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黄帝内经》之“治未病”

2014-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悟《黄帝内经》之“治未病”

夏叶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根据《黄帝内经》重视“道”的思想和经络调治的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救治萌芽、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四个层次对应的认识和实践做出有序、系统的论述,使“治未病”思想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内经》;治未病;道;经络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多个时代人民智慧的结晶[1],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并推动着中医学术发展。当今,《内经》之“治未病”思想渐受重视。如何科学、系统、有序的认识和实践“治未病”包含的四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救治萌芽、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是彰显“治未病”思想的关键。

“道法自然”是《内经》的立论之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基础。“道”的意义有很多,但追溯至本源,可更容易理解其本质。《说文解字》谓:“所行,道也”,“一达之谓道”[2]。所行之轨迹即为“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3]老子明确把道提升到了“宇宙天人的总规律”的本体论高度,认为天地万物必须依“道”而行,道是天地万物的支配者,是天地万物的创生者,是天地万物的本原[4]。《内经》反复强调人应“合于‘道’”,“治未病”亦然。

1 法天道,未病先防

《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史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论述宇宙、天地万物之生,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宇宙星辰运行之“道”,影响着五运六气、四时阴阳、昼夜时辰等。《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曰人。”人生于自然,故受着“道”的影响,同时应积极主动地运用“道”,以避害趋利。“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在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提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谓:“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求人们在知“道”的基础上,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遵“道”而行,并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达到内外结合的全面养生防病,却老延年。具体实践可以分以下方面。

1.1 五运六气,分岁防病 五运六气,是古人研究天体运行基础上,运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进行归纳、演绎及推理,以对宇宙、天地、万物、人及疾病等方面的规律性做探索。《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论述“五气经天之说”,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由于星宿的空间流布有固定的位置和影响,与其方位相应的天干值年时,该年气候就呈现相应的特异性变化,引起相关星象明亮度、颜色等改变,并对生存于天地气交之分的自然界万物和人体带来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影响,引起虫、畜、谷、果繁育衰耗的变异及人体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改变。古人据此总结出十天干纪年和五运的关系,谓“甲己之岁,土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素问·天元纪大论》)古人观察自然界风、热(暑)、火、湿、燥、寒六种不同气候,总结出六气,并以三阴三阳标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素问·天元纪大论》)同时与十二地支相配,即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在五运六气的基础上推导平气之年及岁运太过与不及,以指导人们养正气,避邪气,以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2 阴阳四时,分季防病 阴阳四时,是地球与太阳的运动结果,受其他天体运行影响,对人类生理、病理影响重大。《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脉象随四时阴阳的变动而呈现浮沉,“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玩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并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列举了春夏秋冬分别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原理与方法。同时,总结出不同季节的多发疾病,以便预防与诊治,“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3 昼夜时辰,分时防病 昼夜时辰,是月球和地球的运动引起的变化,亦受其他天体星宿运动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昼夜阴阳之变化,对人身体及疾病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在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此外,人体有十二经与十二时辰相应,曲黎敏、杨力教授均据此提出时辰养生法,在不同时辰调理不同脏腑经络。

2 遵医道,救于萌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在病之萌芽阶段,正气虽不足,但修复能力较强;病邪较轻,种类较单纯;病位较浅,祛邪较易,可及时驱邪外出而愈。如失治误治,邪滞经络,正气更伤,由于人体是具有一定代偿能力的,其开始对藏腑气血津液等影响不易察觉;但日久反复,多次多处多经络阻滞不通,必将不同程度累及藏腑气血津液及其功能。临床失治于萌芽病例,屡见不鲜。如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过用苦寒抗生素和抑制性的对症处理,可致邪留鼻咽则见鼻炎、咽炎;邪入脏腑则见气管炎,肺炎;甚则传变累及他脏,如心脏、肾脏等。

针灸法自然气升降出入之道,直接作用于穴位与经络,可及时驱邪通络,保持气血津液运行通畅,不至于出现藏腑功能失调及器质性损伤,适用于疾病萌芽阶段。故《内经》中近一半以上内容论述经络及针灸治疗。此外,病之萌芽利用针灸调动机体自身的机能保障健康,不需动用药物等自然资源,具有可持续性。

然而,当今临床医疗实践中,针灸的疾病谱越来越窄,经络诊治作用有待重新认识和发掘。面对亚健康状态、慢性病、老年病发病率激增带来的健康和经济压力,决策者应多针灸、导引等纳入全民的健康管理和保障体系。

3 重针药之道,既病防变

如果人不法天道而防病,又失治于萌芽,则疾病加。《说文解字》:“疾,病也;病,疾加也。”病之萌芽为疾,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疾加重为“病”,多累及气血津液、藏腑的功能,病至五藏,预后多“半死半生”。

此阶段应重视求治于医术高明、精湛的医生,善于用针灸等治疗驱邪通络,用中药调补气血津液精等,尽可能恢复经络、藏腑功能,幸者可转愈,或减缓病情加重及恶化趋势。

4 宜忌合道,瘥后防复

通过针药的适当调治,“既病”之人病情若有好转或治愈,此时需进行精心调护,或以药物巩固治疗,或以食疗调养,或当注意饮食起居禁忌。预防之法,当防食复、防病遗等。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因此,应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疾病的复发,会令病情日渐严重,故应控制病后复发。《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从禁忌方面强调热病初愈应少食及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

随着经济发展和健康的关注,病后药食调理在生活中受关注程度较大,应用较广泛,今后“营养师”与医生合作,将给予病人正确的治疗与健康指导。

5 结语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失调性病症、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增多,给社会及个人的负担越来越重,“治未病”势在必行。

首先,随着健康观念在不断改变,逐步从把焦点从“治病”转移到维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基于对“道”实质的理解,科学理解“未病先防”的内涵,坚定中医“天人合于‘道’”理念,国家和各级政府宜加强“治未病”宣传。其次,医患双方当重视经络调理,及时驱邪通络,充分调动机体机能,善救于萌芽,是防治重大疾病及慢性病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减少财产损失,同时使更多健康认识投入到社会生产与发展中,创造财富。最后,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的临床与科研的合作,不断吸收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方面优秀成果,以丰富、发展、完善中医理论,如五运六气学说、经络等方面,以更好指导实践活动。

通过各方面、各层次不断努力,“治未病”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望深入人心,为中医自强、中医国际化及世界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1]王庆其.内经选读[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

[2]许慎.说文解字[M].1版.北京:中华书局,1963:42.

[3]王弼注.老子道德经[M].1版.上海:上海书店,1986:12.

[4]姚春鹏.老子的道论与《内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2-13.

夏叶平(1986-),女,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R249

A

1007-8517(2014)09-0020-02

2014.03.11)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