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肿瘤临证应用心得
2014-01-25林荔钦朱世杰
林荔钦,朱世杰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吴茱萸[1]又名吴萸,味辛、苦,性热,气味俱浓,半浮半沉,阳中阴也,有小毒,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故在诸多方剂中皆有配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左金丸中,吴萸伍黄连,佐制寒凉,降逆止呕,治疗寒热错杂诸症;伤寒吴茱萸汤中,吴萸伍生姜,温中降逆,疏木泻满,治疗食谷寒呕、头痛干呕、吐利兼作等症。吴萸入四神丸,借其辛燥以祛湿温中止泻,治疗脾肾虚寒所致五更泻。茱萸丸吴萸佐助,引火归原,导赤下行,治疗口疮咽痛。今谨将吴茱萸在肿瘤临证应用方面的心得进行归纳总结。
1 温阳拔毒,软坚散结
恶性肿瘤多偏虚偏寒,一派阴邪表现,为整体属虚,局部属实的病变,其病机特点在于正气亏虚,痰瘀毒邪蕴结。临床肿瘤患者以寒证居多。“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缘由正气先虚,痰瘀内生,气血违和,寒伤真阳,日久浊阴僭居阳位,湿痰瘀血深伏体内,而成有形癥积。阴血有形为体为质,阳气主动为用为力,阴血依赖阳气方能运。祝味菊曰:“夫阴生于阳,气化为津。阳用不彰,阴津不继。”阳气虚复易招寒邪侵袭,此乃虚虚之犯。
《伤寒质难》曰:“药有四性,所以对人疗偏也;……四性之应用,不过扶羸抑亢而已。”羸弱、抗邪衰微而虚怯过甚者,助以吴萸之热,困阳得以复苏,鼓舞正气,温中逐寒,矫枉使正。“药有五味,所以对症疗病也。……五味之为用,升降表里,汗下攻补,各有所专。”吴萸辛散苦降,开郁散结,熨胁腹诸癥,降浊阴而升清阳,调节脏腑功能适得其平。肿瘤发展至晚期常兼有阳虚证候,可有水气病或恶性积液出现。吴萸泻胸膈痞满,温化寒痰冷饮,可治疗肿瘤患者晚期恶性积液。
2 调和脾胃,降逆升陷
消化道肿瘤患者因肿块压迫、浸润、坏死及术后形态的改变,常引起胃蠕动、消化功能的减退,出现呕恶、呃逆、腹胀等症。肿瘤患者术后由于麻醉、出血及手术创伤,特别是消化道术后加以禁食及胃肠减压等,使胃肠功能紊乱,出现纳差、呕恶,腹胀、便秘等症。化疗药物毒性较大,消化道反应是常见的毒副作用,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伴有嗳气泛酸、呕吐清水,腹泻等症。癌性疼痛患者服用吗啡类止痛剂的常见副作用有反酸、便秘等症。
上述症状的出现,分析其病机为胃失和降,冲气上逆,故呕而不纳;中焦不治,则土虚木郁,中气被贼,肝横逆犯胃,发为吞酸;寒水侮土,脾陷胃逆,则吐利兼作。治疗当以调和脾胃,降逆升陷为法。
吴萸味苦,定吐止泻,理关格中满,苦热以泻之。辛散苦降,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吴萸之热,佐以黄连则不热;佐以生姜则温中,倾寒与倾热,随所伍而易其性。
单用热药,可能造成急爆之果,固应善用温热而不为温热所乱,吴萸佐黄连则不热。《本草蒙筌》言“茱连丸吴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施今墨言[2]:“黄连苦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萸之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症。”可治肿瘤患者肝热犯胃引起的胃痛、溃疡、恶心等。寒热错杂之症,肿瘤临证颇为多见,应用时应随寒热变化而调整用药比例。
吴茱萸汤中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萸伍生姜,增加其温中疏木降逆而升陷之功。如若食已吞酸,胃气虚冷,佐以干姜效更佳。吴萸入四神丸中,借其性燥以去脾湿。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治水,犯为泄泻,脾湿既去,则泻自止。
3 温中下气,散寒止痛
癌性疼痛多为慢性疼痛,临床上约78.6%的癌痛由癌肿本身引起的,并随癌症发展而呈现进行性加重,已经成为影响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上海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肝癌的疼痛发生率为79%,远高于第二、三位的胰腺癌61%、肺癌54%。以肝癌癌性疼痛为例,肝区疼痛多为肝癌首发症状,60%的患者常以肝区或上腹部疼痛、乏力及上腹部肿块就诊。
分析癌痛病人的病因病机,不外恣食冷腥、寒邪直中入里,或停滞脾胃,损伤中阳,“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脘腹绞痛或绕脐作痛;或客于胸腹,肝气郁结,疏泄无权,造成气滞血瘀,邪毒结聚成块,日久成积,不通作痛,寒邪积寒内瘀,肝血冷涩,不能四运,亦加重疼痛;或窒塞于膈,寒邪所隔,气不得上下,令人寒中,腹满膨胀;或客于心腹,肾气不固,冲脉不能下守故冷气上冲胁肋;或循厥阴经上犯巅顶作痛,下至太阴。故治疗当以温中下气,散寒止痛为法。
《本草崇原》:“吴茱萸禀木火之气。禀火气,故主温中。禀木气,故主下气。中焦温而逆气下,则痛自止矣。”李杲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寒胀满,非吴茱萸不可治也。
吴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可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尤以肝经所循之处为著。汪昂曰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藏营血而主疏泄,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肿瘤临证应用吴萸之时勿忘酌加白芍、当归等养血柔肝之品。
4 引火归原,导热下行
口腔溃疡(中医称之为口疮)是放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头颈部肿瘤为例,30% ~60%接受放疗的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炎症,若同时合并化疗发病率则超过90%。患者常会出现咽干、口干、舌燥、味觉改变、弥漫性口腔黏膜红肿疼痛、溃疡等,重者影响进食,甚至中断治疗[3]。
上述证候的出现,常责之为放化疗所致的机体热毒过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脾胃不和、气血损伤以及肝肾亏损。但采用传统的清热解毒、凉补气血、生津润燥、健脾和胃、滋补肝肾等治法,有时临床效果不甚理想。盖因其所困非实火,乃气阴两虚,虚火上炎,发为口疮。
《外台秘要》首载茱萸丸(吴萸、桂心、当归),可治口疮咽喉痛。《本草纲目》亦记载“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上文提及逆用吴萸温燥之性以祛寒,此处顺用以解热之理在于其性亦善降。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吴萸性上,似不尽然。寇宗曰:此物下气甚速。汪昂按:吴萸辛热,故性上。气味俱浓,故善降。
据报道[3],醋调吴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口疮效果更佳。《灵枢》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涌泉穴位肾经之井穴,以吴萸外敷肾经之井穴,共奏引火归元,导热下行之功,而醋酸收之性除制约吴萸的辛散外,还可减轻吴萸的毒性。
5 小结
吴萸辛热,能散能温,故其所治诸痛逆气、口疮咽痛之症,取其散寒温中之功;吴萸苦热,能泻能燥能坚,故其所治吐利吞酸、关格中满之症,取其燥湿解郁之功[4]。汪昂云吴萸辛热故性上,气味俱浓故善降。吴萸之升降并用贯穿肿瘤临证应用始终,降浊阴而升清阳,调节脏腑功能适得其平;辛散苦降,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逆用温燥之性以祛寒止痛,顺用以引热下行,对于各个阶段的肿瘤患者都可以有是症用是药,以期“顺承天命,赍百年之寿”。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78-279.
[2]吕景山.施今墨对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76-178.
[3]周夏兴,张红梅.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4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1):72.
[4]杨志欣,孟永海,王秋红,等.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止泻、止呕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