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2014-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医治情志慢性病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潘建利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探讨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用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患者预防和护理进行指导,强调患者应注重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延缓慢性病的进程。

治未病;慢性病;护理;应用

我国目前有85%的死亡与慢性病有关, 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是导致中国人过早死亡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原因,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很多慢性病的进程中,都有一段较长的疾病前期,此期护理人员充分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阻断或延缓慢病人群转变为慢性病的进程,从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1]。

1 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护理中的优势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它的理论精髓在于“防重于治”,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唐代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明代朱丹溪提出“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金匮要略》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强调既病防变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人们应注重保养身体、培育正气,以求未病前培正避邪以防疾病发生;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发展传变;愈后用药巩固疗效,或配合食疗以防疾病复发。

中医院开展的冬病夏治是在治未病理论实践下的中医特色疗法,它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夏季阳气上升,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以排除体内寒邪气,鼓舞正气,对于秋冬季节高发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及对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慢性肾慢性脾胃肠疾病等由于阳气虚弱而引起的虚寒疾病症有着较好的预防效果。综上所述,历代医家的理论思想用于中医护理慢性病人群有着丰富的理论指导作用和优势。

2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特点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中医护理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调养身心及情志、调节饮食、锻炼机体等方法,达到未病先防。通过辨证施护,采取异病同护或同病异护的措施,达到既病防变,同时强调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以及地域、时令气候的特点,选择适合病人的饮食、运动、情志调摄等护理及养生方案,从而可阻断或延缓慢性病的进程,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同时增加患者对中医预防疾病及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2]。

3 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

实际上很多慢性病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肥胖、血脂异常、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临床护理人员可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消除或减少精神 、心理压力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3]。

3.1 病情观察 治未病思想运用在临床护理中首先着眼于健康人群的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在疾病尚未明确诊断前,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其有关情况综合分析,为医生早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4]。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要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如高血压患者出现言语不利或胸口疼痛等,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控制脑卒中或心肌梗塞的发生,使患者转危为安。

3.2 饮食调护 中医护理依据四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生理病理和年龄性别等不同特点,辨证施食,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时以清淡素食为主, 少吃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 如蛋黄、骨髓、动物内脏等, 选择鱼类、瘦猪肉、兔肉、牛奶等含优质动物蛋白食物等, 食用油应选择含维生素E 和亚油酸的植物油,减少烹调用盐量, 尽量少吃酱菜等盐腌食品、蛤贝类、皮蛋及含钠高的饮食,北方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平均降至8g, 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饮食定量, 不暴饮暴食。

中医药膳深受群众喜爱,它是以中医理论和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辨明个体体质阴阳气血之平衡,脏腑之虚实,津液之盈亏等差异而选择食用,常见的有三七汽锅鸡、天麻鸡、虫草鸡、山药粥、八宝茶等。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血脂、胆固醇增高、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

3.3 情志调摄 人的精神情绪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摄情志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人的情志须常多喜悦欢乐,方可志和神畅。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只有突然、猛烈或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对外界事物反应的正常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如突然强烈的精神创伤或长期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以引起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长期郁闷不舒,自卑感强的人患肿瘤的几率较高,性格暴躁急躁的人患高血压、脑卒中的几率比较高,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和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防止疾病的发生。

3.4 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科学的锻炼,可使人体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肌肉发达结实,关节灵活,从而使人体筋骨强劲,体质增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健康和长寿。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及后世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对于运动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内以养生,外以却恶的效果[4]。

3.5 临床健康教育 对慢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要因人、因时、因地给予辨证指导,采取一对一、面对面交流,有利于患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在慢性病二、三级预防和病例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慢性病一旦形成就很难痊愈,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病人群,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压力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 ,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气血调和,维护“精神 内守 ,真气从之 ”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从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无论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都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它与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这为临床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5]。

[1]刘克玲.健康促进与教育是慢性病防控的首要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4):291-292.

[2]陈家鼎.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3.

[3]顾舟霞.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高危人群的指导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2):598.

[4]齐彦春.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 27(3):87-88.

[5]丁育英.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1,24(4):1-2.

R248

A

1007-8517(2014)09-0128-02

2014.03.31)

猜你喜欢

医治情志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