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与治疗研究进展

2014-01-25司宏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血栓性硬化性达拉

司宏波

(建平县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建平 122400)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与治疗研究进展

司宏波

(建平县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建平 122400)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结果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降低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的关键。结论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临床治疗;进展;依达拉奉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阻塞血管引起脑梗死,因在发病6 h后病情仍有可能逐渐加重,使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加重,致残率增加[1]。中老年人多见,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2]。本文报道我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03月至2013年08月诊治的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均为发病4.5 h或6 h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行CT或MRI证实。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46~89岁,平均年龄(55.7±6.7)岁,合并高血压20例,糖尿病44例,冠心病36例,血脂异常20例。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Ρ>0.05)。

1.2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脱水、脑保护剂、支持及对症、病前溶栓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L静脉滴注,2次/天,疗程半个月。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病者给予相应处理。

1.3 疗效判定标准[3]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5、10、15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应用脑卒中评分标准。①基本治愈:NDS减少91%~100%,可正常参加工作;②显著进步:NDS减少46%~90%,生活可自理;③进步:NDS减少18%~45%,病情有改善;④无变化:NDS减少<17%,病情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Ρ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分析,均数用t检验。Ρ<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3 d时,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5、10、 15 d时,治疗组的NDS分别为:(12.1±9.9),(11.2±9.6),(10.9±8.9),显著低于对照组(18.8±10.9),(17.2±10.1),(15.9±8.8)。治疗组:基本痊愈:18例(30%),显著进步:24例(40%),进步:16例(26.67%),无变化:2例(3.33%),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基本痊愈:11例(18.33%),显著进步:14例(23.33%),进步:17例(28.34%),无变化:18例(30%),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均可耐受。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血管壁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的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引起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急性脑血管病[4]。约占脑梗死40%~60%,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5]。因此,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降低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的关键。

3.1 急性期的治疗原则

①超早期治疗: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发病后立即就诊,力争早日合理治疗。本组均为发病4.5 h或6 h内就医,就医及时,故无1例死亡。②个体化治疗:根据年龄、脑梗死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治疗。③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持、对症和早期康复,干预危险因素。

3.2 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18~80岁,发病4.5 h以内(rt-ΡA)或6 h内(UK),脑功能损害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h,其比较严重;头CT已除外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证:既往颅内出血(包括可疑SAH),近3个月头部外伤史、近3周内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进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近3个月内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证据;以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 h内接受肝素治疗(AΡTT超常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血糖<2.7 mmol/L;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妊娠;不合作。监护处理:重症监护或卒中单元监护;定期神经功能评估:第1小时内30 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 h。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呕吐、应立即停止溶栓药物并作头部CT;定期监测血压:最初2 h内15 min 1次,随后6 h 30 min 1次,以后1 h 1次,直至24 h。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增加监测次数,并予以降压处理;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延迟安置。溶栓药物:发病4.5 h内,据适应证严格筛选患者,可静脉使用rt-ΡA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应如前严密监护患者;发病6 h内如不能使用rt-ΡA,可静脉使用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严密监护患者。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应推迟到溶栓24 h后开始,且应复查头CT除外出血。

3.3 抗血小板治疗: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发病后尽快给予阿司匹林150~300 mg,每天1次。急性期(一般认为发病后2周)过后改为预防剂量50~150 mg,每天1次。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

3.4 抗凝治疗:对于大多数脑梗死患者不推荐无选择性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少数特殊患者,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

3.5 降纤治疗:适于不适合溶栓并经严格筛选的脑梗死,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患者。

3.6 扩容治疗: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急性脑梗死如分水岭脑梗死可考虑扩容治疗,但须注意加重脑水肿、心脏衰竭可能。

3.7 扩血管治疗:一般脑梗死患者,不进行扩血管治疗。

3.8 神经保护:疗效及安全性尚待更多证实。

自由基清除剂作为脑梗死急性期药物疗法之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依达拉奉是一种具有捕获羟自由基的活性抗氧剂。大量体内外研究表明[1-3,5],本品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脑缺血和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组织损伤[5]。本组临床研究表明,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 张海学,杜伟.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16):2428.

[2] 邹晓辉,王咏龙,党利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0-51.

[3] 张林三,杜霞,任民.依达拉奉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进展性脑梗死8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158-159.

[4]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9.

[5] 刘良钢,宋继胜,沈怀桂.依达拉奉注射液安全性实验研究[J].安徽医学,2011,32(9):1335.

R743.3

B

1671-8194(2014)10-0190-02

猜你喜欢

血栓性硬化性达拉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沉潜迷醉达拉湾
CT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21例
“清脉灵”胶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40例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