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的效果评价

2014-01-26江苏省南通市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苏南通226001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5期
关键词:病死率心肌梗死急性

杨 玭(江苏省南通市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苏 南通 226001)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的效果评价

杨 玭(江苏省南通市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苏 南通 226001)

目的观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的效果,探讨临床价值就注意事项。方法选择84例南通市急救中心现场急救处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84例自行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地点至医院距离、就诊时间、病死率之间差异。结果两组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地点至医院就诊距离(8.08±4.09)km VS (7.97±4.11)km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就诊时间(12.18±3.56)min小于对照组的(57.45±14.23)min,病死率2.38%低于对照组的13.10%(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能够缩短就诊时间、降低病死率,应注意完善院前急救的条件和措施、及时做出判断及时正确处理、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交待病情、提前联系医院急诊抢救室以节省再灌注治疗的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转运;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是指供应心肌某一节段的冠脉血流急骤减少而引起的相应心肌不可逆的缺血损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已达到181/10万,由于其病程急,约有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 h内于院外猝死,死亡原因主要为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等[1]。因此,院前抢救是减少其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环节[2]。本文对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通市急救中心现场急救处理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均在住院后确诊)患者作为观察组,男44例,女40例,年龄48~83岁,平均(61.98±12.03)岁;接诊时患者血压(132.17±29.45)/(89.43±22.49)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6~21次/分,平均年龄(61.89±12.87)岁。梗死部位包括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局限前壁、高侧壁、下壁等;既往病史存在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等。并发症: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室颤等。抢救地点在办公室、运动场和家中。临床症状为:首发症状典型的心前区疼痛64例,胸闷、气短、乏力、出冷汗或伴面色苍白者14例,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6例。按照1∶1比例选择84例自行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男43例,女41例,年龄50~84岁,平均(62.04±11.9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现场急救及转运措施

①缓解疼痛及抗凝对症治疗:就近平卧,立即吸氧,静滴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的患者肌注吗啡或哌替啶,如患者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可适当应用镇静药如安定,同时应用阿司匹林等。②心律失常监测与治疗:严格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备好阿托品、利多卡因、心律平和多巴胺等常用药物,及时对心律失常的性质作出诊断和治疗。③转运时机的选择:本组大部分患者经急救处理后症状缓解,病情相对稳定,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及时转送医院,2例血压不稳定且极度衰弱者,在与家属协商后冒险转运。④转运前准备:再次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生命体征,检查静脉通路是否可靠,预测在转运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好相应的抢救药物;取得患者的配合;向家属说明目前病情,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意外,取得同意和理解;与转运医院取得联系,以使院内外的急救工作更好的衔接[3]。⑤搬运患者中的注意事项及转运途中的监护:担架平坦,以保持一定的体位,途中出现意外时便于进行复苏,上下楼梯时担架保持相对水平位,不大起大落或斜度过大,以免加重患者的恐惧增加心脏负担;车速要平稳,转运途中密切监测心律、心率、脉搏、血压。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地点至医院距离、就诊时间、病死率之间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1.0统计处理,就诊距离及就诊时间进行t检验,病死率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地点至医院就诊距离(8.08±4.09)km VS(7.97±4.11)km无显著性差异(t=0.23,P>0.05),观察组就诊时间(12.18±3.56)min小于对照组的(57.45±14.23)min(t=6.49, P<0.05);观察组死亡2例(2.38%,2/84)低于对照组的11例(3.10%,11/84)(χ2=6.75,P<0.05)。

3 讨 论

院前猝死是世界性难题,只有提高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抢救成功率,才能降低其病死率,近年来由于医疗水平的进步,心肌梗死的治疗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使得心肌梗死的总病死率有所下降,然而住院前患者的死亡人数并未减少[4],与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院外限于医疗条件,限于对冠心病知识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已病情估计不足,以至延误就诊,或严重时不会有效自救而延误抢救时机有关,因此早期的院前识别与合理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是挽救患者生命,以得到进一步治疗的基础[5]。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地点至医院就诊距离(8.08 ±4.09)km vs(7.97±4.11)km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就诊时间(12.18±3.56)min小于对照组的(57.45±14.23)min,病死率2.38%低于对照组的13.10%(P<0.05),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现场急救与转运能够缩短就诊时间,降低病死率,急救治疗在此得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6]。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急救治疗时,应注意:①院前急救的条件和措施:应组成配备合理、装备完善、训练有素的应急分队,制定行之有效、合理科学的心肌梗死患者抢救预案,评估和应对措施,②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射,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本文首发症状典型的心前区疼痛64例,胸闷、气短、乏力、出冷汗或伴面色苍白者14例,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6例,所以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应高度注意迅速获得心电图,并及时做出判断,及时应用急救药物和除颤器对降低心肌梗死患者院前病死率,改善预后有明显效果[7]。③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充分调动家属的作用,搬运患者,使医务人员有精力重点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要在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时再给予搬动,移动过程中要开放静脉通道,备好气管插管,抗心律失常及其他抢救用药,并予吸氧及心电监测,同时医务人员在旁护送[8]。④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使用吗啡时,可稀释至10 mL,分次静脉给入,同时密切注意呼吸情况。⑤重症患者应向家属交待病情,尽可能送至离发病地最近的有实行再灌注治疗能力的医院[9]。⑥途中尽可能提前联系医院的急诊抢救室,并告知医院患者是否能进行再灌注治疗[10]。⑦到院后,交给急诊接诊医师抢救记录,并使用治疗药物及手段,患者现在情况,以节省再灌注治疗的时间。

[1] 张洪.急性心肌梗死45例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 9(7):49-50.

[2] 曹明英,姚朱华,周馨,等.非心脏科住院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分析及预后[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9):900-901.

[3] 张明,陶旭,王蓬波.5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特点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l,38(1):1372-1373.

[4] 娄渊贵.急性心肌梗死现场急救患者与院内接诊患者的对照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1(2):275-277.

[5] 吴长明.院前急救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2011,15(6):149-153.

[6] 何芳,何慧.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565-1566.

[7] 李阳,周彤.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及发展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4):5-6.

[8] 苍红英,于伟红.院前急救和转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8):102-103.

[9] 杨丽琼,张红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1-62.

[10] 徐玉春.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6):2152-2153.

R542.22

B

1671-8194(2014)25-0215-02

猜你喜欢

病死率心肌梗死急性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