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芩汤研究进展

2014-01-25宁媛辛莹田明白宛鑫张彦宇

中医药信息 2014年4期
关键词:湿热型溃疡性黄芩

宁媛,辛莹,田明,白宛鑫,张彦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黄芩汤出自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2条黄芩汤证,原文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全方由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治利清热,平肝敛阴,和中止痛之效,用于太阳与少阳合病,发热口苦,下利急迫,腹痛,肛门灼热,舌苔黄,脉弦数等症,现代临床仍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医药工作者对黄芩汤做了较全面的基础实验研究,为黄芩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1 抑菌作用

王孝先[1]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观察黄芩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治痢三方对伤寒杆菌等7种肠道菌株的抑菌作用,以探讨三首经方治疗肠道感染疾病的药效机制。结果显示,黄芩汤对甲型副伤寒杆菌有中敏感度抑菌作用,对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有低敏感度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无抑菌作用,说明黄芩汤抑菌谱广,有一定的针对性,在临床应用中,不会产生机体肠道菌群失调的副作用。

严梅桢等[2]为比较黄芩汤及其肠道菌代谢产物的抗菌作用,分别用死亡保护法和琼脂稀释法对黄芩汤及其肠道菌代谢产物进行体内外抗菌比较。结果显示,黄芩汤及其代谢产物对所有试验菌均有体外抗菌作用,且黄芩汤肠道菌代谢产物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均强于黄芩汤。

白迎春等[3]通过探讨加减黄芩汤对多重耐药人源性大肠杆菌的的免疫力及生化指标的研究,发现加减黄芩汤对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

2 抗炎作用

刘小河等[4]探讨了黄芩汤方对混合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黄芩汤组。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值显著,食管系数降低明显,食管大体及病理组织评分改善。同时与模型组比较,黄芩组能降低食管中丙二醇含量和提高食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可升高血浆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TL)水平且降低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从而表明了黄芩汤方能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保护食管黏膜,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制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具有防治大鼠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谢铮[5]等用卵白蛋白(OVA)制作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豚鼠5min内的喷嚏次数和搔鼻次数,处死后观察鼻黏膜的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汤中药滴鼻液各治疗组喷嚏次数和搔鼻次数显著降低,鼻黏膜病理学改变均有不同程度减轻,鼻黏膜炎细胞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表明,黄芩汤中药滴鼻液可以改善变应性鼻炎豚鼠的症状,促进鼻黏膜的修复,对变应性鼻炎起到治疗作用。

王洪蓓[6]等采用2、4、6 - 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从细胞因子角度观察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实验表明,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对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4(IL-4)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李慧峰等[7]对黄芩汤加减研究其抗炎作用,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皮内染料渗出法以及棉球肉芽肿胀法,观察防风黄芩汤对急慢性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显示,防风黄芩汤高、中、低剂量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棉球所致小鼠肉芽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表明防风黄芩汤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

3.1 对结肠炎的免疫调节

迟宏罡等[8]将32只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TNBS结肠炎组、TNBS+黄芩汤治疗组(1.2g/kg)、TNBS+美沙拉嗪治疗组(10mL/kg,ig)。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结肠炎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real-time PCR方法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黄芩汤能有效降低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的蛋白水平,降低结肠组织中 IL-17,IL-17R,IL-23,IL-23R,转录因子(RORγt)的mRNA水平,认为黄芩汤能有效的调节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IL-23/IL-17通路,这可能是其治疗结肠炎的免疫机制之一。

邹颖[9]等观察湿热型结肠炎大鼠模型中 Th17/Treg(新型CD4+T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的平衡变化以及黄芩汤对Th17/Treg的调节作用,从免疫学的角度探讨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Th17/Treg失衡可能与湿热型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黄芩汤能够有效的调节Th17/Treg的平衡关系,这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免疫机制之一。邹颖[10]等还观察了湿热型结肠炎中Th1/Th2(CD4+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h1型和Th2型)的状态以及黄芩汤对Th1/Th2的影响,表明黄芩汤可以改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调节Th1/Th2细胞的平衡,这也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郑学宝等[11]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高温高湿人工气候模拟法造出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诱发溃疡性结肠炎(UC)最终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实验表明,MC等肠黏膜局部免疫细胞在湿热型UC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芩汤可降低炎症浸润程度,此可能为黄芩汤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同时,郑多宝[12]等还观察CD4+T细胞及其共刺激分子(CSF)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黄芩汤治疗该病可能的免疫学机制,认为黄芩汤可能通过调节CD4+T细胞的CSF的表达含量从而发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

周语平[13]等对黄芩汤加味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中选择35例湿热内壅型患者,治疗2个疗程,随访6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 T淋巴细胞的亚群(CD3、CD4及CD8)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后显著提高(P<0.05),CD4/CD8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表明黄芩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对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调节作用。

3.2 对鼻炎的免疫作用

谢铮[14-15]等研究黄芩汤加减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5(IL-5)的影响。采用卵白蛋白(OVA)造成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测量血清中IL-4和IL-5含量和血清组胺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黄芩汤滴鼻剂能极显著降低变应性鼻炎血清中IL-4和IL-5水平和血清组胺的水平,从而对变应性鼻炎起到治疗作用。

3.3 对孕妇血清IgG抗体的影响

蔡进章[16]等观察黄芩汤剂对O型血孕妇血清中IgG抗体效价水平的影响。对445例O型血孕妇血清中IgG抗A(B)抗体水平进行检测。IgG抗A(B)效价>64者有153例(34.38%),对其中95例进行中药治疗,有51例IgG抗A(B)效价下降至64以下。表明黄芩汤对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对防治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4 对伊立替康的增效减毒作用

Wing Lam[17]等利用动物实验研究了黄芩汤提取物(PHY906)对结肠和直肠癌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对化疗药物伊立替康(CPT-11)的增效减毒作用。结果显示,PHY906本身并不能缩小肿瘤,但PHY906的使用可明显增强CPT-11的抗肿瘤活性,抑制CPT-11导致的体重减轻,减少CPT-11诱导的肠道细胞凋亡并促进其增殖,恢复CPT-11诱导肠道内膜损伤,抑制CPT-11诱导的炎症反应,同时促进CPT-11治疗后肠道祖细胞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这就表明其明显缓解结肠和直肠癌病患者在接受CPT-11时产生的肠道损伤的副作用。

吴琼[18]等探讨中药复方黄芩汤对化疗药伊立替康(CPT-11)所致小鼠迟发型腹泻的预防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小鼠腹腔注射CPT-11后,出现明显的迟发性腹泻。黄芩汤中、高剂量组小鼠腹泻发生率、体质量下降率、肠黏膜损伤程度、盲肠及结肠损伤较腹泻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与剂量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肠的NO表达含量明显增加且PCNA表达减少(P<0.05);还可增加血中性粒细胞数量(P<0.01)。实验表明,黄芩汤通过改善肠黏膜损伤程度、增加肠组织NO含量和减少PCNA表达,从而对CPT-11所致迟发性腹泻具有预防作用,还可缓解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 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左风[19]等使用普通和伪无菌小鼠,用D-半乳糖胺造成肝脏损伤模型,分别给予黄芩汤和黄芩汤的代谢产物,测定给药3天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普通小鼠口服黄芩汤后,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伪无菌小鼠口服黄芩汤代谢产物之后,高、中剂量组血清中ALT水平显著下降,但黄芩汤3个剂量组对其无相似的药理作用。以上结果说明,黄芩汤对普通小鼠有保肝降酶的作用,对伪无菌小鼠则没有作用;黄芩汤代谢物对伪无菌小鼠有显著的保肝降酶作用,可以认为经过肠道菌群作用后的代谢产物是黄芩汤在体内产生保肝作用的真正的活性成分。

6 止痛作用

张含雷[20]等探讨药物炮制后对黄芩汤止痛作用的影响,选取4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黄芩汤治疗,观察组采用炮制后黄芩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18/20),对照组为85.0%(17/20),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3天内的疼痛缓解率为95.0%(19/20)显著高于对照组 75.0%(15/20)(P <0.05)。彭智聪[21]等用热板法、扭体法和电刺激法对小鼠进行止痛实验。结果甘草与白芍在炮制后变为蜜炙甘草和醋制白芍后的黄芩汤止痛效果要更好。

7 小结

通过检索近10年报导的有关黄芩汤的实验研究文献,证明了黄芩汤具有抑菌作用、抗炎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对结肠和直肠癌化疗药物伊立替康对胃肠道产生的副作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及止痛作用。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药学工作者对黄芩汤药效学方面做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免疫调节方面和对结肠和直肠癌化疗后所产生的胃肠道反应反面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是对黄芩汤实验研究的新发现,这对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为今后黄芩汤的进一步深入开发研究提供了广阔前景。

[1]王孝先.黄芩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对肠道菌株抑菌作用的实验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42 -43.

[2]严梅桢,左风,宋红月,等.黄芩汤及其代谢产物抗菌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243 -245.

[3]尹秀玲,白迎春,王海凤,等.加减黄芩汤对感染耐药大肠杆菌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1):122-123.

[4]刘小河,马艳红,傅证龄.黄芩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和胃肠激素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78-1780.

[5]谢铮,傅延龄.黄芩汤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3,32(4):308 -312.

[6]王洪蓓,丁晓刚,傅延龄,等.黄岑汤有效成分配方抗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3,1(3):47-49.

[7]李慧峰,单明辉,贾艳霞.防风黄芩汤的抗炎作用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24(4):36 -38.

[8]迟宏罡,邹颖,戴世学,等.黄芩汤对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IL-23/IL-17通路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11-215.

[9]邹颖,戴世学,迟宏罡,等.Th17/Treg平衡在湿热型结肠炎大鼠中的变化及黄芩汤的调节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2):2-5.

[10]邹颖,迟宏罡,戴世学,等.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608-2611.

[11]郑学宝,刘洪波,封艳玲,等.肥大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表达与黄芩汤的调节[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2):252-255.

[12]郑学宝,封艳玲,刘洪波,等.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CD4+T细胞及其共刺激分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69 -172.

[13]周语平,杨志军,陈彻,等.黄芩汤加味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4,17(5):32-33.

[14]谢铮,姚魁武,傅延龄.黄芩汤加减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血清IL-4和IL-5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8):1953-1956.

[15]谢铮,傅延龄,郭冠伶.黄芩汤加减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血清组胺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6):51-53.

[16]蔡进章,叶会洲,林甲进.黄芩汤剂对O型血孕妇血清中IgG抗体效价水平的影响[J].临床药学,2003,12(10):68.

[17]Wing Lam,Scott Bussom,Fulan Guan,et al.The fourherb Chinese medicine PHY906 reduces chemotherapyinduced 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J].Sci Transl Med,2010,2(45):45.

[18]吴琼,叶华,朱宇珍,等.黄芩汤预防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163 -168.

[19]左风,周钟鸣,熊玉兰,等.黄芩汤及其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对D-半乳糖胺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28(9):842 -844.

[20]张含雷.药物炮制后对黄芩汤止痛作用的影响[J].求医问药,2011,9(3):108.

[21]彭智聪,管红珍,郭宝丽,等.药物炮制后对黄芩汤止痛作用的影响[J].中成药,2000,22(11):772 -773.

猜你喜欢

湿热型溃疡性黄芩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