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自主性
2014-01-28刘墨渊
舒 展,刘墨渊
(福州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所,福州350108)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受到各国普遍关注。我国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维度看,随着我国经济全方位开放的日益深化,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机遇日益增多、外部环境利我因素增加的同时,不利的因素和风险也在增加。从国内维度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甚至中后期,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亟待转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中的任何重大问题的处理稍有不慎,即可能使我们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认为,基于我国目前处于国家经济总体安全、经济发展自主性稍弱的现状,建议制定以增强经济发展自主性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以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型。
一、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关系
1.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界定:第一种是“状态论”;第二种是“状态与能力并重论”。“状态论”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它具体体现在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的发展进程能够经受国际市场动荡的冲击等。”[1]“经济安全是指一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保持国家经济发展的独立性,所有经济部门稳定运行,公民具有体面的生活水平,社会经济稳定,国家完整,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2]“状态与能力并重论”认为,“经济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为使国民经济免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干扰、威胁、侵袭、破坏而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优势的状态和能力。”[3]“国家安全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4]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将经济安全定义为:“经济竞争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5]
我国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关注,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讨论的热点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核心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本身。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聚焦,讨论焦点为在我国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抵御和防范世界性危机的外部冲击,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国家经济自主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独立自主前提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重申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内涵,要从国家自主性说起。关于国家自主性,作为国家主权的属性之一,国内外的政治学者对此研究比较充分。主要存在两个谱系:一是源于马克思的从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基本分析模型;二是源于韦伯的从韦伯到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谱系,国家的政治制度成为其基本分析模型。国家自主性包括政治自主性和经济自主性。经济自主性的内涵,目前尚无学者专门阐述。本文认为,国家经济自主性,是指一国经济发展的自主能力,其内在地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二是国家所处的国际体系。传统民族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决策权。这种自主决策权又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权利;其二是自主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保护国家利益安全的能力。
由于对国家自主性研究的主要是政治学者,因此,关于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研究不多,直接论述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文章更少。程恩富教授是国内最早、并且始终倡导国家经济自主发展的学者,他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充分自主发展的开放思想:(1)建立“三控型”(控资本、控品牌、控技术)民族企业集团以确保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产业安全,在参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谋求国家利益的对半式双赢;(2)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和策略,实现民族经济在全球竞争中的自主发展;(3)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五个控制和提升”,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4)适当控制对外经济的各种依存度、依赖性和风险性,不断完善独立与开放有机结合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自主发展,加快向充分自主性发展方式的转变。[6]
此外,刘永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财团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中国能否保持主体性、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并主动积极地开展国际交往,核心就在怎样对待已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7]杨雪冬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一个有效发挥国家自主性,协调和利用国家—社会关系、国家—政党关系、中央—地方关系以及国家—国际体系的过程。目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国家自身的改革来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提升自主性和国家能力。”[8]田野从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博弈关系论证自主性。[9]罗文东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社会主义只有坚持自主发展,才能克服包括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在内的西方发展模式的严重弊病和危害。”[10]以上学者都从各自领域谈论到国家自主性或自主发展问题。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改变的不是国家主权原则,而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自主性。我们所谈论的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削弱,实质上是指对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削弱和限制。
3.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关系
本文认为,目前理论界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存在“状态论”和“状态与能力并重论”的分歧,实质是没有区分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自主性的边界。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国家经济自主性是一国自主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而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能力。国家经济安全是存在状态和表象;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内在素质和本质。强大的国家经济自主性,是国家经济长期处于安全状态的保障;国家经济的安全状态,反映了国民经济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自主性正相关,但两者并非一回事。有时,国家经济表面看来是安全的,但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却有被削弱的迹象,经济发展存在隐患,最终可能导致经济的不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国家经济全局性安全,还包括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各子领域,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存在状态的监测、预警、应对等,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竞争力、应变力和凝聚力,研究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目的,在于确保国家安全战略制订的准确性,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长治久安。不管是经济全球化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对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应注重考量的不是经济发展的现状即经济安全问题,而是经济发展长期安全的保障问题,即经济发展的自主性问题。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正悄然发生重组。各个国家、各种国际组织和其他经济政治主体都在努力调整自己以及相互间关系,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至上的理念和策略,在各国持续强化。
1.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一,从国际贸易格局看,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对贸易增速刺激效应减退;区域贸易安排已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和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五年,虽然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贸易渐趋恢复,但国际贸易增速较危机前显著放缓。据IMF 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为2.71%,2013年为2.92%。[11]2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增长乏力甚至是负增长现象,但其凭借自身明显的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全球贸易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一股去全球化、逆全球化潮流,世界主要国家转而求诸区域安排。一个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体、以FTA 为主要形式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截至2013年7月,向WTO 通报且已经生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到379 个,其中90%为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局部自由贸易协定。[11]5
第二,从国际投资格局来看,产业投资流向发生了新变化。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政策,跨国公司制造业出现了持续回流现象,投资保护主义风险增加。同时,发达国家将低端产业投资从新兴经济体中撤出,或者减少增量,转投至成本更低的国家。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也正在加强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公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3 上半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吸引的外国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但发达国家的外国投资出现下降。[11]10
第三,从国际金融市场动向看,金融环境较为脆弱,市场变化持续动荡。据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进入欧元区危机的第四年,欧元区经济有了复苏迹象,市场对欧元区看法已有了根本性改变。但是,欧元区危机的间歇性表现,仍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风险源。欧元区失业率仍高于12%,衰退已触发了危险的通胀减缓进程。在金融资本流向方面,主要国家货币当局纷纷采取的传统和非传统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再度泛滥,由于风险偏好,国际投资者大量转向传统的安全港资产。发达国家银行体系去杠杆化进程持续,但对新兴经济体持有的债权却有增加。在全球外汇市场中,201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欧元区的财政调整和分裂危险消除,跟美元相比,欧元似乎“更有实力”,欧元汇率逐渐靠近1.40 美元,达到近两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QE3 的推出,使美元货币安全港效应表现出先升后降,重新落入中长期的贬值通道。
第四,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受近年来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的接踵冲击,国家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国家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反全球化呼声高涨,各经济体间贸易摩擦不断,且从产品延伸到产业、从贸易延伸到投资。在各国对环境保护、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更关注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相关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国际竞争的复杂性加大。伴随“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新趋势,国家间的竞争向区域经济集团间的竞争转变,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对全球经济贸易格局主导权的争夺,将深刻改变各国的国家利益观和经济安全战略。
2.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挑战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给我国的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从国际维度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兴经济体,我国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虽然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承受的阻力和挑战也在加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现有经济强国的国家利益观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挑战不断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格局红利,试图重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如美国主导的TPP 和TTIP 谈判所达成的“诸边服务协议”,打造的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链。发达国家试图借此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强化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中国面临二次入世的风险。我国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加入TPP,而TPP 的无条件、无例外零关税措施及市场全面开放政策将给中国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投资方面的劳工保护、知识产权等新规则不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TPP 和TTIP 谈判有可能架空亚太经合组织(APEC),打乱亚洲区域合作进程,给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安全带来负面影响,挤压中国正当的利益和战略空间。
第二,全球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遭受保护主义伤害最严重的国家。发达国家在国际上主导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抬高在知识产权、金融监管、政府采购、环境与劳工等方面的标准;在国内实行“再工业化”、“2020 战略”、“重生战略”等措施,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发展中国家都在调整发展模式,重塑和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点。国家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起诉、干涉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等事件频频发生,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挑战日趋严峻。
第三,全球性的各种安全问题交织显现。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唱衰中国论”甚嚣尘上,周边海域围绕主权矛盾和海洋资源控制权的地缘政治冲突纷纷扰扰。中亚、北非等地区政局动荡不安,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全球生态与环境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外部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维度看,在融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病,给我国国家和民族经济的安全,包括产业安全和金融安全,甚至于国家凝聚力和稳定团结等都带来风险和隐患。
第一,对我国产业安全和民族经济竞争力的挑战。中国加入WTO 以来,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使外资大量涌入,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1117.2 亿美元[12],连续20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据商务部《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跨国公司子公司产品已占据中国国内1/3 以上份额。[13]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外资企业充分享受到了我国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好处。除军工等极少数国家核心行业外,外资在我国二、三产业都占有较高的股权和市场控制权。另外,TPP 和TTIP 投资规则的提高,对我国产业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会产生新一轮的负面影响。而我国民族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按照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比较,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18 位,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只有40%。[14]
第二,国际金融动荡、重大冲突对我国经济的金融安全和危机应变力的挑战。按照国际惯例,一国金融安全要有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具有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据IMF 统计,2010年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还不到1%。据汇丰银行报告,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重达到12%,[14]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定价权非常有限。美元的霸主地位,再加上中国技术引进和国外企业并购所遭遇的种种限制,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存在潜在风险,需要谨慎对待以确保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
第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对民族国家凝聚力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资本主义化。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在向全球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推行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维护其在现存国际体系中的格局红利。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有发达国家制约甚至阻挠中国发展的因素在加剧,内有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原有体制弊端和体制转型中新的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风险加大,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受到挑战。
纵览国际国内大环境,要顺利实现经济强国梦,维持国家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必须立足于全球视野,以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为核心,构筑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三、以经济自主性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霸权的全球扩张,发达国家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把握着大部分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受到限制和削弱。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认清自身经济安全的状态和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实力,是应对全球化的新挑战,建立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重要前提。
1.基于经济安全状态与自主性的四种国家类型
上文提到,国家经济自主性是一国自主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而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能力,而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的状态。两者是表象和本质、存在状态和内在素质的关系,两者正相关。但表象与内在有时候并不一致,根据自主与依附、安全与危机两组对立状态四个概念,我们通过象限图可以清晰地呈现一国经济能力与状态的基本描述(见图1)。
图1 基于经济安全与自主性的国家类型二维图
第一种:主导型国家,国家经济自主性和国家经济安全状态都良好,整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应变力和凝聚力很强,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者。主导型国家一般是非危机时期的发达国家,其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是,维护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既得利益,同时以主动进攻的方式,寻求未来战略格局的制高点。如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强调“国家核心利益”,是一种立足于世界范围的“全球战略”。在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时,美国关注如何控制世界市场能源资源的关键产地,为实现经济政治霸权,将其利益延伸到全球化的“战略”。
第二种:依附型国家,国家丧失经济发展自主性、国家经济处于经济或政治危机状态。殖民主义时代的亚非拉国家,缘于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造成对宗主国的依附,属于这种类型。今天一般指陷入经济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国民经济体系不健全、处于国际分工体系底端,依赖于主导国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又陷入经济债务危机,或者依赖性缓慢发展。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时,难免陷入被动的局面。不少国家以通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来保证其经济独立性,减少和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第三种:危时主导型国家,国家经济自主性强但当前经济处于危机时期。一般是指陷入经济危机状态的发达国家,虽然暂时面临经济危机,但鉴于其有高度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较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和金融制度,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经济发展自主性较强,有能力走出危机。因此,短时看其国家经济不安全,长期看安全系数较高。此类国家的安全战略主要是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谋求既能走出危机,同时又能抢占未来战略空间,维持其在国际体系中的中心国地位。
第四种:潜在依附型国家,国家经济处于安全状态但经济发展自主性弱。一般是指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发展中国家。表面看来国家经济处于安全状态,但由于产业结构低端化,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并且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能力不足等等,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较差。表面的经济安全往往是国家保护或者市场开放度不够的结果,其实际应对和抵抗危机的能力较弱,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和国际经济动荡时期,稍有不慎,就会重新陷入依附国局面。此类国家的经济安全战略应着重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久安全。
2.以经济自主性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构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从经济总量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国,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经济大国并不必然是经济强国,其关键就在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自主性。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基于全球战略思维,围绕着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核心,制订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最终实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民族复兴之梦。
第一,立足于全球视野的国家安全战略。刚刚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应适时发挥整体规划、统一协调的作用,制定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融合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囊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国土安全的“全球战略”。其中,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下设各个安全子系统,以产业安全为重点,以金融安全为关键,以国有经济安全为基准,围绕着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这个核心,打造国家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领域“积极防御”的能力。
第二,以高新科技为抓手,“上天入海”,积极拓展战略空间。航空航天和海洋深潜技术的发展,既给国民经济各部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方法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推广和转移带来可观的间接效益;推动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快速提升;通过外太空战略和海洋战略保障国家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以“空海一体化”的军事战略思维,与各大国和国际经济组织周旋,谋划国际经济格局的有利位置。
第三,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坚决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根本。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靠人才,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基础;二靠投入,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和产业的投资和政策扶持;三靠管理,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用经济、军事、政治综合需求拉动的高技术自主创新,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促进军事自主创新成果的大面积扩散”,[6]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第四,民族产业安全与公有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应变力的基础,也是确保国家战略高效实施的制度基础。一要克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过度外向,防范丧失自主型经济发展方式而沦入依附型的危险。“适当控制外贸、外资、外产、外源、外技的依存度和外汇的储备度。”“要在自主开放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起低损耗、高效益、双向互动、自主创新的精益型对外开放模式”。[15]二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保障民族经济在核心行业的控股权和市场份额。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更加注重经济开放中的自主发展、高端竞争、经济安全和国家权益。
此外,国民凝聚力是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政治保障和社会基础。全面深化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的体制改革。既注重经济、科技、军事、资源等硬实力提高,更注重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稳定、国民士气、战略目标等软实力的凝聚,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史忠良.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注意国家经济安全[J].经济经纬,2002,(1).
[2]B·梅德韦杰夫.俄罗斯经济安全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91,(1).
[3]柳辉.扩大内需: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J].华东经济管理,2001,(4).
[4]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
[5]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25.
[6]曹雷,程恩富.加快向充分自主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经济全球化视野的审思[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8).
[7]刘永佶.主体、主权与自主发展:落后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唯一选择[J].社会科学论坛,2005,(8).
[8]杨雪冬.国家主权与中国发展道路[J].社会科学杂志,2006,(3).
[9]田野.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J].国际观察,2008,(2).
[10]李龙强,罗文东.全球化、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自主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2,(8).
[11]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行业风险预警信息[Z].行业风险预警信息,2013,(1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R/OL].http: //www.mofcom.gov.cn,2013-01-16.
[13]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警惕外资控制中国经济[R/OL].http: //www.macrochina.com.cn,2006-02-14.
[14]魏礼群.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发展之路[J].新华文摘,2013,(18).
[15]程恩富.2013年政治经济学研究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