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观的改革与实践
——以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2014-01-29李会明邓维萍马斯和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改革体育专业

李会明,邓维萍,叶 蓁,马斯和

1 问题的提出

云南农业大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五年计划”,改革工作由体育学院负责,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处、学生处、校团委多部门联动执行。改革初期,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横纵向对比、典型案例分析、专家论证等工作,明确了改革工作的重点与核心要务,即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工作要立足于学校实际,以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观”[1]及国家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为指导,牢牢把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工作重点落实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原则。依据《质量工程》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提出了改革工作首先应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做出调整,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发展到重视人文素质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再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拓宽课程领域、调整知识结构,体现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第三,在教学创新和过程管理上,应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将育人理念的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历时五年多,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改革工作顺利完成,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了提升。现将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效做阶段性总结。

2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具体做法

2.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是推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一支独秀”“人无我有”的时代已经过去,树立“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发展思路,是迈出改革步伐的第一步。依照“全面发展人才观”的培养要求和《质量工程》的建设标准,学校对前一段时期以来专业培养工作中“重竞技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对“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了界定和划分;确定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工作应围绕“通才教育”和“本科精英教育”,按照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建设标准,以“全面发展人才观”和《质量工程》为指导,严格遵循社会及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出运动技术规范、运动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基本技能全面、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及体育以外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了《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实践教学规划等相关文件。

2.2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深化专业知识特点

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结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要求,课程优构工作实行三步走:第一步,全面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的状况;第二步,分析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了解就业岗位的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制作详尽明晰的岗位任务分析表,并根据近几年来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具有教学价值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并完成课程优构初案;第三步,从实用型人才和特色人才培养的角度将知识进行优化构建,开发行动导向,以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来引领学习领域,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进而构建以岗位要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压缩了必修课程学时;增加选修课程学时,使选修课程模块化、多样化;增加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学时,拓宽课程领域,调整了课程结构和完善了专业课学时分配(见表1、表2)。

表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学时、学分单位:个)

注:在3—6年间,学生修完开设课程,并修满180学分即可申请毕业。18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37.5学分、公共选修课15学分(不低于12)、专业教育105.0学分(包括第①②③④项)、实践教学类包括A项29.5学分;B项12学分(必须修满6学分以上)。其中16学时等于1学分。

表2 体育教育专业学时分配(单位:个)

注:素质教育平台课程学时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时数是固定的。

2.3 加强教育教学“三件”的建设与管理

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先生说过,现代体育发展离不开三件东西:一是“硬件”,指科学技术、场地设施;二是“软件”,指科学管理;三是“活件”,指人与人的积极性。[2]

硬件方面。学校修建了一批现代化运动场馆,配齐了教学所需的运动器材;改建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了一批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运动场馆中心、体育学院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两个教学保障机构。

软件方面。完善科学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校院系三级管理机制,做到管理工作能级对应,各管理层职、责、权对等,将具体工作分配到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年级党支部、班委会;成立了体育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委员会、体育学院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等教学专管机构,实现了专业发展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

活件方面。以人为本,强化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动表现,激发师生参与教学、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管理意识,为师生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一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风,运用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带回来”,通过提升教师的学历和知识结构,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另一方面,推行“学生自治”,定期开展学生查课、学生评课、学生评价教师等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相长。

2.4创新教学模式,深化全程实践教学

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数年不变,且与社会需求脱节,以及培养方式呆板、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全程实践教学模式”[3],将教育教学全程设置为: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四个培养阶段(见表3)。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衡发展,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强调教学互动、师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学—思—用”相结合。基于学校“三学期制”特点,构建并实施了“分段—集中实习”模式,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全程设置为熟悉性实习、陪伴实习、合作体验实习、责任实习四个“分而不断,小集中与大集中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阶段。[4]通过实习模式改革,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了专业实习方式、检验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转接”和“内化”。

表3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2.5 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配套改革

“掌握并运用规范的运动技术,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能独立组织和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业余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活动”是衡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否“受过专业教育”的一个标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配套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做法是:第一,针对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分化→巩固提高→自动化”规律,正确认识体育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要求教师必须熟练运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指导纠错法、比赛法等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第二,从提高理论教学效率和拓展知识的角度,制作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开发了部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要求教师必须用现代媒体手段开展教学;第三,考虑到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实情,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不同教学场景、不同教学项目,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学内容的转化。

3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成效及分析

3.1 科研平台建设促进教研、教改成效显著

科研成果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学院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加大科研扶持力度。通过开展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利用科研平台促进教研教改,以此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自改革以来,全院教师共完成了8门专业课程的校级平台建设(其中精品课程1门、一类课程7门);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2项、校厅级课题21项、院级课题8项;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出版著作17部,师生发表学术论文207篇(截止2014年1月)。

3.2 学生毕业率及就业率提高,就业面拓宽

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专业改革工作成效的标准之一。作为改革试点的2008级、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共132名)不负众望,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毕业成绩,还表现出良好的就业势头(见表4)。表4显示:毕业率方面,2008级、2009级比2007级增加了四个百分点,比2006级增加了五个百分点;获得学位方面,2008级、2009级比2007级增加了七个百分点,比2006级增加了近12个百分点。

表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情况对比

就业率方面,2008级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5%,创造了历届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率新高,在同年学校34个毕业专业中排名第8;09级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4%,就业势头良好。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推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得到转变,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就业面进一步拓宽,对口就业结构有所改变(见表5、表6)。

表5 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结构统计表

表6 体育教育专业对口就业情况(人数单位:人,百分比单位:%)

表5、表6的调查数据反映了两个重点:其一,改革试点的两届毕业生呈现出多渠道就业现象,其中就业去向人数较多的前两名分别是学校和企业。表明随着培养模式的调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再局限于学校;其二,面向学校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公办学校的普通岗位,选择特岗教师和民办学校正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要去向。

3.3 学生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2011年8月,云南农业大学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八名学生被教育部随机抽中参加在沈阳举行的“2011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并获得了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在24所参赛高校中排名第18位,见表7。

通过比赛成绩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入学起点较低的云南农业大学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录取分数是历届最低),其专业素质稳步发展,并达到全国同专业的中等偏下水平。比赛成绩一方面体现了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成效,展示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同时也为今后改进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实践指导。

3.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明显

专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手抓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之一。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思想上进、政治表现好、严于律己的学生,能促进优良学风、考风的形成。随着改革工作推进,两届试点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有了明显进步,一是优秀大学生入党比例提升,学生党员比例高于70%;二是学生个人及班级获得荣誉次数增加,两个年级共有六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2009级获得“英雄大学生杨继斌班”称号、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云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

3.5 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开放实验室、运动场、实训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顶岗实习与教育帮扶活动,组织技能培训、拓展训练、创业培训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质发展平台,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精神。改革试点的两届学生中有50多人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项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三名学生获得学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获得二三等奖,两名学生成功申报“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创新课题”,八名同学获“云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奖”。

表7 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参加基本功大赛成绩

4 问题与思考

(1)“专”“通”相融的人才培养之路是提升专业内涵的真正使命。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持之以恒。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既要培养“通才”,又要培养“专才”,然而,当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时,面对当前的就业乱象和衡量人才质量的多重标准,如何将理性主义的“专才”培养与功利主义的“通才”培养有机结合,使“专”“通”相融的人才培养之路和谐,是下一步专业改革的研究方向。

(2)发展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异质化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动力。办学特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最具有个性的特点和亮点。具体体现在办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但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及1999年高校扩招后,体育教育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但是,大学精神及高校的主流使命不能丢,这里涉及到如何兼容、如何相互包容的技巧。在高等教育同质化时代必须努力寻求人才培养异质化,坚持同型异质改革思路。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办学多样化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同质化管理、人才培养异质化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1] 程良龙.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15~18.

[2] 孙汉超,等.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方爱莲,陈亮,陈洪,秦增保.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80~84.

[4] 李会明,邓伟,李少华,马斯和.基于三学期制的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模式的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88~93.

猜你喜欢

改革体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改革之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