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
2014-01-25孔灵通
孔灵通
硬脑膜下血肿(SDH)是指颅脑损伤后发生于脑皮质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出血来源于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破裂或桥静脉断裂。硬脑膜下血肿占颅内血肿的40%左右。可发生于颅腔内的任何部位,好发于额颞顶区的大脑凸面,颅后窝少见。硬脑膜下血肿多为复合性血肿,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单纯性的血肿较为少见,多为桥静脉损伤所致,可不伴有脑挫裂伤,好发于大脑半球表面。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失语、偏瘫、精神失常等[1]。辽宁营口市鲅鱼圈区开发区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硬脑膜下血肿40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硬脑膜下血肿患者40例,其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11例,其年龄范围从15~75岁,平均年龄45.5岁。其中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28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2例。对于硬脑膜下血肿采取的辅助检查为头颅X线平片、头颅CT扫描、头颅MRI扫描。
1.2治疗方法
1.2.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重、病情发展快,一经确诊往往需要开骨窗或骨瓣手术清除血肿,当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伴有严重脑挫裂伤或脑水肿、术前即有脑疝、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血肿清除后颅内压缓解不理想时,还需行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患者血肿的大小以及颅内压的高低等临床表现均为手术与否的重要依据。采取手术的方法清除血肿,并且根据手术前患者状态,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一旦选择去骨瓣减压术,骨窗应足够大,特别是在颅内主要静脉经过之处,以免因颅内压增高而导致静脉嵌顿,导致严重脑水肿或静脉破裂出血。
1.2.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 当患者颅内压增高或出现脑受压的症状与体征的时候,需采取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的措施是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选取患者仰卧头侧位,在血肿的前下方与后上方各钻一个孔,先从前下孔的地方电灼硬脑膜切开一个十字形,注意避免血液流出太快[2]。但是,老年有脑萎缩的患者,引流后脑组织不复位,需要反复穿刺引流,有时会出现颅内积气。
2 结果
本院对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精心治疗,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除了暴力造成的出血外,也可由于脑组织挫伤后皮质血管出血流入硬脑膜下腔所致。多发生于受伤同侧的脑挫裂伤和血肿加速性损伤,对侧的冲性脑挫裂伤和血肿是减速性损伤所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外伤史,一侧枕部着力,对侧额、颞部可发生脑挫裂伤和硬脑膜下血肿;后枕中线部着力易导致双侧额、颞底部脑挫裂伤和硬脑膜下血肿;前额部受力时,脑挫裂伤和血肿往往都发生于前额部,极少发生于枕部。随着神经监护的发展,临床表现轻、病情发展较缓慢的患者,可在颅内压监护和CT动态扫描下保守治疗,但应非常慎重,做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对于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处理,术后让患者仰卧头偏向患侧、让患者多喝水、不可用脱水剂,必要时可增加患者的补液量,目的是促进患者脑组织的膨起,以闭合血肿腔。头部进行CT扫描复查,了解血肿腔的大小。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常出现于伤后3周至数月,极少数患者可在伤后数年才出现症状。在治疗患者之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身体,这样能够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往往出血缓慢,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因此一定要注意患者是否头晕、头痛,四肢乏力[3]。很大一部分患者对于头痛不重视,直至出现偏瘫才意识到严重性。引起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原因包括老年患者的头部有外伤或者是同时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类的药物导致的。硬脑膜下血肿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一定要认真检查,采取手术治疗方法,以让患者尽早的康复出院为宗旨,减少并发症发生为目标。本院对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采取的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因此本院对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实施的治疗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6-338.
[2] 樊拥军,王永照,冯军峰,等. 117例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治.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7, 4(4):213-215.
[3] 梁玉敏,张光霁.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 中华创伤杂志,1995,11(4):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