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变化
2014-01-26陈颖
陈颖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030)
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变化
陈颖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0030)
目的观察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变化。方法对26例IK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IKD患儿均有发热>5 d,症状以双眼结膜充血、唇充血皲裂及恢复期蜕皮为多见,分别为19例(73.08%)、20例(76.92%)、24例(92.31%),早期血沉、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发病5~7 d后血小板可显著增高,冠状动脉病变(CALs)发生率高达23.1%。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冠脉病变发生率高,注重其常规实验室指标的改变非常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降低CALs的发生率。
不完全川崎病 实验室指标 冠脉病变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80%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以全身弥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不完全川崎病(IKD)是不完全具备KD诊断标准条件的病例,由于各种临床表现不是同时出现,一些症状、体征出现较晚,甚至不出现,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导致CAL发生率高,已受到儿科医生的高度关注。笔者就本院收治的26例IKD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KD的诊断标准: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1)四肢变化为急性期掌趾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呈草莓舌;(5)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1]。IKD诊断标准为不完全具备以上5项,仅具备2~4项,排除其他疾病者。冠状动脉病变(CAL)诊断标准:冠状动脉内膜显示回声增强,腔不规则,正常冠脉内径3岁以下<2.5 mm,3~9岁<3 mm,9~14岁<3.5 mm。冠脉扩张(CAD)指冠脉内径大于正常但<4 mm为轻度;4~7 mm为中度。>8 mm为冠状动脉瘤[2]。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IKD患儿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1.36∶1,年龄6个月至8岁,其中<1岁7例,1~5岁15例,>5岁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IKD的诊断标准。26例IKD患儿均有发热,且发热时间>5 d,症状以双眼结膜充血、唇充血皲裂及恢复期蜕皮为多见,其中双眼结膜充血19例,唇粘膜皲裂20例,恢复期蜕皮24例;肛周黏膜潮红蜕皮、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皮疹、卡介苗接种处红肿少见,分别为6例、9例、7例、3例;早期血沉、CRP明显增高,发病1周内血小板可无明显变化,1周后显著增高。24例中白细胞(WBC)增高22例,血沉(ESR)增快23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21例,血小板(PLT)升高26例,血红蛋白降低10例,白蛋白降低12例,血培养均为阴性。
1.3 治疗方法 26例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一旦确诊均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联合治疗。26例中24例均在10 d内给予(IVIG)2 g/kg 8~12 h静脉缓慢输入,3例在7 d内应用静脉丙球,2例在第11日应用静脉丙球,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ASP)30~50 mg/(kg·d)联合治疗,热退后3 d ASP逐渐减量至3~5 mg/(kg·d),维持治疗6~8周。冠状动脉扩张者应用潘生丁3~5 mg/(kg·d),直到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本组患儿未采用激素治疗。
2 结果
26例患儿中25例均在应用IVIG及口服ASP后1~2 d体温降至正常,1例患儿首剂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后仍有发热,体温38℃以上,追加(IVIG)1 g/kg,2 d后热退。未出现IVIG耐药的病例。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出现改变6例(23.08%),其中冠状动脉壁灰度增强2例,冠状动脉扩张轻度3例,冠状动脉扩张中度1例。
3 讨论
不完全川崎病(IKD)仅具备2~4项川崎病诊断标准,个别患儿仅具备1项,常早期诊断困难,导致继发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KD增高,故临床医生应注意寻找IKD早期诊断线索,尤其是具有较高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诊断、治疗。
IKD以婴幼儿发病率高,年龄在其诊断考量中很重要,本组IKD患儿年龄:婴幼儿及5岁以下的幼儿为主,占84.6%;其中<1岁7例,占26.9%.,国外GEZINI等报道[3]年龄小于6月的患儿IKD占28%,国内也有报道[4]IKD与KD发病年龄无显著差异。男女性别比1.36∶1,与KD性别比无差异[2]。
本组资料显示,除发热均>5 d外,常见的临床特征:以双眼结膜充血、唇充血皲裂及恢复期蜕皮为多见,分别为19例(73.08%)、20例(76.92%)、24例(92.31%)。与国内杨生梅等报道[5]相符合。眼结膜充血、唇充血皲裂症状多发生在病程3~4 d,有助于早期诊断,指端脱皮的发生率高,特异性强,对于IKD有特殊诊断价值,但多发生在10 d后,7 d内极少见,特别有助于回顾性诊断,对早期诊断价值不大。除KD临床诊断指标中的症状体征外,本组病例中肛周黏膜潮红脱皮、卡介苗接种处红肿少见,分别为6例(23.08%)、3例(11.54%),多在病程3~5 d出现,提示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在主要诊断条件不足时,可作为重要参考[6]。
实验室检查显示:本组IKD患儿早期ESR、CRP均明显增高,分别为23例(88.46%)、21例(80.77%),WBC计数>15×109/L者占84.62%;7 d后PLT计数全部均>450×109/L,明显增高(考虑可能与标本数量少有关),同时贫血、ALT升高及ALB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38.46%、34.62%、46.15%。在2004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KD诊断指南中[7]推荐了8项实验室指标:ESR、CRP、WBC计数、PLT计数、贫血、低蛋白血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无菌性脓尿,这些指标如贫血和血小板升高常在发病5~7 d后出现变化,在IKD患儿与典型KD患儿有基本一致的表现,关注其变化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根据指南:对发热>5 d且存在2~3项临床特征的患儿,以上实验室指标≥3项即可初步诊断。本组实验室指标的改变与典型KD基本相同,与国内徐灵敏有关研究[8]得出的结论一致,结合患儿有球结膜充血、唇黏膜潮红、皲裂等,虽主要表现达不到KD的诊断标准,但早期ESR、CRP、WBC等炎性指标升高,7 d PLT计数增高,要高度怀疑IKD。需及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有无CAL以确诊。
事实上,IKD症状不全,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超声学检查辅助诊断,一旦发现CAL立即给予IVIG治疗。美国KD诊治指南中指出:<6个月的婴儿不明原因发热>5 d,即使存在一个KD的典型症状,结合阳性实验室指标,也需立即做心脏超声学检查。本组患儿入院时均未达到KD的诊断标准,在加用IVIG及口服阿司匹林后1~2 d体温降至正常,1例患儿首剂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后仍有发热,体温38℃以上,追加(IVIG)1 g/kg,2 d后热退。冠脉病变6例(23.08%),发生率较高,与文献报道25.71%[9]类似,考虑与其表现不典型,IKD诊断较晚,部分患儿错过了应用IVIG的最佳治疗时机(在10 d内)有关。
综上所述,对不明原因发热>5 d的患儿,即使存在一个KD的典型症状,应注重KD的常规实验室指标的改变,特别当ESR≥40 mm/h或≥3项实验室指标为阳性结果时,在排除其他疾病情况下,更应考虑IKD的诊断,早期动态进行心脏超声学检查,才能减少漏诊及并发症形成。虽然这些常规实验室指标是非特异性的,但由于其异常变化几乎存在于所有KD患儿,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和炎性活动标志,而且此8项实验室检查均为常做项目,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10]。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1-213.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3]Genizi J,Miron D,Spiegel R,et al.Kawasaki disease in very young infants:high prevalence of atypical presentation and coronary arteritis[J].Clin Pediatr(Phila),2003 Apr,42(3):263-277.
[4]廖静,田杰,白永虹,等.不完全川崎病 136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1):692-693.
[5]杨生梅,刘秀萍,梁春莉,等.119例不完全川崎病 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7A):501-502.
[6]李永柏.不完全川崎病诊治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1):11-13.
[7]Newbu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et al.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Fever,Endoc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04,110(17):2747-2771.
[8]徐灵敏,李彦晓,孙琪青,等.AHA推荐的8项不完全川崎病实验室诊断指标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2):142-144.
[9]张翠香,黄建萍,陈冰.儿童不完全川崎病35例临床分析及实验室指标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9,7(8):208-209.
[10]杨晓东,黄敏.川崎病诊断实验室指标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7):491-494.
R725
A
1004-745X(2014)08-1558-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73
20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