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重性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识别与对策

2014-01-26赵玉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5期
关键词:重性攻击行为精神疾病

赵玉华

(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镇中心卫生院,吉林 龙井 133417)

社区重性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识别与对策

赵玉华

(吉林省龙井市开山屯镇中心卫生院,吉林 龙井 133417)

目的总结探讨社区重性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的识别与对策。方法对本社区2006年4月至2013年7月社区管理的重性精神患者随访观察和记录结果。结果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随访观察和治疗,病情不稳定11例(其中自杀2例,纵火2例,3级7例),占19.6%,病情基本稳定39例,占69.6%,病情稳定者6例,占10.7%。结论识别社区重性精神患者的攻击行为,采取有效对策,降低危害社会治安行为的发生,可有效提高社区精防医师的应急处理能力。

社区重性精神患者;攻击行为识别;对策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区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或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中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混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重性精神病患者是导致自伤自杀致残肇事肇祸的危险因素。社区医师和患者家庭了解和掌握精神患者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康复措施、攻击行为以及对攻击行为的防范等都是很重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社区精神病110例进行摸底调查,根据社区重性精神患者管理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收入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发现重性精神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占53.6%,女26例,占46.4%。

1.2 方法

对于已在精神病专科确诊并得到治疗,急性期症状已经被控制,目前处于较稳定状态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直接纳入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对每个重性精神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其中危险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3~5级属病情不稳定,1~2级属病情基本稳定,0级属病情稳定。

2 结 果

2006年4月至2013年7月间,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随访观察和治疗,病情不稳定11例(其中自杀2例,纵火2例,3级7例),占19.6%,病情基本稳定39例,占69.6%,病情稳定者,6例,占10.7%。

3 重性精神患者产生攻击行为的常见症状

3.1 妄想是患者坚信不移但毫无根据的荒谬想法。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妄想主要有2个,1个是关系妄想—精神患者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邻居无意的关门声和咳嗽都是对他含沙射影;另一个是被害妄想—认为单位同事、邻居家人,甚至国家机关勾结在一起迫害他。两种妄想又常常结合在一起,给患者造成一种风声鹤唳、充满敌意的环境。患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往往会感到紧张、愤怒,走投无路,于是反戈一击,抢先下手伤害其妄想的对象。

3.2 幻听是实际不存在的声音,但患者往往听得很清楚,与真实声音无异,因此深信不疑。有时患者听到某某在骂他,虽然某某不在场,患者也相信自己受到其侮辱而怀恨在心。命令性幻听是一个相当危险的症状,当声音命令患者去伤害他人时,患者就很难抗拒,由于声音产生的突然,这种声音通常难以预料。

3.3 夸大型自杀是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担心自己死后亲人受苦,就在自杀前先将亲人杀死,然后再自杀,受害者多是患者的直系亲属。少数情况下是患者多次自杀没成功,希望通过杀人犯罪后,由司法机关宣判自己死刑。这时,受害者可能是与患者不相关的陌生人。

4 如何避免精神患者出现攻击行为

4.1 善于观察

①患者的妄想通常是逐渐形成的,可有目的的与患者交谈,提前了解患者的妄想内容。但是当患者不愿吐露时,就不必坚持询问,可通过倾听患者的自言自语收集信息。②对患者非言语流露的信息也要注意。患者侧耳倾时,往往说明他有幻听;当他双目圆睁、表情愤怒、呼吸急促、来回走动时,表明患者此刻情绪激动,可能有幻听支配下的意外事件发生。③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若抑郁的患者情绪突然好转,或症状已经改善的患者情绪突然低沉,往往提示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4.2 尊重与理解

①与精神病患者交往时,要尊重、理解患者、言语态度要真挚和蔼,避免用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他们。②尽量满足精神患者的合理要求。当其要求实在无理或难以满足时,则要心平气和地解释清楚,不要哄骗,否则将会使精神患者产生不信任。③不要对精神患者流露出恐惧或厌烦的表情,以防激怒精神患者。④对有幻觉妄想的精神患者不要与之争论,企图说服他们,这样做不但毫无意义,甚至会被牵入其妄想中。⑤在于精神患者的日常接触中,既不能只看到他们病态的一面,就过于迁就处处顺从,以至于精神患者恃病无恐,为所欲为;也不能只看到他们正常的一面,认为患者是“装病”、“故意捣乱”,而跟他们赌气,引起不必要的争执。

5 防范对策

自我保护:①与有妄想的精神患者接触时,不要随便碰触他们的身体,以防被误认为是有意的伤害行为。②对有关系妄想的精神患者,不要在他面前与其他的人低声耳语,以免引起患者的猜疑。③与有攻击倾向的精神患者单独接触时,应站在他的侧面。④对声称实施暴力者,一定要冷静,先用温和、但坚定果断的语调稳定精神患者的情绪,同时设法求援。⑤对已经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患者,可用宽布带暂时实行保护性约束,并尽快注射具有强镇静作用的药物[1]。

总之大部分精神患者是能够与他人和平相处的,没有严重的攻击性,大家不必谈之色变,畏之如虎。但是,的确有少数重性精神患者有肇事肇祸危害社会治安行为。加强业务学习,了解每社区每个重性精神患者的特性,每次随访积极主动与精神患者交流沟通,及时心理、家庭康复指导,建立良好医患关系,防范精神患者的攻击性暴力行为的发生或发生降低到最低,不但可以保护无辜的人们,也可以保护患者本人。

[1] 沈渔邨,张明园.精神病防治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R749

B

1671-8194(2014)25-0203-02

猜你喜欢

重性攻击行为精神疾病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社区综合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经鼻空肠管护理中全面护理的效果研究
基于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路径分析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江西 免费救治重性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