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分析
2014-01-26丁小斌赵庆华
丁小斌 赵庆华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系,甘肃 兰州 730070)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通常报告有更好的婚姻,更支持性的友谊,与孩子、兄弟姐妹和社交网络成员间的冲突减少〔1〕。在描述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时,老年人的描述更为积极,满意度也更高〔2〕。研究人员认为,老年人人际关系的改善,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能力提高〔3〕,将注意力从人际冲突的消极方面转移〔4〕,发生社会冲突时情感反应减少〔5〕。认知评估理论模型强调,对情绪诱发刺激的反应,受个体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之所以对社会伙伴产生积极的体验,是因为其特有的想法和行为,在社会环境中,与年龄有关的变化,也是老年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6〕。经典压力模型则认为,日常烦扰是各年龄段的成年人最常见的社会压力,但这样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为减少潜在的压力体验和人际紧张,老年人会将那些难以相处的伙伴从他们的社交网络中剔除,只留下那些更加友善的社会伙伴〔7〕。社交体验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在发展心理学文献中,研究者们强调,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受照料者的影响〔8〕。事实上,社会伙伴对人际情绪的调节终生都在发挥着作用,但很少有人研究社会伙伴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年人社交体验的影响。本研究从社会输入模型的观点出发,解释老年人比年轻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因。
1 老年人为什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1年龄特征 人的社会伙伴因年龄不同而不同〔1〕。发生人际冲突时,各年龄阶段的成年人与老年人所采取的行为明显不同。研究发现,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可能采用回避策略以熄灭潜在的人际冲突,而不是让冲突升级,也不太可能采用有潜在危害的直接策略〔3~5〕。如Birditt等〔9〕所做的一个关于日常经验的全国性研究现,无论对亲密的社会伙伴还是棘手的社会伙伴,老年人均采取了回避策略,而年轻人则更多地采取了激进的对抗策略。
配偶的年龄通常是相近的,在接触频率、亲密程度及感受到的日常压力方面,婚姻关系也不同于其他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也更为深刻。Story等〔10〕的研究表明,虽然老年人和中年人对其配偶行为的客观评级无年龄差异,但老年人对其配偶行为的看法没有中年人那么消极。老年人对配偶这一重要社会伙伴较为积极的评价,无疑有助其产生积极人际体验。
1.2感情幸福感 社会伙伴对彼此的情绪状态都很敏感〔11〕。抑郁者往往激起社会伙伴对其的消极反应,而愤怒者则往往激起社会伙伴对其的愤怒反应。同样的,有较高感情幸福感的老年人,也会激起社会伙伴对她们的积极反应〔7〕。
1.3冲突升级 Fingerman〔12〕研究了中年女儿与其母亲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与老年母亲相处时,女儿通常会默认母亲的言行。研究者先让每个女儿都描述一次她们对母亲生气的情形(母亲不在场),然后,让母女共同讨论他们对对方生气的情形。当与母亲在一起时,超过1/3的女儿说她们想不起这样的情形(尽管在单独询问时,她们报告了这样的情形)。也就是说,即使母女关系再好,在与母亲共同受访时,中年女儿会降低或否认她们曾经对母亲的愤怒;但无论单独受访还是与女儿共同受访,母亲的表达都是直截了当的。
这种互动模式不仅仅限于亲密的人之间。事实上,不论与老年人是亲戚、朋友还是熟人,成年人的规范信念,使他们倾向于在与老年人发生冲突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Fingerman等〔13〕所做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询问被试者:“当社会伙伴对你出言不逊时,你会怎么办?” 所有的被试都说,他们会尽量与社会伙伴进行建设性的交流,以化解矛盾。但他们更有可能对年轻人采取激进的对抗行为,而对老年人采取回避策略。即使控制了年龄、性别和关系性质等因素后,研究结果也同样如此〔13〕。因此,同样的人(无论其年龄如何),与年轻社会伙伴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但会避免与老年社会伙伴的冲突升级。人们对社会伙伴的行为反应,既取决于自己的年龄,也取决于对方的年龄。
Miller等〔14〕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先编了几个小故事让被试者阅读,然后让被试者预计故事中被冒犯者的反应。但有些被试者拿到的是故事版本中的冒犯者是老年人,另一些被试者所读的故事中,冒犯者却是年轻人。结果表明,当冒犯者是老年人时,被试者预计,因为冒犯者上了年纪,被冒犯者会避免与其发生冲突。但当冒犯者是年轻人时,被试者则会预计,被冒犯者会因冒犯者的年龄特征(年轻)而采取激进的对抗策略。
1.4未来时间洞察力(FTP) FTP是人们对自己的未来时间及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一种人格特征〔15〕。支持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行为因FTP的变化而变化:当人们认为自己来日不多时,他们对社会伙伴的积极情绪会最大化〔4〕。同样的,当人们觉察到留给社会伙伴的时间不多时,他们也会尽量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因此,虽然一些老年人也会在交往中制造不快,但FTP使人们往往会宽恕难以相处的老年人,尽量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如Allemand〔16〕研究发现,当被试觉察到留给自己或违反了社会期望的伙伴的时间不多时,更有可能宽恕对方。Miller等〔14〕的也研究发现,相比年轻人,被试会更容易宽恕犯了同样社会罪责的老年人。Fingerman等〔13〕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让一些被试者想象,曾经冒犯过他们的老年社会伙伴即将退休去夏威夷安度晚年时,或年轻社会伙伴即将因为一个海外文化进入计划而永远离开时,被试者会怎样对待他们。在时间被限定的情况下,无论昔日的冒犯者如今年老年轻,被试者都会选择回避的策略。但当研究者询问另一些被试者,如果冒犯者只是暂时离开(去度假),被试者会怎样对待他们时,被试者表示,他们更可能会对年轻冒犯者采取激进的对抗方式,但会尽量避免与老年冒犯者发生冲突。这一研究表明,与老年人交往的时间有限,而与年轻人相处的时间则来日方长,可能是人们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对待不同的原因之一。因此,遇到曾经冒犯过自己的来日不多的老年人时,人们会对其予以尊重,而不是与其斗争——FTP确实能起到调和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冲突的作用。对每个社会伙伴来说,这种宽恕都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促进。通过对老年人的宽恕,社会伙伴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再与老年人发生冲突,并维持与老年人的良好关系。这样的回避行为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也是为了保护社会伙伴。但是,如果人们从来不表达他们的不良感情,这种回避行为也许会引发负面后果。
1.5消极刻板印象 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也许反而有助于积极的社会交流。在Erber等〔17〕做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先让被试者读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拿了一顶帽子但没有付费就离开了,然后询问被试者,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做。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做了同样事情的年轻人,被试者认为老年人的罪责轻一点,因此对他们的惩罚也应该轻一点。被试对老年人的这种宽容,是基于老年人忘性大的刻板印象。Erber等〔18〕的研究也发现,当人们评价慢性子的工人时,他们对老年雇员的评价更好,因为他们将老年雇员的迟缓行为归因于无法控制的老化后果,而对年轻工人的评价则很严厉。此外,认为老年人倔强且无法改变,是人们不与老年人对抗的另外一个原因〔13,14〕。因此,即使对老化的刻板印象是消极的,在特定的情境中,反而能使人们优待老年人。
1.6行动预期 在与老年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因对老年人行为的预期,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使老年人受益。与老年人关系紧张时,社会伙伴可能抑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认为,老年人可能会采取回避型的策略。而与年轻社会伙伴间的关系紧张时,人们会采取对抗的行为,因为人们认为,对方也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因此,社会情绪调控是每个伙伴对对方下一步行动预期的结果。
1.7人际体验 人们对老年人表达的情深意长的感伤情绪,比对年轻人的要多。Fingerman等〔19〕收集了年龄在20~87岁的人们的节日贺卡。研究发现,老年人收到的贺卡上有感伤的“爱”信息,而年轻人收到的贺卡上则没有。被试者均为社会伙伴挑选了能传达积极情绪的贺卡,而不论他们年轻年老。被试者更有可能为老年人挑选能表达感伤情绪的贺卡,却会为年轻人挑选有幽默的或善意的嘲弄信息的贺卡〔12〕。
2 展 望
首先,支持社会输入模型的研究大多以美国人为被试者。面对人际冲突,我国自古就提倡回避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种理念的真实体现。此外,比较研究表明,西方文明相对无视老年,最浅显的表现是历史文献的缺乏:西方有儿童文学、女性文学,唯独没有中国的“老境”文学; 相反,中国文献总体带有老年色调〔20〕。从某一方面而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部尊老史,历代的尊老礼俗、礼制、规范, 能够写一部专史。中国自古提倡,为人子女者不仅要尊敬自己的长辈,而且要尊敬所有人的长辈,甚至要求人们“唯老是尊”。敬老爱老,无疑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形成,正如孟子所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未来应对这一问题在中国等对待人际冲突的态度、尊老传统等方面不同于欧美文化国家之外进行研究。
其次,差别生存可能也是老年人的人际关系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成人的原因。例如,在“神经质”上得分高的人(可能是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提前死亡的可能性更高,更有可能活不到老年〔4〕。其他年龄段的成年人中人际交往困难者的比例比老年人中的要高,致使老年人的总体人际关系显得比成年人要好。但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很少,未来还需要对此继续求证。
3 参考文献
1Fingerman KL,Hay EL,Birditt KS.The best of ties,the worst of ties:close,problematic,and ambivalent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J〕.J Marri Fami,2004;66:792-808.
2Charles ST,Piazza JR.Memories of social interactions:age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intensity〔J〕.Psychol Aging,2007;22:300-9.
3Blanchard-Fields F.Everyday problem solving and emotion:an adul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Curr Dire Psychol Sci,2007;16:26-31.
4Charles ST,Carstensen LL.Social and emotional aging〔J〕.Annu Rev Psychol,2010;61:383-409.
5Birditt KS,Fingerman KL,Almeida D.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ported reactions to interpersonal tensions:a daily diary study〔J〕.Psychol Aging,2005;20:330-40.
6Lazarus RS.Stress and emotion:a new synthesis〔M〕.London:Free Associations Books,1999:275-82.
7Carstensen LL,Isaacowitz DM,Charles ST.Taking time seriously: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J〕.Am Psychol,1999;54:165-81.
8Thompson RA.Emotion regulation: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J〕.Monogr Soc Res Child Dev,1994;59:25-52.
9Birditt KS,Fingerman KL.Do we get better at picking our battles age differences in descriptions of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interpersonal tensions〔J〕.J Gerontol:Psychol Sci,2005;60:121-8.
10Story TN,Berg CA,Smith T,etal.Positive sentiment bias in middle and older married couples〔J〕.Psychol Aging,2007;22:719-27.
11Van Kleef GA.How emotions regulate social life:the emotions and social information (EASI) model〔J〕.Curr Dire Psychol Sci,2009;18:184-8.
12Fingerman KL.Mothers and their adult daughters:mixed emotions,enduring bonds〔M〕.Amherst,NY:Prometheus Books,2003;197-215.
13Fingerman KL,Miller L,Charles ST.Saving the best for last:how adults treat social partners of different ages〔J〕.Psychol Aging,2008;23:399-409.
14Miller LM,Charles ST,Fingerman KL.Perceptions of social transgressions in adulthood:Does age make a difference 〔J〕?J Gerontol:Psychol Sci,2009;64B:551-9.
15李董平,张 卫,李霓霓,等.未来时间洞察力、目标定向、社会联结与大学生学习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60-5.
16Allemand M.Age differences in forgivingness:the role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J〕.J Res Person,2008;42:1137-47.
17Erber JT,Szuchman LT,Rager IG.Ain′t misbehavin′: the effects of age and intentionality on judgments about misconduct〔J〕.Psychol Aging,2001;16(1):85-95.
18Erber JT,Long BA.Perceptions of forgetful and slow employees:does age matter 〔J〕?J Gerontol:Psychol Sci,2006;61:333-9.
19Fingerman KL,Griffiths PC. Season's greetings:adults' social contact at the holiday season〔J〕.Psychol Aging,1999;14:192-205.
20高成鸢.论中华尊老传统〔J〕.道德与文明,1999;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