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踝三针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2014-01-26雷从杰指导宋立军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8期
关键词:三针痉挛踝关节

雷从杰 杨 浠 指导 宋立军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踝三针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观察*

雷从杰 杨 浠 指导 宋立军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目的观察踝三针治疗中风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其踝关节背屈和6分钟步行距离,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27例,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8例,有效率26.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踝背屈恢复率、踝背屈度数及6 min步行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足下垂,可尽早恢复踝关节背屈,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

踝三针 足下垂 中风 康复训练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足下垂是中风后遗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1]。足下垂能否得到及时纠正,将对整个下肢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国内治疗中风足下垂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针刺疗法、矫形支具等[2]。本文采用精简取穴,即踝部的3个穴位(解溪、太溪、然谷),以踝关节背屈为观察点,观察踝三针治疗中风后足下垂之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自贡市中医医院中风住院患者60例病例,均符合文献[3]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短暂脑缺血发作者;腔隙性、脑梗死无偏瘫后遗症者;再发和(或)多发大面积脑梗死者;言语功能障碍不能语言沟通者;使用溶栓治疗者;肌力3级以上者;合并严重的原发病及肿瘤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性别比例为1.308∶1;平均年龄74.41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34例。采用半随机法根据研究对象住院号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住院号尾数为单数者分入对照组,尾数为双数者分入观察组。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如下治疗。(1)康复训练。患者坐位,将患足置于背屈与跖屈的小平衡板上练习踝关节背屈与跖屈的控制能力。然后换内、外翻平衡板,进行内翻与外翻的控制能力训练。当以上训练获得较好的效果后,换成踝关节综合能力平衡训练板,练习踝关节的随意控制能力。若坐位训练效果显著时,可改为平行杠内的立位训练,方法同上。在以上动作较好地完成后,令患者站在双层体操垫上,治疗师在患者头、双肩、躯干、骨盆等处轻轻地施加外力,使患者身体出现小范围的晃动,以诱发踝关节的控制模式。此外,还可以将小平衡板依次摆在平行杠内,患者双足交替地踩在不同的平衡板上行走。每日1次,每次30 min。(2)踝三针。选穴:解溪、太溪、然谷。选用华佗牌毫针,直径 0.25 mm,长度 25 mm,直刺进针,深度不超过20 mm,刺激量以足抽动为佳,如刺激量不能引起足抽动,用平补平泻手法,即补法与泻法交替使用,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疗程30 d。对照组在治疗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传统针刺方案,即以阳明、少阳经穴为主,选取阳陵泉、悬钟、解溪、太冲等。针具及针刺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有效性观察指标:(1)是否出现踝背屈;(2)踝背屈的出现时间(治疗开始后第几日);(3)治疗前后踝背屈的能力变化;(4)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疗效评价标准:疗程结束后出现踝背屈视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对踝背屈恢复病例比例,治疗前后6 min步行平均距离及踝关节平均踝背屈度数进行数据采集,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踝背屈的有效性比较 观察组30例中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中有效8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26.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2.2 两组踝背屈度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踝背屈角度为(14.80±5.79)°,高于对照组的(4.13±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6 min步行距离比较 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40.79±16.86)m,对照组为(13.30±14.78)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中风后足下垂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中风患者常出现不可逆的中枢运动神经损伤,或某些运动神经元的不完全损伤,大脑低级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使其原始反射失去抑制,从而患者表现出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协调能力异常的一种痉挛模式。中风患者长期制动,使小腿前肌群及外侧肌群长期激活不足,足背肌趾屈肌间肌力失去平衡,导致足背屈困难[4]。偏瘫患者由于痉挛而导致的肌张力分布失衡,使患者踝关节背屈与外翻的功能丧失[5]。Carr等提出痉挛与肌肉纤维和肌腱的物理特性改变有关[6-7]。长期制动可引起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被动和主动特性的改变,导致关节挛缩变形,使患肢足下垂、内翻,足跟不能正常着地,严重影响患者下肢功能,尤其是行走能力。

康复医学认为,随意运动的结合能促进正确的运动反应的形成,且反复训练可降低神经传导中突触阻力,促使患者产生由意志控制的主动运动,建立新的神经通路,同时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在锥体外系形成协调运动定式,从而恢复肢体正常的运动功能[8]。

中医学认为中风足下垂属于“拘挛”范畴,是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阴阳平衡失调所致。《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指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由于阴阳跷脉,脉气失调而出现肢体阴阳侧或拘急或驰缓的不平衡。中风日久,气血不畅,脉络阻塞,筋脉失养,阴跷为病,阳缓阴急而出现足下垂。传统中医针刺通常选用体针,即手足阳明经穴,配以太阳、少阳经穴[9]。

本研究“踝三针”主要依据腧穴的近治作用。近治的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中所具有的共性。依据《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用经典著作指导临床,并引申扩大治疗范围。踝部为足经所过之处。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输穴,肾为一身阴阳之本,肾阴得滋补则筋脉均得濡养,从而缓解痉挛。解溪为足阳明胃经经穴,然谷为足少阴肾经荥穴,荥是经气流行的部位,经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刺之可疏通经气,通其络,去其邪,邪气尽去,经气通畅,则病自愈。3穴邻近共同组方,加强腧穴的近治作用,使局部的针刺范围和针刺刺激量增强,使针感直达病所,更有效激发经气,达到舒经活络,宣通气血的作用,从而改善病变部位的神经、血管功能,以及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肌张力过高,肌肉僵硬,促使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另一方面,以上腧穴均位于痉挛肌肌腱附近,刺激这些腧穴可兴奋神经肌梭,引起麻痹肌收缩,通过交互抑制原理(即原动肌肉兴奋收缩时,伴随拮抗肌的松弛),使痉挛肌松弛[10],缓解痉挛模式,以促使踝背屈的功能恢复。

虽然针刺治疗存在诸如针刺手法、患者个体反应差异性等问题,但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踝三针治疗中风后足下垂有显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且有取穴精简、成本低廉的优点,能够帮助中风偏瘫患者较好较快地恢复下肢运动功能,尽早回归社会,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6.

[2]孟国林,刘建,胡蕴玉,等.外固定架在足下垂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1):859-8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诊疗方案[S].2013:3.

[4]王文杰.中风后足下垂的特点及治疗对策[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6):71-72.

[5]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2.

[6]Carr JH.A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 stroke[J].London:Heine-man Physiotherapy,1987:130.

[7]黄永禧.中风患者运动再学习方法的原理与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4):184.

[8]戴红.运用促通技术对中枢性瘫痪进行训练的原理和处理原则[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6):275.

[9]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7.

[10]陈艳琴.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后足下垂疗效的表面肌电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Clinical Analysis of Ankle-three-needle on Foot Drop of Stroke Patients

LEI Congjie,YANG Xi,SONG Lijun. Zigong Hospital of TCM,Sichuan Province,Sichuan,Zigong 6430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nkle-three-needle for treatment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foot drop. Methods:60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stroke with foot dro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orup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After treatment,these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 in the ankle dorsiflexion and 6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 by chi square test and rank sum test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In the test group,27 cases have dorsiflexion of ankle.The efficiency is 90.00%;In the control group,8 cases had dorsiflexion of ankle.The efficiency was 26.67%.The efficiencies of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P<0.01).There wa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ime of ankle's dorsiflexion,rang of ankle's dorsiflexion and 6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P<0.01).Conclusion:The ankle-three-needl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reat foot drop of stroke patients can improve the ankle dorsiflexion early to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lower limbs.

Ankle-three-needle;Foot drop;Stroke;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246

B

1004-745X(2014)08-1517-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51

2014-02-10)

四川省自贡市科技局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012S14)

猜你喜欢

三针痉挛踝关节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颈三针合肩三穴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中老年大骨节病踝关节影像特征分析
黑河市爱辉区 注入“三针”强效提升党建活力
乙肝疫苗是否一定要打三针?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