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四圣心源》学术思想探讨
2014-01-25杨徐杭汶医宁
杨徐杭,汶医宁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黄元御,清代著名医家,他尊黄帝、歧伯、扁鹊、仲景为“医门四圣”,深入研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著成《四圣心源》十卷,此书是黄氏十一种医书中的经典,是临床结合理论的综合性医书,体现了黄元御的主要学术思想。
1 崇尚“天人观”
黄元御依据《内经》天人相应思想,参以己见,以独到的见解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强调中气在人体中的主导性和重要性。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黄氏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精神化生、营气运行、卫气出入等方面深入详细的阐述了其对天人相参、阴阳五行、气运动观的认识和运用。
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黄氏把人体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的研究联系起来,在“天人解·脏腑生成”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的论述,运用阴阳学说详尽阐释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精神等的生理和病理。在确定方名时黄氏也取法于天地大象,如“劳伤解”中补阳虚的天魂汤、补阴虚的地魂汤、救阴脱的乌肝汤、救阳脱的兔髓汤等均反映了黄氏天人合一的思想。
2 重视阳气,提倡“贵阳贱阴”
黄氏在“六气解”、“劳伤解”、“杂病解”等篇中,提出“贵阳贱阴”的学术观点。反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滋润,指出:“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六气解·太阴湿土)。强调阳气为人身之本,“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劳伤解·阳虚),临证多从阳衰、水寒、土湿、木郁立论,治疗主张补火扶阳,顾护阳气,多用甘草、茯苓、桂枝、干姜等温补药。在《四圣心源》中自拟方140首,有107方用甘草,78方用茯苓,70方用桂枝,39方用干姜。具体到疾病如肺痈黄氏认为是“湿热之郁蒸也。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塞,湿郁为热,淫泆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认为噎膈是“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四圣心源·杂病解上),治疗则皆用温中燥土以达升降调和。
以张仲景的理中汤为例,黄氏将白术易茯苓名为黄芽汤,实为泻水补火、扶阳抑阴的代表方剂,提出“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泄水则宜甘、苓”(劳伤解·中气);“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名为苓寇人参汤,用治“阳衰土湿,脾阳陷败”泄利(杂病解中·泄利根原);加茯苓、桂枝、附子名为天魂汤,用治阳虚,其中甘草、茯苓培土而泄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对于妇科疾病,黄氏亦认为“调经养血之法,首以崇阳为主”。
3 重视脾胃,注重补土
黄元御重视脾胃中气在人身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劳伤解·中气)。强调中气虚衰的病机主要为阳虚土湿,是由于“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六气解·六气偏见),所以治疗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如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处方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临床运用在以中气为核心的辨证思维理论中,气、血、阴、阳不足多以小建中汤为主方化裁。
4 重视六气病因的致病作用
黄氏对五运六气研究颇深,从六气的“从化”、“偏见”、“本气衰旺”、“六气治法”等详细阐释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确立理法方药。认为风、热、暑、湿、燥、寒“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既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六气解·六气从化)。黄氏以六气统六经论述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对六气的治法,提出“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六气解·六气治法),强调六气与五脏六腑相应,对伤寒病的立论应以六气所化为基础,认为六气从化阴易盛而阳易衰,在治疗上仍以温阳为主。
5 遣方用药,独具匠心
黄氏重视药物的配伍,对经方灵活化裁,用药简洁,十分注重药物配伍、宜忌,认为一药难治诸证,须配伍得当,才能发挥作用。如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舒肝、配干姜温中燥湿、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配砂仁行气消郁。对血脱等出血性疾病,认为用“清凉滋润”药,会“助阴伐阳,以败中气,人随药损,百不一生”。对遗精病,忌用“清凉固涩”药,以防“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
此外黄氏注重自创新方、扩大方剂适应证范围。如在张仲景小建中汤基础上,自创姜苓桂枝汤(杂病解中·腹痛根源)用治脾肝下陷、少腹痛,方中桂枝、白芍、甘草、茯苓、干姜配伍更加突显了温中补阳作用;认为反胃是“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主张“补中降逆而润肠燥”,依据《金匮要略》中的大半夏汤自创姜苓半夏汤(杂病解上·反胃根原);对便血者,变张仲景的黄土汤为桂枝黄土汤,“此加桂枝,以达木郁”,使气升而血摄。仲景温经汤黄氏除用治崩漏还用治月经至期未行、带下及小腹寒冷久不受孕,扩大了本方的适应证。
6 创立以重阳、调中为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
黄氏强调“土枢四象”,提出从气机升降辨证治疗内伤杂病,着重强调阳气是气机升降的根本动力,形成了以重阳、调中为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他认为血瘀证是“温气抑郁,火胎沦陷……然热在于肝,而脾肾两家则全是湿寒”,治应“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劳伤解·血瘀),用破瘀汤。认为奔豚病是“土湿阳衰,不能降蛰相火”,治“宜温燥脾胃,去其中焦寒湿,土燥阳回”(杂病解中·奔豚根原),方中多有桂枝、茯苓。认为咳嗽是肺胃气逆所致,“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杂病解上·咳嗽根原),治宜运脾降胃敛肺以止咳,“下气汤”(劳伤解·气滞)即为清肺降胃之方。认为消渴根源在“土湿脾陷”,用药以调治中焦为先,用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干姜、附子温中暖水,体现了黄氏重阳、调中为特色的辨证论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