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中英养生谚语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2014-01-26郭先英孙俊芳
郭先英,孙俊芳
(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 郑州 450046)
本文拟从文化的视域来审视中英养生谚语之异同,并探讨这些异同对翻译的启示。
1 中英养生谚语的契合
中英养生谚语无论在语言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两相契合之处显而易见。一方面,某些英汉谚语传递了相似的健康和养生观念;另一方面,英汉养生谚语运用了类似的艺术表现手法。
1.1 内容契合
在内容方面,中英谚语反映出来的观念非常接近,有的如此对等,人们常常彼此套译,以至于很难分辨哪些是英语谚语,哪些是中国谚语。
1.1.1 饮食有节 英谚中有Digging your grave with your own teeth(暴饮暴食,自掘坟墓)、Always rise from the table with an appetite and you will never sit down without one(饭吃七分饱,胃口才能好)、A closed mouth catches no flies(病从口入)、After the dinner comes the reckoning(要享乐就要付出代价)等。中国此类养生谚语可谓非常丰富,如“饥不暴食、渴不狂饮”、“已饥方食,未饱先止”等。
1.1.2 注重健康 英谚中有Good health is above wealth(健康胜于财富)、Health and understanding are the two great blessings of life(健康和融洽是人生两大幸事)、Health is happiness(健康就是幸福)、Health is not valued till sickness comes(有病方知无病乐)、He lives long that lives well(活得好等于活得长)、Neglect of health is doctor’s wealth(忽视健康,医生财旺)等。
1.1.3 加强锻炼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早睡又早起,健康、聪明又富裕)、A little labor,much health(适量劳动,增进健康)、Use legs and have legs(双腿越走越有劲)等。中国谚语中有“饭后散散步,不用进药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1.1.4 形神相关 Happiness lies in contentment(知足常乐)、A light heart lives long(心胸开阔,延年益寿)、Anger punishes itself(气大伤身)、Sound in body, sound in mind(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It is not work that kills, but worry(劳动不伤身,忧虑才伤人)。汉语中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1.1.5 起居习惯 Sleeping is the best cure for waking troubles(一睡解千愁)、Dry feet,warm head,bring safe to bed(脚干头暖睡得安)、Diet cures more than doctors(自己饮食有节,胜过上门求医)、Bed is a medicine(睡好觉如服药)、Nature, time, and patience are the three great physicians(自然、时间和耐心是三个伟大的医生)。中国谚语中还有“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等。
1.1.6 劳逸相宜 英语中有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ohnny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小孩也变傻)。中国谚语有“百忧感其心,百事劳其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蔽”、“躺好病, 睡好眼”等。
1.2 语言表现形式的契合
在表达形式方面,中英养生谚语均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且很多艺术手法是两者共用的。
1.2.1 比喻 英谚中如Exercise,temperance,fresh air and necessary rest are the best of all physicians(锻炼、节制、清新空气和必要的休息是最好的医生)。汉语中有“窗户风,后娘心”、“隔夜茶,毒如蛇”、“酒色祸之媒”、“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1.2.2 对偶 英语中有As rust eats iron,so care eats heart(锈能蚀铁,忧能伤人)。汉语中有“药不治假病,酒不解真愁”、“无病休嫌瘦,身安莫怨贫”。
1.2.3 押韵 英谚中如He that goes to bed thirsty rises healthy(忍渴上床,晨起健康)、Care brings grey hair(忧郁催人老)、Measure is treasure(适度是宝)等。汉语中有“膏粱厚味生毒疮,粗茶淡饭寿命长”、“吃饭不要闹,饭后不要跳”、“好饭莫饱,饭后莫跑”等。
1.2.4 因果 Laugh at your ills, and save doctor’s bills(生病不忧虑,节省医药费)。汉语中有“萝卜上市,药店关门”、“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白菜吃半年,医生享清闲”、“若要身体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笑口常开,百病不来”等。
1.2.5 排比 Go to bed with the lamb and rise with the lark(早睡早起)。汉语中有“食之无言,饮之勿语;卧之勿思,睡之无虑”。
1.2.6 借代 英谚中如Better pay the butcher than the doctor,此处用butcher代表饮食,用 doctor表示看病,意思是宁肯把钱花在饮食上,而不是花在看病上,有食疗胜于医疗之意;Better wear out shoes than sheets(宁可穿破鞋子,也不要睡烂床单),用shoes代表运动,sheets代表生病卧床。No pillow is softer than a clear conscience(无愧的良心是最柔软的枕头),用soft pillow表示良好的睡眠。中国谚语中“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上床”表示晚餐,“下床”代指“早餐”。
1.2.7 吊诡(paradox) 英谚中如He that eats least eats most(吃得最少的人吃得最多)。中文谚语中如过益则伤,太盛则损;内疾不生,外患不入。
1.2.8 拟人 Feed a cold and starve a fever(伤风宜吃,发热宜饿)、Care kills a cat(忧虑伤身)、The best physicians are Dr. Diet, Dr. Quiet, and Dr. Merryman(节食、静心和快乐才是最好的医生)。
1.3 中英谚语都带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色彩
英谚中如A clown into town is worth more than a dozen doctors(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其中,clown、dozen等概念带着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其他谚语如Work is father of appetite, grandfather of digestion, and great-grandfather of health(劳动是食欲的父亲,是消化的祖父,是健康的曾祖父),在表现手法上也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
中国养生谚语的文化色彩尤为突出,有的来自草根文化,如同萝卜白菜平平淡淡,带着浓厚的民间色彩。如“晚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人要长寿安,要减夜来餐”、“桃饱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迈开腿,管住嘴”等。而有的则格调高雅,文辞优美。如对中医养生方式的描述:“谈书论字,学画临摹;澄心静坐,听琴玩鹤;种竹浇花,煮酒煎茶;益友清谈,登城观山;垂钓悦志,弈棋益智”、“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心底无私天地宽,名也不贪,利也不贪;恬淡寡欲心身健,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粗茶淡饭饱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等。这些谚语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中医是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土壤中的,所以在养生谚语中呈现出浓厚的哲学色彩。如“三分治病,七分调养”、“调药性易,调自性难”、“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养老之要,心中无妄”。
2 中西方养生谚语的差异
由于中英两国在地域气候、风俗习惯、宗教传统、饮食特点、医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自然也有所差别,而这种差别必然生动地反映在谚语上。
2.1 地域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谚语的影响
英国是个岛国,属海洋性季风气候。西风吹起,往往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这一点与中国的地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属于大陆气候,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东风恰恰是春天来临的标志,文学作品中常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等描述。反映在养生谚语上,英语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而中文谚语中则有“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之说。
2.2 饮食习俗的差异及其对谚语的影响
中医比较讲究食疗,所以与此相关的谚语非常丰富,英谚在这方面则稍逊一筹。从这些谚语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2.2.1 对健康食品的界定不同 英谚对苹果的健康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而中国的谚语中却几乎没有对苹果的描述,反倒对枣和桃情有独钟。如“一天三颗枣,终生不显老”、“干姜有枣,越老越好”、“王母仙桃,食之解劳”等。还有一些食物在中国饮食中非常重要,但在英语中却很少提及。如中国谚语中对葱姜蒜的偏爱:“冬吃萝卜夏吃姜,医生不用开药方”、“吃好葱姜蒜,病痛少一半”、“蒜解百毒”、“蒜治百病”、“大葱蘸酱,越吃越壮”、“三片生姜一根葱,不怕感冒和伤风”、“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早晨三片姜,胜过人参汤”等。
2.2.2 饮食结构的不同 中国饮食结构中五谷、豆类占比重很大,对粗粮的重要性也一再强调如“宁可无肉,不可无豆”、“人参一斤,比不上糙米一升”、“粗饭养人,粗活益身”等。西方饮食习惯中甜食很多,中国却忌讳过多的甜食,如 “甜言夺志,甜食坏齿”。西方的早午晚餐似乎没有太分明的界限,但中国很讲究三餐的区别对待,如“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2.2.3 对饮食描述的精细度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谚语中对食物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如描述哪些肉类更好吃“会跑的不如会飞的,会飞的不如会游的”、“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有腿”、“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等。描述什么样的食料更有味:“生姜老的辣,甘蔗老的甜”、“三斤子姜,不如一斤老姜”、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等。甚至对不同的辣味都有描述:“葱辣眼,蒜辣心,韭菜专辣舌头根,辣椒辣的是上嘴唇,芥末辣断鼻梁筋。”
2.2.4 对饮食季节性的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而不同季节出产的食物也相异,因此关于各种食物适宜在什么季节食用也能在养生谚语中找到答案。如“不时不食”、“冬至馄饨夏至面”、“春鲢夏鲤,秋鳜冬鳊”、“霜蟹雪螺,什么味也比不过”、“七月菱角八月藕”、“霜打过的柿子才好吃”、“到了三月三,芥菜可以当灵丹”等[1]。
相比之下,西方人则对饮食的重视程度要比中国逊色得多,因此英谚中与饮食有关的谚语不多,也远不如中国谚语表达丰富,仅有的几个也是泛泛而论:Leave off with an appetite(吃得七分饱,就该离餐桌)、Diet cures more than doctors(自己饮食有节,胜过上门求医)等。
2.3 医学理念的差异及对谚语的影响
英语养生谚语和中国养生谚语或多或少代表了西医和中医的医学理念,所以其差异性也在谚语中表现出来。
2.3.1 男女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因时因人因地而异,所以谚语中对男女养生往往有不同的建议,如“男不可百日无姜,女不可百日无糖”、“男不离韭,女不离藕”,而西方医学中很少提及男女养生的差异。
2.3.2 四时养生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信奉人与天地相和的理念,所以对于四时饮食起居也有不同讲究。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讲的不仅仅是四时的变化,更是人在季节更替中的活动要与此相应,正所谓“春温生之,夏热长之,秋凉收之,冬冷藏之”。其他如“悖于时宜,灾难至矣。此天之道,此人之理。顺之则生,逆之则病”、“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反映的都是这一理念。
2.3.3 顺应自然 中医讲究人对自然气候的适应,冬不可过暖,夏不可贪凉。中文谚语如“食不过饱,衣不过暖”、“七分饱三分寒”、“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春捂秋冻,到老无病”。相比之下,英语谚语对穿衣不可过暖从未提及。西方文化往往对人适应自然不太关注,冬天室内暖气开到可以穿短袖,夏天室内空调开到可以穿西服,所以仅从室内生活看四季并不分明。
2.3.4 时段养生 除四时的不同,一天的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养生方式。如“清晨三宜,一宜腹吸,二宜远眺,三宜净便”、“早饭吃饱、中饭吃好、晚饭吃少”,甚至有“过午不食”之说。
2.3.5 性爱养生 中国古代对于男女性爱的兴趣从来没有停止过,可谓又爱又怕。一方面认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另一方面,认为“精者身之本也”,所以要谨慎为之,“乐而有节”。谚语中常常告诫人们“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刮骨钢刀”。 但是西医对性爱的危害却很少提及,英谚中也没有此方面的描述,仅有的几个表示节制的谚语也比较宽泛,如Diseases are the price of ill p1easures(疾病是纵欲的代价)。
3 对翻译的启示
在翻译中如何能够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思想,又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点,一向是译界广受关注的问题。李照国老师说,上乘译作追求“形意俱佳”[2]。但是对于谚语这一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语言,在翻译中做到“形意俱佳”并非易事。笔者借用蒋骁华[3]在《文化翻译与文化生态平衡》一文中提到的概念, 将谚语的翻译策略归结为以下5种。
3.1 文化融合
即原语文化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进入译语。如对于中西方契合的养生谚语,最好用套译的方法,一来给人们熟悉亲切之感,二来选择目的语读者耳熟能详的谚语更容易为人接受。如“一天三颗枣,终生不显老”。英语中有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虽然描述的是不同的食品,却不妨借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将之译为Three dates a day keeps wrinkles away。另外英谚“Laugh and grow fat”对应汉语的“心宽体胖”,“Hunger finds no fault with the cookery”对应“饥不择食”,“Hide nothing from thy physician”对应“切莫讳疾忌医”。
3.2 文化诠释
文化诠释为原语文化表达形式提供文化语境信息。如英谚中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如果译为“风起东方,人畜不安;风起西方,气候最佳”,对中国的读者来说便很难接受,所以比较稳妥的方式是在翻译后面加上注解。
3.3 文化直入
文化直入是为原语文化表达形式直接进入译文。对于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对等物的养生谚语而言,不妨采用异化的方法来翻译,让人们能从谚语中领略异域文化和不同的医学理念。如“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可以译为Fish brings inflammation and meat brings phlegm, but vegetables
and radish bring you peace;“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 天天千步走, 药铺不用找”, 可以译为Bamboos wither from the leaves, and people age from the feet. Keep walking every day, and you never need the pharmacy。
英谚“A clown into town is worth more than a dozen doctors”则直接译为“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以下谚语均可采用这种译法:Sloth, like rust, consumes faster than labor wears.懒惰犹如铁锈,其腐蚀之快,比劳作更甚。Hunger is the best sauce,饥饿是最好的调料。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A broad mind is better than a broad house.
3.4 文化阻断
文化阻断为原语文化表达形式消失,文化意义未进入译文。李照国说过:“无论译者如何防微杜渐,信息在转换过程中的丢失似乎是难免的。[4]”因此,他将“熵化理论”引入译学,旨在说明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消亡与丢失几乎是必然的。因此对于有些谚语,只能求其基本信息的翻译而舍弃其文化意义。如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有腿,译为Chicken is better than meat, and fish is the best of all, 原文的形象性丢失。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译为Radish is good for supper and ginger is good for breakfast, 原文的借代手法丢失。窗户风,后娘心,译为Wind through windows can be pathogenic yet undetected,原文的比喻丢失。
3.5 文化归化
文化归化为原语表达形式略去,代之以译语表达形式,原语文化意义消失。如Always rise from the table with an appetite and you will never sit down without one, 饭吃七分饱,胃口才能好; Go to bed with the lamb and rise with the lark, 早睡早起;A closed mouth catches no flies,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4 结语
通过中英养生谚语对比不难看出,中国的养生谚语在丰富程度、细微程度上要远远超过英语养生谚语,这也与中国历史传统一向注重养生有关。中医养生中的中庸思想如顺应四时、阴阳和谐、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房事适当、动静适宜、形神共养等在养生谚语中处处得到体现。中英养生谚语既有内容和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契合之处,又有文化、习俗和养生理念方面的差异,这为谚语的翻译留下了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
由于中国养生谚语的极度丰富以及其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加之有些谚语与西方文化理念相差甚远,所以很多谚语尚未被西方人所知。随着中医思想的国际传播,东风西渐的逐步深化,如何把这些携带着丰富民族智慧的养生谚语翻译为英文,为更多的西方人所熟知并接受,是译界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1] 刘鹏. 中华饮食谚语、成语中的食育思想述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254.
[2] 李照国. 中医常用语句英译探析(三)[J].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6:323.
[3] 罗选民. 结构·解构·建构——翻译理论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54.
[4] 李照国.门外译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