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2014-01-27刘淑荣张晓华于清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计分气虚血瘀

刘淑荣 张晓华 孙 颖 钱 锋 翟 颖 于清华

(吉林省中研医院心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是以心室重构为主要特征的心脏超负荷〔1〕;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地高辛是目前治疗慢性心衰的常规用药,但也有一定副作用。近年来,应用中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也取得很好疗效,尤其是中西药结合疗效更加突出。本文通过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旨在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吉林省中研医院心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60例,完成57例,脱落3例;对照组60例,完成58例,脱落2例。治疗组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6.2±4.23)岁;平均病程(31.7±21.068)个月;心功能Ⅱ级33例,Ⅲ级18例,Ⅳ级9例;原发病:冠心病29例,扩张型心肌病15例,肺心病10例,风心病及瓣膜病6例。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67.2±4.583)岁;平均病程(27.68±23.445)个月;心功能Ⅱ级29例,Ⅲ级19例,Ⅳ级12例;原发病:冠心病34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肺心病4例,风心病及瓣膜病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原发病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西医诊断标准: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依据《临床心脏病学》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制定〔3〕。心功能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94年第9次修订心脏病心功能分级而制定〔4〕。

1.2.2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按照2007年心衰指南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心衰的基础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血糖,积极治疗冠心病,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低盐饮食,戒烟、戒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大小便通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药治疗(益气活血利水方-强心康方),疗程为8 w。

1.2.3疗效性观测 (1)中医证候疗效,(2)心衰计分法疗效判定(Lee氏计分系统),(3)心功能疗效判定。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8 w后,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39例,无效4例,加重3例,总有效率87.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37例,无效10例,加重6例,总有效率72.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4.209 0,P<0.05)。

2.2两组患者心衰疗效(Lee计分法)比较 治疗8 w后,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39例,无效9例,加重3例,总有效率78.9%;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33例,无效17例,加重5例,总有效率63.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3.932 8,P<0.05)。

2.3两组心功能疗效(EF值)比较 治疗8 w后,治疗组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30例,加重8例,总有效率33.3%,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3例,无效37例,加重5例,总有效率2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8 5,P>0.05)。

3 讨 论

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动无力,血流不畅,逐渐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心悸、喘促、尿少、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病证〔5〕。心衰的发病必有久患各种心系疾病及肺心同病等病史,久病必耗气伤气,故气虚为心衰发病之本,即气虚贯穿心衰发病的始终,在心衰发病的各个阶段均可见气虚之象,另外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肾虚必然致心气亏虚,故心衰的气虚不单单为心脏一脏亏虚;“心主身之血脉”,血液的正常运行,除心脏的正常搏动外,还需其他脏器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主要为肺的宣发、朝百脉及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发病初期多为气虚,随着疾病的进展或失治、误治,肺、肝功能失职,血液运行障碍,血行迟滞而成瘀;心衰病人必体虚,少动,正气不足,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不能运化水液,而致水津输布失常,停聚为痰、水,另外“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内停也可成痰、水,水邪犯溢肌肤、上凌心肺而终发病,在心衰发病的过程中血瘀、水结即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致病,但根据临床所见血瘀水结并存者不<60%,故气虚(心脾肾)血瘀(肺肝)水结(肺脾肾)为心衰发病的最基本病机,故益气活血利水法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大法。通过临床研究可见,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水结)患者,在基础原发病规范化治疗同时,加服中药能够改善心衰病人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心衰疗效(Lee计分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37-4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6.

3陈灏珠,主译.临床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233.

4张子彬.充血性心力衰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212.

5黄永生.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0-9.

猜你喜欢

计分气虚血瘀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话说血瘀证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基于单片机的中国式摔跤比赛计分器开发设计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夺宝园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