中选定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口头访谈。随机抽取大一男女生各100人。在调查前对体育基础知识、体育社交、新奇项目、体育欣赏、科学训练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细致的解释,得出当代大学生体育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见表2。
表2 大学生体育需要调查(多选)
4.1 需要层次的多元化
大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育知识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反映出的对体育需要各个层次和内容都有涉及。男生三个层次的需要中选择的次数分别为195、57、180;女生三个层次的需要选择的次数分别为187、45、143。男女生共同出现“两头多、中间偏少”现象。男生更偏向于高层次需要,女生偏向于低层次需要。这与大学体育文化中,男生无论体育课堂还是课外活动都明显比女生活跃是一致的。
4.2 高低两层次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纵观高校体育课程,尽管有《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统筹,在实际课程中仍以身体素质和项目掌握程度为主导构建体育考试。教学任务和考核中,大学生基本健身知识、基本健身方法、基本防身和逃生技能、户外生活技能和个人体质特点的针对性分析与分别指导等所占比重不多,甚至难以涉及,使低层次的健康和生存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在选项课教学中,由于场地,器材等多方面客观因素导致学生的分层次教学难以实现。体育课程为满足大众化的体育水平,对有体育基础的同学而言其急切需要的提高成绩、对项目深入了解、训练知识的掌握、体育理论的进一步学习等难以得到满足,其高层次需要不被满足。
4.3 自我认知的需要和实际需要具有较大偏差
需要理论和调研实际告诉我们需要的三个层次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偏向。在实践中,尽管我们强调尊重学生需要,以满足学生需要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然而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学生的自我认识的需要与他所处的需要层次具有偏差。例如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学生身体体质在逐年下降,而大学女生对运动减肥、塑造完美体形具有迫切的需要,同时男女生对新兴项目如爵士、跑酷、轮滑、漂移板等项目具有较大需要,这也解释了有些老师为满足学生新奇需要开设相应课程,但是在进行一段时间后无法继续下去的根源何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学生需要认识的偏差,并采用合理引导使其回归到理性上来。
5 结语
本文从理论研究出发,基于心理学需要理论对体育学术论文中频繁出现的“体育需要”一词进行重新认识,并将其与体育需求、体育动机、体育行为、体育兴趣等替换词条进行区分与厘清。将心理学“ERG”理论结合体育运动项目所能涉及到的需要内容对体育需要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以此理论研究的成果分析当代大学生体育需要的特点。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应从认清学生的需要入手,增加健身基础方法与知识,户外生存与自救技能,武术教学中更加注重散打的实战性演练来满足低层次需要;大力发展学校体育社团,开展定期体育活动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尽早进行分层次教学,并以校内外的体育竞赛为契机,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对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科学训练;注重将体育理论课程,比如运动营养、运动训练、体育欣赏等引入普通高等学校,使各个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这必将是未来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 李巍,王玉芹.对“需要层次论”的深入理解与借鉴[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84~86.
[2] 余立.现代教育思想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马永直,赵丽光.高校学生体育需要的分析及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9~21.
[4] 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J].心理科学通讯,1988(2):7~10.
[5] 李娟,郭良才,龚京新.当代大学生需要特点的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41~44.
[6] 车艺.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发展趋势研究[J].青年研究,1998(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