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困境与消解
2014-01-29尹龙,李芳
尹 龙,李 芳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已经有15个年头。在这15年里,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数量飞速增长。在这15年里,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学生数量增加,塔座的根基更加深厚,提高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改变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偏见;忧的是学生整体水平下降,教育培养质量不高,就业出路出现瓶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经指出:1999年后新升格为本科的院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转型。转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本科高校摆脱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另一方面也是给社会人才结构以合理配置[1]。笔者不禁发问: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之路究竟在何处?体育教育专业何处何从?体育教育专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困境?怎样才能消解这些困境?
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前,清朝于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体育(体操)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参照日本的培养模式。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主要参照美国的培养模式,在大学中设置体育专业来培养体育师资。受美国体育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体育师资的培养主要看重体育教学法和注重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掌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培养体育师资,最早成立体育专业的学校是华东体育学院(现为上海体育学院)。该校当时主要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随后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主要以培养教练员为主,学校体育师资和运动训练教练员两条主线基本确立[2]。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体育师资的培养主要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高校的体育专业设置主要按照运动项目来划分,学生毕业时要求具备一级运动员或者健将等更高级别的水平,此阶段体育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基本上被忽视[2]。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出现也在此阶段存在很多争议,如技能和体质之争。真义体育等思想先后出现,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没有定论。
1988年11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第一次出现了“体育教育专业”这个名词,并且隶属于教育学类专业,运动训练专业隶属于训练学类专业。随后1993年、1998年和2012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都合并到体育学门下。
1999年后,我国高校急剧扩招,许多高校扩大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到2014年为止,我国高校开办体育教育专业的数量达到313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被教育部连续几年亮红牌。
纵观体育教育专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我们从学习日本、美国、苏联到现在的寻求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的发展都烙下了时代的烙印。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诸多方面都处于高速转型期,许多高校也必然面临转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产生的困境表现形式
从宏观层面来说,一方面,高校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后,体育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都不成熟的高校也办起了体育教育专业,尤其是地方高校。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在财政拨款、专业建设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学科的边缘性和在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下,按照国家的师生比计算标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虽然缺编30多万,但城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基本趋于饱和状态或者是不招聘状态,许多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没有任何体育场馆和设施,体育课大多不开设或流于形式。从宏观角度来说,中小学体育师资当前是处于“供需失衡,供大于求”的状态。
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存在着几种不同观点的人才培养模式:(1)唯技术论。社会甚至体育教育领域自身对体育专业的固有思维和传统观念,唯技术论评价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高低主要是看其运动技能水平如何。因此在平时的培养中强调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而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环节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教学能力欠缺[3]。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并不一定等于体育教师的高水平技能“表演”,关键在于体育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动作学习和形成规律,来把它们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4]。(2)唯理性主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唯技术理念下培养的体育教师越来越适应不了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多种需求,于是出现唯理性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第一,非常重视学生运动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但忽视学生在体育教师教育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当前许多理论课都是简单的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体育特征不明显,且许多理论知识都没有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知识老化甚至过时,从而导致未来体育教师无法科学合理地面对体育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第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维护自身形象,“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评价一直萦绕在其思想深处,这与体育教师形象不符。为了改变这一形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各教学环节中就要灌注体育的人文性,也就是更加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3)折中主义。孔子认为,“中庸”首先是一种“道”。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如其分、恰到好处[5]。当前,中庸作为一种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认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也可以采取“中庸之道”,即折中主义。从教的人来看,只要把知识和运动技术授予学生就可以,会与不会是个人的造化,也应了中国一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从中观层面来观察,从教的角度和学的角度不难发现,功利性、形式化尽显其中。
从微观的视角探析,主要落脚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人的身上。在教学过程中,人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此主要分析教师和学生。首先探讨的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也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执行者教师。教育部对高校教师的评估要求高学历、高职称,此外科研也是评估体系中一项重要指标。正是因为有教育部对普通高校评估的标准,教师把这些指标作为自己个人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各省份对于职称晋升要求也是如此,需要科研论文和项目,而教学训练往往不作为重要指标。当前,有一部分教师从1999年中国教育扩招后留任普通高校,其中有些已经成长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但由于许多教师先要完成学历达标,因此他们根本没有时间顾暇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发展、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以及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刻苦钻研和学习;其次,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看,根据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6]。宁夏体育学院2007级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高,主要原因是为了通过考试。2007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对体育实践课程感兴趣,而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相对缺乏。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几乎不感兴趣[7]。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微观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很倦怠,动力不足,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合力不够,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产生困境的根源
(1)中小学教育与体育教育专业缺少互动,培养机制运行呈现“血栓”,信息渠道流动受阻。中小学教师进修的机会较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研究中小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一线教师了解更少,这就导致了各自为政,信息不通畅。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方法交集较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理念与中小学教学需求脱节,对中小学新课标、体育课程改革相关内容了解不够,导致培养的学生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此外,中小学与普通高校在体育场地、器材、人数等方面存在差异, 以致培养出来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胜任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教学[9]。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认识,而中小学体育教育得不到普通高校的教学、科研和训练的支持,相互间犹如人体内血管不通,形成了血栓。
(2)普通高校行政化现象根深蒂固,犹如“定时炸弹”,教育重心本末倒置。行政化本是政府部门管理的专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高校也滋生了行政化弊端。高校行政化是指高校在办学理念、职能配置、组织建构、运转机制、决策管理等方面呈现出与行政机构相似的特征[10]。高校行政化是一种教育病, 包括外部行政化疾病和内部行政化疾病两个方面。前者的病因在于高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源依赖。高校成了政府机构的下属组织, 丧失了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和大学精神;后者的病因在于校内学术人员对行政人员的资源依赖。学术事务由行政人员以行政方式主导, 偏离了自身应有的发展轨道[11]。正是因为这种现象在普通高校的泛滥,体育教育专业管理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对课程改革了解甚少,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位置、票子和面子上。李秉德先生在2005年版的《教学论》中认为: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但当前很多高校,教师不愿应聘教师岗位,而去竞争学校的处级干部,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潜规则。随着行政化现象在高校的渗透,许多专业教师将大量时间花在了怎样谋取位置,怎样牟取利益上,忽略了教师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教书、育人、科研和训练,导致教学质量连年倒退。
(3)体育教育专业连年扩招,犹如向山下滚动的大雪球,培养水平整体下滑。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扩招以来,体育教育专业招生的学生人数连年攀升,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体育教育专业扩招是体育教师趋于饱和的推动器,同时也是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见表1。
表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在校生及毕业生人数(单位:人)[12]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1年至2008年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人数几乎增长了三倍,招生人数接近两倍,在校学生人数也超过两倍。通过这些数据不难发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已在超负荷运转,出现了多种尴尬局面。首先,学生住宿条件极其拥挤,导致大部分高校在校外租房提供学生住宿;其次,运动场地严重不足,教学过程中人满为患。比如在一片运动场上三个班上足球课、两个班上田径课、还有一个班武术课的现象比比皆是;第三,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协调。1998年的1∶9.81,2002年降为1∶19。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培养,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例达到 1∶17.27。此外,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也存在问题[13];第四,扩招导致门槛降低。高校扩招降低了上大学的“门槛”,使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劳动者的差异程度下降[14], 一定程度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能力。此外,由于扩招,学生的专项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适应其要求,培养出的学生教学能力和水平难以满足当前中小学以及市场的需求。
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困境的消解
(1)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坚决走高校去行政化的道路,消解流通不畅的障碍。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大明确的“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5]。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些转变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培养和输出提供了方向。在高校层面,应加强“学术本位”的思想观念,一是要强化高校教师的学术思想,淡化教师追求官位而不重学术研究的现象,改变教师的“官本位”思想,强调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创新科研,教师的成就应当从学术成就来体现;二是给高校的管理人员树立服务学术的观念,让管理人员认识到高校是一个学术机构,行政管理的存在都是为了保证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非为了管理学术事务。只有纯化高校学术氛围,才能使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自觉遵从于“学术本位”[16]。也只有如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方能消解行政化的阻力,教师才能专心致志地教学、研究和训练,体育教育专业才有广阔的前景。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加强招生源头监督管理,全国招生布局统筹安排。招生需要公平公正,但当前专项技术测试中尚存在权力寻租和舞弊现象。其主观原因是考生、考务人员存在利益动机和机会主义的倾向;客观原因是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和一些规则的缺失。教育部招生考试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指导方案, 对体育专业技术测试项目、内容、程序、技术手段、监督办法及录取办法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17]。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18]。这也为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提供了思路:全国各省应该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中不轨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社会的监督面,向全社会公示招生的全过程,让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考试完全透明;教育部在审核各省上报的招生计划时,应根据各省生源数、教师数、教学水平、培养的教学质量等因素,综合权衡统筹安排招生,确保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有科学合理的布局。
(3)在培育过程中,突出终身学习的思想主题,技能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消解其剪刀差。当今已是全球化、信息化、数据化的社会,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已难以满足教学与工作的需要。由于专业特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对术科比较感兴趣,常忽略理论课的学习。按教育部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高考分数线需达到本科大学分数线的70—80%,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起点比较低,再加上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坐板凳”的功夫不足,这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形成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形成了剪刀差。要消解这种剪刀差,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正确的指引、说服和教育,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风,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4)培养、建设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教师队伍,消解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数量不足的弊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人必先强己”[19]。依据这些观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先接受教育,以提升教学科研和训练水平。高访学习、课程进修、课程培训、专业培训,研究生学习等为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机会;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老教师的“传帮带”,新旧更替是自然界的规律,但是新事物需要传统事物的积淀,否则就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从最初的供不应求,到扩招后的毕业就是失业,都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已达到饱和状态,因此,普通高校要提前预判和规划招聘的教师数量,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5)消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中小学体育教师间的距离,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不可或缺。作为一位准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与中小学持证教师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这中间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教学环节中教师、学生、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因素。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和主导者,需要研究中小学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水平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要熟悉体育教师资格证书考核要求,这样在制定教学大纲和在教学中灌输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消解其差距才有可能。在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培养过程中,灌输“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全力为学生创建教学技能“实践场”;实现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融合;多渠道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20]。通过实习实训、学术报告、中小学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极早接触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现体育教师角色转换,为后续体育教学做好准备。
[1] 侯艳,刘玉蕾.600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 高教变革前路未卜[EB/OL].http://www.workercn.cn 2014-05-11.
[2] 张晓玲,杨烨.论教师教育视野下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524~526.
[3] 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6):461~467.
[4] 王健.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米继军. 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6] 王锋. 福建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术科课学习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7] 马绮龙.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6):187~188.
[8] 樊姝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D].郑州:郑州大学,2010.
[9] 安宏,王琳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研究[C].学校体分育会,1993~2013.
[10] 李厚刚,张延华.浅谈我国内地部分高校的行政化[J].学习月刊,2006(12):23~24.
[11] 马健生,孙珂.高校行政化的资源依赖病理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3):40~46.
[12] 顾小霞.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53~256.
[13] 卜静静.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1.
[14] 徐舒.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15] 尚前名.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深意[EB/OL].http://www.lwgcw.com 2013-11-16.
[16] 王思婷.问题与对策: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7] 王树宏.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公平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102~105.
[18] 辛闻.习近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4-08/18/content_33271883.htm 2014-08-18.
[19] 王慧琳.学生基本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诉求[J].体育教学:2011(9):12.
[20] 方爱莲,陈亮,陈洪.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1):80~84.
[21] 马忠利,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整体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