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趋势

2014-01-28裴长洪

当代经济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裴长洪,于 燕

(1.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1998年以后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期,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由1998年的33.35%上升到2013年的53.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6796.03 元上升到2013年的41804.71 元。钱纳里和赛尔昆(1988)[1]、Handerson(2004)[2]、钱陈和史晋川(2006)[3]、Chang 和Brada(2006)等的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01年国家以规划形式首次提出将城镇化作为中国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推动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新四化”。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即不同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是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增长的一个必然过程。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比较低,2012年美国城镇化率为83%,日本城镇化率为92%,欧洲为74%,拉美国家为79%,我国仅为52.57%。但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增长速度有所加快,2012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增速为2.98%,美国为1.04%,日本为0.44%。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发展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协调问题以及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等。其中,产业是城镇化的动力支撑。国际经验表明,脱离产业发展、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城镇难以持续性地提供足够的就业来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结果会导致严重的城市病和社会问题。Han(2012)用协整模型证明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时间变化而相互促进。[5]叶振宇(2013)通过理论分析指出,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之间通过要素集聚、效率提升、产城融合、网络协同等机制实现互动。[6]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以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为前提,需要各行业、多产业的动力支撑,需要以第一产业为基点,第二产业为支点,第三产业为延伸点,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相互协调。

一、新型城镇化中的第一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980年的30.2%下降到2013年的10%,但产业内部结构得以改善,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城镇化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将农民工市民化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工作。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近期任务是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 亿人”的问题,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支持,引导约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加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的研究表明,农民工市民化会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市规模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推动我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增长,并用CGE 模型得出,每年增多市民1000 万人口,可促进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 个百分点。[7]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6610 万人,增长1.7%,由此推算,我国农民工1 亿人问题的解决,会推动经济很大比例的增长。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明显不足,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60%,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不足50%。

大量的外出农民工转移到城镇生活,会使得农村的劳动力人口减少,因此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由表1 中2003 ~2011年间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以及农业用地比例(见表2)下降,但是我国农林牧渔业产值逐年增加,农用机械设备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是我国农业的生产率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以世界银行公布的代表农业生产率的人均农业增加值数据显示(见表2),我国农业用地占比高于美国和日本,但是人均农业增加值却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其中2011年我国人均农业增加值为713.3 美元,而美国为49816.7 美元,日本为42942.7美元。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意味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意味着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管理;意味着生态保护、独具文化传统的现代农业的出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先进设备的使用,即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科技创新的加大,从而农业生产率得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在进一步增加农业人口收入的同时,也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剩余人口,使得大量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镇,促进城镇规模的扩大。而城镇规模的扩大,使得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会随之提高,也使得土地需求和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增多,这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财政支持和补贴,优化招商引资政策,促进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表1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表2 农业发展状况国际对比

二、新型城镇化中的第二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产业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具有主导作用,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基本保持稳定态势。钱纳里和赛尔昆(1988)指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高度相关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演进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转变,进而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刺激需求和创造供给,促进工业化的发展。[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一些具有长期趋势性的迹象,这主要可以从各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等方面来判断。

(一)各行业销售利润率变化趋势

销售利润率代表了企业的营运效益。本文主要分析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变动情况。以2013年2月~12月第二产业中各个工业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为例,可以看出,各行业销售利润高低不等。销售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有石油加工(0.76%,月度均值,以下同理)、黑色金属加工(1.45%)、有色金属加工(2.41%)、化纤(2.68%)、废气资源利用(2.96%)、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3.2%)、农副产品加工(4.51%)、文教工美体育娱乐制品(4.38%)、化工(4.6%)、造纸业(4.76%)等,明显低于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9%)。其中重化工行业利润率比较低,这说明重化工行业在节能减排、产能过剩压力下,利润率有所下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由于全球的国际分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以及一些进出口的加工业,对我国来说,很大程度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所获得的附加值比较低,因而所得利润也比较低。

销售利润率适中的行业主要是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包括纺织业(4.83%)、服装(5.37%)、家具(5.4%)、橡胶塑料(5.64%)、皮革制品(5.91%)、木材加工制品(5.93%)、通用设备(5.99%)、专用设备(6.06%)、非金属矿物制品(6.21%)等。这说明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设备升级等调整,这些行业集中度适中,已经具备长期核心竞争力,利润率接近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销售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是采掘业(均值11.70%)和高技术制造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34.96%)、烟草(15.77%)、有色采选(10.69%)、酒饮料和茶(10.66%)、医药(9.65%)、铁矿石采选(9.18%)、燃气生产供应(9.18%)、汽车制造(8.1%)、食品制造(7.98%)、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7.23%)、仪器仪表(7.19%)、非金属采矿(7.14%)等。高技术制造业行业的未来需求空间较大,技术含量较高,进口替代或增加出口能力较强,并且吸纳就业能力强。这些行业有可能成长为新的主导产业集群。

对于第二产业,从趋势上看,除了受资源所限的采矿业、酒饮料和烟草业销售利润率有所下滑,其他行业的利润率基本有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利润上升趋势明显,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在劳动力供给减少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抛弃了以前依靠高耗能行业获取利润、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转而依靠能够吸纳更多就业机会,生产率水平更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高技术制造业上来。

(二)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以及增速可以代表企业的产能水平。2013年2 ~12月期间的中国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表明,近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低的行业主要包括黑色金属加工(3.38%)、仪器仪表(5.16%)、机械制造(7.28%)、运输业(12.81%)、纺织(11.95%)、采矿业(11.74%)等,增速在15%以下,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19.7%)。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适中的行业主要是传统优势制造行业、包括汽车制造(14.59%)、食品制造(17.18%)、专用设备(19.58%)、石油加工(19.58%)、金属制品(19.74%)、通信(20.91%)、塑料(21.18%)、木材加工(21.74%)、通用设备(21.48%)、纺织(21.9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22.50%)、皮革(23.56%)等,能够保持15% ~25%左右的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的行业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如废气资源利用(48.38%)、饮料(37.84%)、医药(32.83%)、文教体育用品等行业(28.50%)、水电煤气生产和供应(27.43%)、农副食品加工(26.31%)等。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变化趋势上看,各个行业的增速变化不定,并且有些高技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不是很高,但总体上来说,高技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上升,包括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电子设备、通用设备、电气制造等。而传统优势制造行业的增速趋势基本稳定。这也说明高技术制造业的产能水平较高,发展得到重视。

由以上对第二产业各行业销售利润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可以看出,高技术制造业大多数行业的利润率以及投资增速都将处于较高水平,且有上升趋势,传统优势制造业处于适中平稳状态。这说明城镇化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依靠高技术制造业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全社会全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际经验显示,国外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偏差系数(城镇化率/工业化率-1)一般为正值,即城镇化率一般是超前于工业化率,由图1 看出,我国城镇化率在2003年以后逐步超过工业化并且偏差系数转变为正值,这说明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由依靠高耗能的重化工业转为依靠高科技的新型产业,我国城镇化滞后状况得以缓解,并且城镇化与工业化逐步进入协调发展时期。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更是需要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撑。

图1 中国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比较(%)

(三)新型城镇化中第二产业中其他行业的发展

1.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行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均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要保持年均增速15%以上,且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 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要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给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加大节能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效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降低我国对外资源能源依赖程度;需要加强对水电、热力、燃气行业等能源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土壤等资源保护,污染物、废弃物减排治理、循环利用等的关注,需要加大开发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换代。

节能环保产业跟很多新兴产业一样,很多业务都处在事业发展的初期,必须依靠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持续扶持和引导,尤其是从法规体系建设、环境经济政策多方面给予保障。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对城市水源、空气质量的检测和保护力度;需要各级政府尽快制定和完善得以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用地、技术、信贷、金融等扶持政策,促进更多环保科技产业园的建立。

2.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

水、电、气、热的生产与供应是第二产业的重要部门,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门类。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会相应增加,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投入,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容纳更多人口,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可以使得企业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发展,使得居民享受到各种便利条件和服务,提高生活水平。蒋时节等(2005),[8]谢长青等(2008)[9]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基础设施投资与城镇化之间有正向曲线关系。但是,目前我国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巴曙松(2013)指出,用人均资本存量和资本产出比作为城镇化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衡量指标,以2005年不变价计算,中国现有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达到25 万亿元,国际排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是,人均存量远低于所有OECD 国家,且存在区域分布不均状况。[10]中国水电、热力、燃气生产和供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快,但是2013年整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436528 亿元,水电、热力、燃气生产和供应投资仅仅占整个行业的4.52%,占第二产业的10.64%,吸纳城镇就业人员比例仅占约2.5%。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生产性的基础设施规模,加强道路交通、地下管网、废弃物排污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水电燃气行业加大改造更新力度,提高效率,而且也应重视与民生直接相关的保证性设施,如餐饮、运输通讯、教育保健等制度保障机构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注重投资区域结构,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需要加强投资。

三、新型城镇化的第三产业发展趋势

(一)第三产业总体发展趋势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力量。从2013年2 ~12月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可以看出,除了设备修理和公共管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负增长以外,其他行业的固定资产增速都比较快。其中,增速较高的行业主要是生产性和社会服务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33.78%)、公共设施管理(30.84%)、批发零售(30.37%)、文体娱乐(30.27%)等,近年能够达到30% 左右的增速。而住宿餐饮(23.98%)、房地产(22.45%)、教育(22.03%)、卫生社会保障(21.94%)、科学研究(21.76%)、交通运输(21.45%)等行业的增速也在20% ~30%之间。只有金融业(5.55%)、信息技术(11.17%)、居民服务(13.43%)行业的增长率比较慢。从趋势上看,这些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增加。这说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投资,交通、物流、教育、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由于是高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更大,我国对其的相应投资仍有很大发展余地。

从产业结构变动看,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比第二产业占比高2.2 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我国产业结构得以升级优化(见图2)。但是,与发达国家经济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我国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7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0%以上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这种能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更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城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以及高水平的消费性服务(商贸、餐饮、配送等),并且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及培训机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图2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例(%)

从服务消费状况看,我国服务消费滞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在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结构中,居住服务比重为8.9%,交通通信服务比重为14.7%,文教娱乐服务比重为12.2%,医疗保健服务比重为6.4%,四项服务合计占比42.2%。2012年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居住服务比重为18.4%,交通通信服务比重为11.1%,文教娱乐服务比重为7.5%,医疗保健服务比重为8.7%,四项服务合计占比45.7%。而2012年美国的个人服务消费比重为66.19%,美国服务业是美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服务消费是美国个人消费结构的支柱,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变消费结构,提高服务消费水平。

从城镇各单位吸纳就业人员状况看,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比较强,表3 显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逐年增加,制造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基本不变,农业、采矿业和水电力、热力和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吸纳就业人员比例有所减少,建筑业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同时,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趋势有所下降,但是一般以上的劳动力就业于服务行业。比较高度城镇化的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都在65%以上,这说明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比例可以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提升。

表3 城镇各行业吸收就业人员比例(%)

因此,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服务业提供就业保障,需要鼓励增加服务消费,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交通、物流、健康医疗、信息技术、文化等服务。

(二)新型城镇化中重点产业的发展

1.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发展

城镇化发展需要有空间格局作为基础,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城镇化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城市群之间城际干线构建的都市交通圈,以及城市群内部以轨道交通和公路网络为骨干的交通网络。

从路网密度来看,中国交通运输建设相对滞后。由表4 看出,中国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里程有所增加,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63 万公里,2011年公路里程已达410.64 万公里,连同航空运输的里程长度都大于国家面积较小的日本,但远小于美国里程,并且从路网密度看,不论是基于国土面积还是基于国家总人口,中国都是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我国每万平方公里上的铁路在2010年为69 公里,为英国的1/20,印度的1/7;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铁路里程更是不到0.5 公里,处于较低水平,每一百平方公里上的公路在2011年为42.8 公里,是美国的64.1%,日本的47.7%。这说明我国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的建设的滞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具有很大的潜力。

城镇化伴随着人口以及产业之间的区域性转移和调整,对客货运输要求也日益增长并具有多样化趋势,需要提供相应的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因此,交通运输服务业应在既有城际交通以及轨道交通中提高客货服务效率和水平的同时,更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保证优质运输,安全便捷;注重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公共货物运输。

表4 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2.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2)》统计显示,2012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为8.1 万亿元,超过当年GDP 增速4 倍,其中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超过1.3 万亿元,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网络零售渠道。[11]电子商务的高速增长得益于电子商务所依赖的网络、经济、法律、市场外部环境的优化,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交易方便的优势。电子商务应用得到拓展和深化,因其没有地域限制,在实体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都得以发挥和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服务业是连接信息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桥梁,已成为我国服务业中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通过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的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比较(参见表5),我们发现,我国每一百人中所拥有的网民、手机和电话都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每一百万人所拥有的网络服务器和研发人员也是低于美国和日本。因此,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专家预计,中国电子商务2020年之前仍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7.9 万亿元。

因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投资,增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促进信息消费增长;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建立基于大数据支持的精准营销服务,培育信息消费需求;鼓励电子商务创新探索,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做好电子商务的网络安全风险、信用风险及法律风险防范,依法保护个人信息。

表5 电子商务发展状况比较

3.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发展

围绕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投资和服务业是城市发展最基本的标杆。其中医疗卫生服务业是关系到居民自身健康切身利益的行业,城镇人口的增多会带来医疗卫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和宣传等;要不断提高医疗科技水平,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做好医疗卫生工作。政府应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健全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效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对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为城镇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世界银行公布的2010年各国健康医疗状况数据(参见表6),中国2010年每一千人中所拥有的床位为3.56,高于美国、英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每一千人中所拥有的护士和大夫数量却很低。医疗支出占GDP 的比例仅为4.98%,为美国的1/4,巴西的1/2。人均医疗支出也远远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但略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且我国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人口比重比较低。2010年,我国享有卫生设施和清洁饮用水源人口的比重分别为64.8%和91.5%,发达国家比重均为100%,我国只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印度尼西亚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的医疗服务及医疗保障建设发展潜力很大。

表6 医疗卫生行业国际发展比较

以医疗机构床位数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有618 万张,每万人拥有床位数45.42 张,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6610 万人,假设全部现有流动人口都在城里就医,并且按照巴曙松的(2013)假设,各个省市的“人口十二五”规划计划吸纳落户的农民工数目为每年1837 万人,[10]则对于现有流动人口,近几年有至少75 万张医院床位需要投资建设,从而需要相应的医疗服务水平进行提升,如增加相关卫生技术人员数目等。

四、结 论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是促进我国内需增长的最大潜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棚户区改造、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为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等突出问题的解决提供契机,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可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可以通过人口聚集实现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和生产生活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切实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普及、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以及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与融合,我国一些新兴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有潜力成为长期竞争力的新增长点,如电子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等。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有利于普通居民服务业及科技、金融、信息、物流、文化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行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投资的依赖,提高国内生产能力与消费水平。因此,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城镇化自身产生的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现代化,工业转型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流向效益更好、收入更高的部门,促进经济以及产业的高效发展趋势,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城镇化提供支撑,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22-23。

[2]Handerson J.V.,Urbanizaton and Growth,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M].Vol.1,2004,PP1-57.

[3]钱陈,史晋川,城市化、结构变动与农业发展-基于城乡两部门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经济学季刊,2006,第6 卷,(01).

[4]Chang G·H,Brada J.G:The Paradox of China's Growing Under-urbanization,Economic Systems[M].Vol.30,2006,pp24-40.

[5]Han X.,Wu P.L.,Dong W.L.,An Analysis 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Shandong,China,Ecological Modeling,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M].Vol.13,2012,PP1291-1300.

[6]叶振宇.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J].区域经济评论,2013,(4).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6).

[8]蒋时节,刘贵文,李世蓉.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2).

[9]谢长青,钱文荣,霍印礼.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小城镇人口非农化关系研究-基于1995-2006年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10]巴曙松.从城镇化看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N].中国经济时报,2013-08-01.

[11]中国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2)英文版[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4.

猜你喜欢

城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且看,堆沟港的城镇化之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