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英杰主任医师应用风药治疗疼痛经验*

2014-01-25田红军田建军指导李英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3期
关键词:通阳风药李老

田红军 田建军 指导 李英杰

(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李英杰主任医师应用风药治疗疼痛经验*

田红军 田建军 指导 李英杰

(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风药 疼痛 李英杰 经验

李英杰为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原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副院长,第3、4、5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0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建设项目专家,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曾指导国家“十一五”课题李英杰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李老临证善用风药治疗疼痛。现将其以风药治痛经验介绍如下。

风药,一般认为是具有升阳、宣散、通行、透达、渗利、解郁、开动等特性,行使祛除、疏散外风或平息、搜剔内风功能,主归肺、肝经,主要用以治疗风病的药物[1]。疼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为其常见病机,通则不痛乃治痛大法,李老根据辛味药具发散邪气,破散结滞,宣通气机,行气活血,疏通脉络之功,治疗痛证时每喜用之,多取效甚捷。

1 风药止痛机制

风药开腠理,质轻味辛,药性升浮、善行,具有开泄腠理,发散祛邪的作用,李老多以此类药物做为诸药之引导,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使入侵之邪从表而解,祛除了引发血瘀的直接原因,故可恢复血行,使疼痛缓解。同时风药具有辛散、宣通之性,东垣谓之“风药行经”,许多风药都有活血之效。李老多灵活配伍用来治疗血瘀疼痛。他对偏寒者选用辛温之麻黄、桂枝、细辛,偏热者选用辛凉之柴胡、薄荷、蝉蜕等,使寒祛热散,经气畅达,通则不痛。此外风药可疏肝行气止痛。《内经》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乎胆”,李东垣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附于肝而属木,风药禀轻灵之性,应肝性之条达,彰显木气升发之象,能畅达肝气以顺应肝木之曲直,以其升发作用启发肝胆的春升作用,可入肝经而助升发疏泄。故能开发郁结、宣畅气机,从而疏通脏腑经络之气,调节气血运行,使血脉通畅,治疗气滞血瘀及气郁化火之疼痛。李老常讲,学习中医要注意培养“象思维”,注意“取类比象”、道法自然,而以风药疏肝行气止痛的灵感,正是来源于这种“象思维”。他根据风药主归肺、肝经的特点,通过应用风药来调理肺气之宣发肃降和肝气之疏泄,以畅达全身气机,发挥气行则血行之用,常选柴胡、薄荷、川芎之属。

2 风药止痛的临证应用

2.1 寒凝血瘀者,风药通阳止痛 《东医宝鉴·内景篇》云“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气有一息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风药性味每多辛温,辛则行散,温能宣通,长于畅达阳气,振奋人体气化,使阳气通达而血流畅行,血瘀得除。对阳虚不振,阴寒内凝之血瘀证,李老常选用桂枝、细辛、羌活等疏风药,伍以温阳散寒之品,取其通阳畅气以助温里散寒药消散阴寒凝滞之用。

李老临证时常喜用再造散与阳和汤。再造散以熟附子温肾助阳,桂枝、细辛、羌活、防风、生姜诸疏风药既宣散透邪,又通阳畅气,而助温里散寒药充分发挥药效。又如阳和汤,以鹿角胶温补肾阳,补益精血;肉桂、炮姜炭药性辛热,温里散寒,温通血脉;少量疏风药麻黄辛温以通阳畅气,助温里散寒药宣散内外之寒凝,“犹如春日少阳温暖和煦之气,光普大地,阴散寒除,阳气冲和而生机盎然”。李老在对这两个方剂配伍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推广到所有辨证为寒邪阻络之阴证疼痛,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基础上,加入少许风药常有增效之用,经过大量临床的反复验证,取得了可喜疗效。

2.2 热郁血瘀者,风药散火止痛“因肝主疏泄,中藏相火,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作热疼”;黄元御云:“人之经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盛生热。”热郁血瘀者,李老选用辛凉风药,如柴胡、薄荷、蝉蜕、葛根、防风之类具有轻扬之性或含芳香之气的风药,以开发郁结,宣畅气机,使血脉通调,通则不痛。

李老认为,此种火郁致痛,当虑“火性炎上”之性,顺其性而宣散之,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之训,借风药发之方为正治之理,常用辛凉风药,如葛根、防风、蝉蜕、柴胡、薄荷等,常用方剂如栀子豉汤、四逆散、升阳散火汤之属。升阳散火汤载于《内外伤辨惑论》。清·汪昂《医方集解》云“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人参、甘草益脾土而泻热,芍药泻脾火而敛阴,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不致有损阴气为佐使也”。

同时,对久病久痛久瘀入络者,李老依《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常用僵蚕、地龙等虫类风药,取其性善走窜,剔邪搜络之性,用治草木攻逐之品不效之血瘀疼痛。

另外,对于血虚致瘀之不荣则痛之证,李老强调不可纯补,以免呆滞,加用风药之流通,既可防止滋腻碍胃、呆补之弊,亦可增加补血药的作用。

3 注意风药的合理配伍

风药辛散温通香燥,应用之后易损耗阴精,致正气亏损。李老临证配伍有以下特点。

3.1 燥润相济 风药温燥,李老临证施用时一般药味不多,用量不大,以免耗津伤阴。他多选用风中之润剂,如杏仁、牛蒡子、桔梗、葛根、前胡、防风、川芎、白芷、僵蚕、豆豉等,如防风就有风中润剂之称,李老临证更喜用之。因风药升散,易升阳助火,对阴虚阳亢者使用多注意配伍养阴之品,如当归、麦冬之属,以防风药之偏颇。

3.2 寒温并用 因嫌风药之温,佐以黄芩、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品,泻阴火又制其温。

3.3 祛邪不忘扶正 风药发散走窜之性很强,易耗散阳气,临证若有疏忽则有“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之弊,李老多注意适时配伍参、芪、术、苓等益气之品以防伤正。

综上所述,李老根据风药升发、向上、向外之特性,灵活组方以达到疏肝、通阳、升阳、散火、引经之用,从而祛除病邪、纠正机体阴阳偏胜偏衰,使阳气通达,郁火消散,通则不痛,对痛证每获良效。

[1]边玉麟,朱定军.李东垣风药疏肝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5-6.

R249.8

A

1004-745X(2014)03-045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31

2013-10-12)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通阳风药李老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基于“取类比象”法探讨通阳与肿瘤防治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
做个“养心家”
珍品方足布“”入藏小记